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塘:好家风,代代传(散文)

作者:唐游记    发表时间: 2025-01-10 10:13:27     阅读量: 173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1984年版《南丰县地名志》村条目中说,“九九池塘相连,如节节白藕,故名藕塘。”又因明代朱祁钰皇妃姓唐,故名“唐妃村”。据载,解放前夕属二区宝石乡。1952年属六区藕塘乡。1956年属六区朱坊乡。1958年成立藕塘大队驻藕塘,属朱坊公社。1968年并洽村公社。1979年重属朱坊(即西溪)公社。1984年由藕塘大队改名为藕塘村民委员会,属西溪乡。2001年11月,随西溪乡撤并入紫霄镇。2024年9月排查数据是266户,971人。

据《唐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唐鲤为完成祖辈淮公桐柏遗嘱:“必选在清泉溪流边,且长有野生莲藕的地方重建家园,传承文脉,薪火相传,礼重敬宗,感恩戴德。”唐鲤带着宏愿,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寻遍群山,终于在一条清澈的溪流边,看见许多野生的莲叶。他顺着莲茎往下挖,接着挖出了又白又嫩、冰清玉洁、一尘不染的藕节。放在嘴里嚼之,质嫩甘脆,鲜美多汁。如此青山秀水,正是苦苦找寻的风水宝地。次年,唐鲤举家迁移至此,造田种藕,开始以种藕为生的生活,取村名“藕溪”。

唐鲤种藕致富后,没有忘记祖辈遗嘱。他按照被烧毁的古宅几何图形状,在村里建造起了大房子,规划99口池塘的位置。老人回忆,村里99口池塘来源于99个家庭。民国以前,村民只要分家,无论大小池塘都需一口,不羡慕他人逢年过节有鱼吃。对困难家庭,村民们会去帮忙,但池塘面积要小一些。99口池塘如节节白藕,以此纪念祖辈,清顺治五年(1648年)改名为“藕塘”。相传,藕塘文化起源可追溯到商朝时期,它以神话传说和传统文化闻名。有一位名叫藕塘仙子的小仙女住在藕塘,她经常给大家派送礼物。一次,她被爱情伤害,化作娇小的荷叶,而她流下来的眼泪变成了荷叶的珍贵宝石。

唐鲤扎根藕塘后,本着“敦孝弟,笃宗族,肃内外,崇节俭”的家训,世代耕耘,勤劳致富,左昭右穆,养育儿女。明代有名人唐妃、唐兴,崇祯皇帝恩赐李氏的贞节牌坊;清代有进士唐之岳、咸丰皇帝恩赐世三婆的节孝牌坊。唐妃有幸选入宫中,深得朱祁钰皇帝的恩宠,因她出生的家庭和接受的教育有关,让她心灵手巧,能歌善舞,琴棋书画都能摆弄。

为传承唐氏家训文化,实现唐氏族人的繁衍成长,激励子孙奋发向上。1995年,在藕塘成立修谱工作小组。参与这次修谱的族系有藕塘、唐家坊、中塘、下塘、路口、际上、西坑、山下、汪坳、登坡、黄莲山、康都、里源前村、宜黄万坊十四个村,使用字派为“大清光祖德,能绍永康宁;礼义传家训,忠贤佐圣明。”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唐姓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尧原姓祁,也叫伊祁,名放勋,尧只是他的谥号。尧开始住在陶,封在唐,称作陶唐尧。尧死后,舜封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建立唐国。唐国在西周时被周公灭掉,唐侯后裔把唐作为他们的姓氏,从此姓唐。

翻开藕塘的历史,从江西第一世祖祐公(潭州刺史),第二世衍公(雍州通判),第三世淮公(越州通判),发展至藕塘十九世唐鲤,已传至四十七世。出过20多位进士。后裔遍布江西、湖南、福建、山东、浙江、广东等地。诸公嗣孙,五湖四海,遍地开花,跨越八省之多、百万之众,棋布星罗,人才辈出,世代荣昌,乃江南望族。其中,来自藕塘司马第的唐之岳,一门三进士(孙子唐元恺、曾孙唐寅亮),为官公正廉洁,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据记载,乾隆二十三至二十六年(1758—1761年),唐之岳任四川成都府知县。

藕塘老堡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唐氏宗祠、响祠、司马第、井头、岭仔上、拾青园、大佛号等古建筑。纵横交错的鹅卵石巷道,古朴幽远,让人感受到古村历史文化的厚重。截至2022年10月,居住有唐、万、李、吴、邱、邹、周、罗、黄、聂、揭十一个姓氏的村民。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