巍山是大理白族自治州下的彝族回族自治县,离大理市有70公里的距离,因无高速公路,只能走省道,到达巍山我们下榻的住所“阿奶的家”时,花了一个半小时。大理是如此热闹,而离大理不远的巍山却是这样的静谧,走进巍山县城,我们心中产生一种神秘感。好在事先我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知道巍山古称蒙化,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古代南诏国的发祥地,而且巍山古城保持完整,有较多明清古建筑群。因此,涛哥选择在巍山的住所就位于古城旁边的阿奶的家。
带着探寻神秘的好奇,我们一行人出了阿奶的家,首先来到巍山古城游学。大家沿着小巷很快就走进了古城主街道,走近星拱楼,但见街道向南北两头延伸很远。原来星拱楼位于古城正中,为明代蒙化府府城中心过街楼,历代多次被毁,现楼为清咸丰十年由杜文秀回民起义军将领左参军马国忠重修。大家赶紧以此楼为背景照相,学文的平教授更不会放过与此楼合影的机会,因为此楼还有一个好听的名称,叫“文笔楼”。巍山古城内街道,以此楼为中心呈井字结构布局,南、北主轴线向两头延伸,两侧房屋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式样和民居风格。
我们先向南端行走,走完了南街再往北街走,欣赏着明清时代的中式结构的房屋建筑,心中不由感叹:中华古代文明早已熏染了滇越、南诏古国。走在青石街道上,看到两边与许多其他地方的古城相似的店铺,卖着当地土特产和各种服装,心中的神秘也漫漫地消失了,只觉得古街的商业气息也在与时俱进,而且传统文化与商品销售结合得巧妙。例如有一家卖手工面的,店门两旁对联引人入胜:巧手擀出丝丝风味,善心赢来店店赞声;还有一家“映月糕点”饼店的木牌对联刻着:井古泉映月,饼香味溢风。服装店铺的招牌也很时髦,例如“偷心强盗”“停留点”等,显出现代气息。在北街的尽头,有一座三层的“拱辰楼”建筑,南面檐下悬挂“魁雄六诏”大匾,北面(正面)檐下悬挂“万里瞻天”大匾,两匾书法气势磅礴、浑厚有力。如此高大雄伟的明代古楼,能完整地保存至今实属罕见。可惜,此楼于2015年3月凌晨起火被焚过。
其间,我们还穿插进小巷去寻找旧县衙门府第,却发现旧县衙所在地已成为县委县政府办公场所,上班期间谢绝参观。顿时,心中不免为当地父母官点赞:没有花大价钱去建现代化大楼作为办公楼,此举值得赞扬;更使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当地父母官把钱花在建设“巍山南诏博物馆”上,让本地的历史文化永远传承和传播。
古街上的一些景点,还真有创意,在街头设立了一些工作坊雕像,如“一根面”和“蒸小糕”作坊及人物雕像,向人们展示当地的特色饮食人文,这也成了游友们不二选择的照相景点。午饭前,我们其中一些人还匆匆浏览了巍山南诏博物馆,对巍山人文景观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南诏王国的历史和遗迹也有了初步认识。
午餐自然是品尝当地美食“一根面”。来到古街一根面餐馆,里面空间不大,却挤满了人,我们好不容易挤占了几个座位,玲玲、老愚头和欣然怡然干脆把小桌子搬到街上阴凉处等待。只见制作间有数卷几层厚的一根面生面,在烹调人手中像一根线似的往热锅里转,到了有一碗量时就被烹调人掐断了。面汤是另调好的,把煮熟的一根面装进碗里即可食用。一碗一根面吃在嘴里,体验的是巍山民间特色饮食文化。据说,一根面加两个蛋寓意长命百岁,加三个蛋表示千秋长寿,加四个蛋祝福万寿无疆;婚嫁喜事时,新娘新郎必须吃上一根面,而且分别从一根长面两头吃,吃到中间嘴对嘴合二为一,寓意长长久久、百年好合。
当天下午,我们慕名来到茶马古道上的回族村落东莲花村。东莲花村为纯回族自然村,民风淳朴,民族风情浓郁,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和谐共融。这里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有五座角楼、22院民居,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马家(马如骐、马如骥和马如清)大院。我们一行人先后参观了马如骐、马如骥大院和马帮文化博物馆。因马如清大院在维修,我们未能进去参观。
马家大院古建筑群采用“六合同春”布局,重门深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等建筑工艺十分精湛,无论是照壁还是雕花,都透露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民族文化。尤其是大马锅头马如骥所建的马如骥大院,由北院、南院和西院三个院落组成,既相互连通,又可独立成院;其“一雕两院三门四阁五堂六井”,堪称一绝;其大院的门头都有匾字,如“义广财隆”“明道致远”“仁惠梓里”,说明马家既生意兴隆、致富有道,又情同四海、义薄云天。
