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平凡,家境贫寒,教育受限,机遇寥寥……这些,大多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然而,有这样一群孩子,自降临人间,便坠入无声的深渊——他们是天生的聋儿。即便借助先进的助听设备,接受精心设计的特殊教育,那层隔绝世界的寂静之幕,仍难以彻底拉开。
生活中,教会聋儿说话,宛如在悬崖峭壁上种花,艰难而珍贵。一位深耕特殊教育多年的老师曾感慨:“教会聋哑孩子说话,不仅能点亮孩子的生命,更能拯救一个家庭,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聋儿宛如折翼的天使,急需关爱;而投身特殊教育的老师们,则如同温暖的烛光,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他们虽非聋儿的血亲,却凭借无私的付出,给予家长们直面现实的勇气,引导他们理性地陪伴孩子成长。
天下父母,谁不疼爱自己的子女?家有聋儿的家庭,生活的平静被彻底打破。父母们不仅要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为他们的未来殚精竭虑。正是这份深沉的爱与担忧,催生了聋儿康复中心和特殊教育学校。我和聋儿教育中心的缘分,始于东莞日报报社团委组织的志愿者慰问活动。2012年8月27日下午3时,我们一行11人,怀揣着期待与忐忑,从报社出发。车上,领队细细叮嘱:“要用真诚的心与孩子们交流,面对面,语速放缓,吐字清晰,节奏有序。切记,别玩过于激烈的游戏,以免吓到他们。”听着这些,我的心像被丝线缠绕,忍不住担忧:孩子们会害怕我们吗?会拒绝交流吗?好在同行的同事纷纷安慰,还提到准备了有趣的游戏,能活跃气氛,这才让我稍稍安心。
带着一丝不安,我们下车,穿过曲折的巷道,拐过两个弯,终于寻到“东城明昕聋儿康复中心”。两栋民房,承载着孩子们的希望。还未进门,欢声笑语便如灵动的音符,飘进耳中。踏入教室,三十几个孩子,或胖或瘦,或男或女,脸上洋溢着喜悦与渴望,齐刷刷地伸出大拇指,用手语传递着热情。除了个别内向的孩子,大多数孩子如欢快的小鹿,跳下板凳,欢呼着向我们奔来。他们拉着我们的手,迫不及待地把我们拽进队伍,示意我们坐在旁边的板凳上,眼神中满是兴奋。
接下来,我们和老师商定玩抢凳子游戏。摆好凳子,领队老师一声令下,游戏开始。孩子们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有的孩子早已跑到凳子旁,蓄势待发。随着鼓声响起,孩子们如灵动的音符,围绕着凳子奔跑。不一会儿,胜负分出。之后,每宣布一项活动,孩子们的小手便如茂密的森林,高高举起。有个小孩举了好几次手才轮到,急得眼眶泛红。
在游戏过程中,我们通过手语和眼神与孩子们交流。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手语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连接心灵的桥梁,承载着温暖与希望,帮助孩子们叩开知识的大门。游戏结束后,我们和老师深入交谈。得知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外地,年龄最小3岁,最大9岁。他们致聋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先天失聪,有的因用药不当,有的则是意外摔伤。康复中心根据孩子们的情况,设置了不同的教室和课程。收费分为日托、周托和月托,最高每月2000多元。由于缺乏政府补贴,康复中心维持运营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负责人邓立新老师无奈地说:“为了维持现状,我们聘请了7位老师,但老师流动性大,经营愈发艰难。更棘手的是,这两栋民房消防不达标,若搬到大厦办学,成本将大幅增加。可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康复,再难我们也得坚持。”
邓老师还介绍,康复中心的孩子聋度不一,从70DB到100DB都有。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存在误区,认为交钱后就可以把教育责任全部推给老师。然而,教育失聪且调皮的孩子,老师不仅要有宽广的胸怀,更要有百折不挠的耐心。此外,人工耳蜗能帮助聋儿恢复部分听力,但住院和手术费用超万元,材料费更是高昂,国产的约8万元,进口的高达12到30万元,这对普通家庭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通过这次与聋儿的近距离接触,如同一束光照进我内心,让我真切感受到聋儿康复之路的漫长与艰辛。像邓老师这样投身特殊教育的人,宛如夜空中的星辰,凭借非凡的耐心和毅力,为孩子们点亮希望的灯塔,让康复中心成为温暖的港湾,照亮聋儿前行的方向。
【编辑:杨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