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郎当红军,坚决打敌人,消灭反动派,卫国保家乡。送郎当红军,切莫想家庭,家中事务妹妹会小心……”这是写在康都村民房土墙上豪迈奔放的红色歌谣,表达了革命年代康都青年踊跃参加红军的感人场景。丙申年春节,趁回江西南丰老家,我在熊伟夫妇的陪同下,寻访位于黎川、建宁,距南丰县城30公里处太和镇康都村的康都会议遗址。
来了总要了解的。当车沿着田间地头的公路拐入山谷时,积水的稻田、碧绿的池塘,房前屋后,橘林葱茏,山道纵横交错;远处莽苍的山脉重峦叠嶂,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下车后往村中走,由指示牌来到一幢名叫“宁家大屋”老宅,见门上悬挂有“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字样,介绍说:1931年6月中下旬,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在这里召开了第一次扩大会议和总前委第九次会议,讨论时局和行动方针,即著名的“康都会议”。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16人参加了会议。康都会议的召开,为红军取得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奠定了基础。大屋中现无人居住,但厅堂前堆放着农用杂物。两侧板壁上挂有几幅宣传画,左侧是美术作品《康都人民喜迎红军进驻》,右侧是《红一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员》与指挥系统架构图,但已经布满了灰尘。屋墙上的红军标语格外引人注目,其中“焚烧田契借约,努力消灭白匪”字迹清晰可见,标语再现了当年革命岁月。革命岁月指那些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时期。当年先烈们为了改变不公、压迫和剥削,组织起来进行反抗和斗争,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刻的历史启示。
来了总要了解的。离开宁家大屋至苏维埃政府,低矮的木房屋前立有一块“康都苏维埃政府旧址”,上面有介绍:1931年6月中旬,康都村成立了苏维埃人民政府,组建了游击队,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等农民运动,得到当地群众积极响应。时至今日,当地百姓流传着当年红军在康都成立苏维埃红色政权时,百姓特意制作一把万民伞送给工农红军祝贺的感人场面的故事。旧时,绅民为颂扬地方官员的德政而赠送的伞。伞上缀有许多小绸条,上书赠送人之名氏。清代地方官员离任时,地方绅商都要表示挽留之意,比较通行的方式是送万民伞。意思是父母官像伞一样遮蔽着一方的老百姓,送的伞越多,表示这个官做的事越多。万民伞体现了民本思想的灵魂和精神标识,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思想无疑闪耀着现代意识的光芒。
来了总是有收获的。沿村中石路前行,看过红军井(符氏古井),一幢独立小屋耸立山脚,此乃毛泽东旧居。介绍说该屋占地面积150平方米,两室一厅结构。1931年6月,红一方面军转战康都时,毛泽东在此居住30余天,其间主持召开总前委会,总结第二次反“围剿”胜利的经验和教训,研究了第三次反“围剿”战区选择和部队部署问题。旧居里均改成“康都会议旧址陈列室”,里面大事记详细介绍了名载史册的康都会议为红军主力迅速移动、开辟新区的作用。除了村中保留有康都会议旧址,村外还保留了红军战壕、防空洞等遗迹,这些物证的留存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踏出一条通往中国革命胜利之路。今天,我们踏着红军的足迹寻访,呈现出来的是人们对和平热爱、幸福追求的场景。这里不仅有红色文化的沉淀,更拥有悠久的农耕文化,承载着人民生活智慧与希望,也代表着时代进步。历史垂顾了康都这个赣闽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就得好好地传承、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创业精神。是的,昔日战地烽烟去,喜看今朝和谐秀美,村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变,的确是一件让人兴奋之事。
来了总要写点什么。康都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如今的康都人民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康都打造成为全国最美乡村,这就是康都人民的目标!
【编辑:王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