在马帮文化博物馆里,可以知晓,“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它是中国西南各民族自古以来交往、融合的走廊,延续了中国千年的马帮文化;是古代中国与西亚、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在亚洲文明的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清、民时期,巍山东莲花回民马帮在“茶马古道”上可谓独树一帜,名扬大西南乃至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当时茶马古道上流传这一句话:回民马帮走天下。这主要得益于东莲花马帮大马锅头马如骥,他当时与云南军、政界要人有联系和来往。
东莲花清真寺就位于村内,是典型的清真寺庙宇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殿宇与伊斯兰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的古朴典雅建筑风格。门楼(宣礼楼)有四层阁楼,里面展示着回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三楼四楼还陈放经堂的桌椅,说明当时这里的回民和马家兄弟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对马帮文化的兴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回住所阿奶的家的路上,我们顺道去了“垅纡图山城址”及山上的一处道观庙游览,上山的路是石子泥巴路,弯弯曲曲,20几分钟后来到山顶上。这里地势险要,居高临下,可以鸟瞰山下的一片片村庄田野和远处的巍山县城风光,倒是一个登高望远的好观景台地。最后我们来到山上道观,也不见道士,更无游人,只有几个守庙的人,他们告诉我们垅纡图山城旧址就在山顶的一块大平地上,为南诏国第一座都城遗址,已年久失修,曾经出土过许多南诏国佛教文物,其中佛像具有盛唐造像特征和当地民族特点。
第二天上午的游览地点是自然景观巍宝山,它是中国十四座道教名山之一,也是我们此次游学七彩云南的最后一个景点。大家振作精神,一鼓作气地来到离县城东南面12公里处的巍宝山山门。还未下车,偌大的“中国道教名山”六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游友们赶紧下车拍照,并集体合影留念。只要是拍照,美女们个个精神十足,一扫连续游学的疲劳,摆着各种姿势要人拍照。山门也是一个宏伟雄壮的门楼牌坊式建筑,门楼上北面悬挂一幅横匾,匾上写着“巍宝仙踪”四个金色大字,似乎告诉游人此乃宝山仙境,值得一游。
的确,巍宝山是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级大理风景名胜区组成部分,以古、幽、奇、秀见长,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素有“巍宝天下幽”的美誉。平教授爬山不行,乘着照相的兴头,我动员她进了山门走了一段上山路。走在石板铺设的山道上,穿行在树林里,气温凉爽,空气清新,大家感觉很好,心情十分放松,甚至都想放声歌唱。我们一行游人很快就来到了山上的第一个人文景点南诏土主庙,在庙门前拍照,入室内参观。接着我们又先后来到了人文景观文昌阁和灵官殿,边游览边休息边调侃,都说这里的森林植被好,气候宜人。
“哪位美女愿意留下来当道姑?”涛哥调侃说道,“这里天天呼吸原生态的空气,会使皮肤又白又嫩。”
妮子回敬道:“这里海拔高,紫外线厉害,谁愿呆在这里!”
“话说的有道理,巍宝山主峰海拔2500多米,如在太阳底下,紫外线照射可以灼伤平时很少晒太阳的美女们。”我接茬说道,“但在树阴里无大碍。”
说着说着,大家就到了几棵古老粗大的树前,感觉稀奇,也不知是什么种类的大树,看上去像是栎树,长这么粗大不容易。
“来,平教授在此照张相。”我主动地给平教授与古树合影拍照,几个美女也凑上前来与古树合影留念。
原来,巍宝山的道教有两大特征:一是道教在巍宝山还兼收了土著民族的原始宗教的成分;二是以道教为主,兼容佛教的特点。相传南诏始祖细奴逻受太上老君点化后成为南诏王,死后被封为巡山土主神,成为云南道教特有的一尊神,并受当地土著彝族的祖先崇拜。唐初,源于四川鹤鸣山汉代张陵(俗称张天师)创立的道教“五斗米教”传入巍宝山,成为当地土著民族的宗教信仰之一。唐代中期,南诏国极力倡导佛教,虽然巍宝山仍是大理地区的主要道场,但佛教成分也渗透到巍宝山,有观音殿、甘露亭等佛教寺院,形成了佛道两种教派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特点。
走到此已接近上山路的一半了,上面还有青霞宫、观音殿、玉皇阁和斗姥阁景观,为了赶在上午11点前要在山门集合出发,我建议不愿再爬山的驴友们可以从此调头返回。只剩下妮子、涛哥和我三人快速地行进在上山路上,我们一一观览了剩下的几个景点。来到最高峰处的斗姥阁,看见一副楹联“人间灵验无双境,天下威严第一山”。我感觉颇有意思,好像是对巍宝山这块风水宝地的一个高度概括。作为游学人,我们登上高峰游到此处,一览众山小,心中还有何求?!
【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