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小年(散文)

作者:木石    发表时间: 2025-01-24 23:07:56     阅读量: 224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腊月二十三,是我国北方传统的小年,腊月二十四则是南方传统的小年。这样,在我国就出现了两个小年。小年到来,甲辰龙年就正式要跟大家说再见啦,乙巳蛇年则悄然登场了。龙年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已过,春姑娘姗姗的脚步要启程了,天南海北的人们开始兴致勃勃迎接新春的到来,未来的日子、希望的日子、火红的日子,似乎在向每一个人招手致意!

我国南北方小年为何会相差一天呢?

这个问题得从甲骨文中的“年”字说起。在甲骨文中,“年”就是人背禾的会意兼形声字。西周时“年”字,上部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谷的象形(“禾”),下部是一个弯着腰、臂向下伸的人的象形,二者合起来就表示人背着收割了的庄稼,从而形象地表达出了此字的本义——五谷成熟、丰收。“人”同时还具有表音的作用。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释:“年,谷熟也。”将“年”作“谷熟”讲,在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中最为显著。比如《癸卯卜,亘贞》:“我受黍年?”这句卜辞中问的事情,就是我商王朝能不能得到上天赐予的黍丰收呢?《穀梁传·桓公三年》中记载:“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意思是“五谷都熟了就是个好年成啊”。上古时代的原始农业,农作物从栽种到收割需要经历十二个月的生长周期,这样,本来表示“庄稼成熟”的“年”中,自然又隐含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与三百六十五天这样一个时间周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年”字仍常常表示“一年中的庄稼收成”,例如“年景”“年成”“丰年”这些词组中的“年”字,明确表示了“年”字有“庄稼成熟”之义与“时间单位”之义。生存经验的不断积累,古人慢慢地领悟到了这种逻辑的关联性,“年”便很自然地引申出时间单位的意义,并且引申拓展为“年岁”、“时代”。例如“年龄”“年迈”“年代”“元年”等等现代汉语词汇。在这些词汇中“年”字被赋予了年节这一重要的含义,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在我国过年始于腊八,即农历(黄历)腊月初八,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这里所说的“年”,指的就是黄历新年,俗称“大年”。而与“大年“相对的则是”小年“。关于小年最早的记载是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这里的小岁,即是小年节,或叫交年节。

小年在秦汉以前就存在。据《事物原会》解释,说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淮南子·泛论篇》云:“炎帝作火而死为灶。”东汉学者高诱注为:“炎帝以火德为管理天下,死后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吕氏春秋·孟秋》“其神祝融”。高诱注释为:“祝融,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上述这些史料记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都与火有关,这说明“火”在人类进化和农耕文明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考古发现,人类在群居时期就形成了对火的自然崇拜。在氏族群居的生活中,那一堆永不熄灭的火便成了人类最早的灶。后来,炎、黄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在开启农耕文明的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于是,又有了“火德之帝”、“火官之神”的说法,到尧、舜、禹时期将他们奉为灶神,如此一来,火神与灶神就合二为一了。

随着阶级的分化和国家的产生,合二为一的灶神逐渐被赋予人格化。在《论语·八佾》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意思是说,与其供奉房屋里西南角的神(家神),宁可巴结灶君司命。孔子道说,不对。要是得罪了上天,祈祷也没用。东晋道教大师葛洪在《抱朴子·微旨》说:“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意思是说,谁要是得罪了灶神,严重的要少活三百天,轻微的也要少活三天。试想,平白无故地丢掉几百天的寿命,这种惩罚实在是让人畏惧。在《太平御览·淮南万毕术》中这样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注《礼记·记法》也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些记载说明自春秋至汉代,灶神已成为督察人间过错,专向天帝报告的神了。实际上,由于传说中的灶神专司饮食,拥有司命,即影响人的寿命、决定人的生死这种关键的权力,还具有人所不能的与天帝沟通的能力,他的报告能使众神之神的天帝,依据报告的内容决定赏罚,左右个人和家庭的命运,甚至是王朝的兴衰,因此,上到统治者,下到民间都将灶神视为能护佑个人、家庭乃至国家命运的神。正是这种功能的发展逐渐成为统治国家社会的精神意象。在秦代以前,祭灶已成为国家祀典的“七祀”之一,到了汉代,祭灶又被列为大夫“五祀”之一,并且规定了祭祀的时间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日。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的日子。

到了宋代,由于经济重心南移,农耕经济的中心由黄河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祭灶的时间也发生了变化。南宋末年周密在《武林旧事·岁除》中记载,“禁中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 清代褚人获在《坚瓠续集·小尽大尽》中也记载,“宋人以腊月二十四日为小节夜,三十日为大节夜,今称小年夜、大年夜,古今语大略相同。”至此,“交年节”已经演变为“小年夜”。两晋南北朝以后,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至于水上人家则在腊月二十五迎来小年。清朝以后,北方的“小年”基本上为腊月二十三,南方为腊月二十四。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是因为清朝皇宫为节省开支,将祭祀灶王爷与拜祭祖先合为一天,后贵族王侯纷纷效仿,并逐渐流传至北方民间。而南方则沿袭古制,以腊月二十四作为“小年”。明代林光在《小年二首》诗中描述的“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说的就是北方的小年;南宋文天祥在《二十四日》诗中描绘的“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说的则是南方的小年。南北方小年相差一天,恰恰是我国南北方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与民族交融演变的体现。

小年的历史悠久,这一天的重头戏就是祭祀“灶王爷”。

灶神全名叫“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在民间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灶君公、东厨司命等。灶神的形象从上古到唐宋,随着信仰的转化,其形象也发生了变化。《汉书郊祀志上》有个注释“先炊,古炊母之神也”。《庄子达生篇》则注释为“灶神,其状如美女,着赤衣,名髻也”。于是,在之后的不少古籍中将灶神原型定为叫先炊的女性。这种女性观得到了考古印证,在世界考古发现中,很多民族将火神化身为女性比较常见,比如利亚克人的“火婆婆”、纳乃人的“火妈妈”。因为灶神的前身是火神,人类在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受社会分工与结构影响,女性主司炊事,维系氏族血脉,因此,很自然地将氏族首领形象化为家灶保护神。人类进入父系氏族时期,男性在部落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先秦以后,男性的地位得到巩固与加强,特别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乱与民族交融,灶神形象开始转换成美男子,并且一直流传到唐代。如唐朝志怪小说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前集》中记载,灶神、圆滑世故。后来在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一幅灶神图,其形象跟唐代记载相差不大。但是,到了近代单独的灶神形象换成了黑面长须的男子,其体态仍旧臃肿,但少了圆滑世故的表情,这种变化我们可以从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的年画版画中看到。

小年祭祀灶王爷的民俗很多,南北略有不同,但基本流程一致,即:祭灶、送灶、接灶神、绑火神、扫房子等等。在这些内容中祭灶最为隆重。祭灶神有三个日子,一是灶神的生日;二是腊月二十三晚灶神上天;三是灶神除夕夜下凡。据道教典籍《玉匣记》载,灶神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初三,我国一些地方在这天会举行祭祀,还要奉诵一部俗称《灶王经》的经典。民间俗说:“家有灶王经,水火不能侵。”这种风俗发展到明清时期最为盛大。元末清初书画家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八月初三日,为灶君生日,家户具香蜡素羞,以祀天王堂及福济观之灶君殿,进香者络绎终日。”清代之后对灶神生日的祭祀渐渐淡化,发展到今天基本消失了。而每年的小年与除夕对灶神的祭祀却始终传承至今。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这一天官府乃至民间家家户户会举行隆重的祭灶仪式,俗称“送灶”或“辞灶”。民国以前,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并在神位上恭敬地张贴灶神的神像,中间写上“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两旁贴上“四时迪吉,八节呈祥;叩之即应,有感则灵”,或者写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写成“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对联,横批为“一家之主”,以表明灶神的地位。灶君神位的安置也颇多讲究,民间通常有两种摆设方法,一是大多数家庭将灶君神位安放在厨房炉灶之左上方,距离灶台约5厘米,再在灶上壁间贴一张“东厨司命灶君”或“定福灶君”之类的条幅。依照风水地理的说法,左方是青龙方,也是灶君的寄身之所;二是将灶君神位置放在厨房的南方或东南方墙壁。说是灶君主人间饮食之事,自夏商至清末,皇帝一般在八月初三灶王生日祭灶,这个时间点恰好在夏秋之交,性质属火,而在五行中南方为火,所以会有此讲究。

祭灶和送灶一般同时举行。祭灶(帝王祭灶多在白天)与送灶多在黄昏入夜进行。在民间,一家人齐聚灶房,虔诚而立,依次向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作揖,供上糖瓜等,有些地方还用竹篾扎纸马与草料,献饴糖供奉,或涂在灶王爷嘴巴四周,意在让其甜嘴、塞嘴,多说好话。唐代《辇下岁时记》有“以酒糟涂灶使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两宋之后,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在院子里堆芝麻秸、松树枝,然后将灶君像、纸马和草料点燃,一时纸灰与青烟袅袅升起,灶王爷也就骑马升天了,全家围火叩头祷告。鲁迅先生曾作《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送灶王爷上天之后,就要打扫房子。从腊月二十三日起,家家户户便开始在家中掸灰扫尘,箱笼橱柜,一概翻身,墙角床下及屋柱房梁都要进行打扫,要把一年的积尘灰垢荡涤一空,称为“扫尘”或“掸尘”。扫去尘埃,清洁庭户,好在大年三十晚上守岁到子夜,等待灶神下凡并将他接回家重新安放,用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新年。

我们中国人过年是从小年祭灶王爷开始,从上古至今,几千年的历史。灶神一直生活在各家各户,朝夕与人相伴,没有谁能躲过他监视。过小年祭灶神,显然是一种扬善抑恶的自我道德约束,这种观念对人们洁身自律,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2024年12月4日,我们中国人的“过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著“春节”申遗成功,“过年”成为世界文明的遗产,这是我们的骄傲,是伟大的中华文明的骄傲!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