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旅行,走过的地方,总会留下些记忆。
2024年5月,当得知有机会去四川省凉山州参会、采风时,我决然再到凉山看看。因为凉山,在我心里始终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这是30年前我来凉山住的地方嘛。”车子一转入西昌邛海宾馆,我兴奋地脱口而出。虽说宾馆的建筑都变了样,可布局、环境还是有些熟悉,一下子触发了我心里的记忆。
办理完入住手续,我迫不及待地到邛海边去走一走。
傍晚的邛海,岸边柳树婆娑,远处天际一束束光影穿透云层,投向湖面,波光粼粼,三三两两的游船泛舟湖面,清澈的湖水轻轻拍打着堤岸,远山近水,壮阔而不失宁静。和30年前相比,邛海大变了样,变得更加秀美。这是近几年,当地政府筹资数十亿元将岸边一万多户、五万多人迁移出来,呵护邛海湿地的大手笔。
今日邛海,更新了我的“凉山印象”。
最初知道凉山,是因电影《达吉和她的父亲》,而30年前的那次经历,那个名叫马海乌呷的小女孩,更让凉山在我心里有着特别的记忆,挥之不去。
1994年7月初,我随社领导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报好新闻评选会,第一次来到凉山州,就住在首府西昌的邛海宾馆。宾馆紧邻邛海。彼时湖岸有不少渔村,开着众多小店,售卖烤鱼、小吃、民族小商品等,还有经营小游船的,烟火缭绕,有些杂乱而不失热闹。会议间隙,我们几个年轻人租条木船,泛舟邛海,天空湛蓝,湖水盈盈,水天一色。到小岛上,品一串来自湖里的烤鱼,惬意而自在。
凉山,曾经是贫困的代名词。会议期间,主办方安排参会人员到凉山民族中学考察采风。这是一所才新建几年的学校。当时的凉山比较贫困,财力拮据,凉山州委州政府下大力办这样一所少数民族寄宿制完全中学,看得出党委政府是很重视教育的。学校师生不负众望,发奋图强,以勤补拙,就在前一年(1993年),首届高三两个毕业班92人参加高考,就以数学、政治全市(西昌市)第一的成绩,一鸣惊人。
校长是位彝族汉子,向我们说起这些,黝黑的脸上满是自豪。校长还介绍到,由于凉山还相当贫困,虽然有多种资助、扶助政策,但因面广、人多,还是有不少农村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面临辍学、失学。校长特意提到,初一(4)班一位叫马海乌呷的女孩,家庭困难,学校免除了她的学杂费,女孩很感恩学校的关怀,学习很勤奋,成绩名列年级前茅。我顿生同情。我所在的贵州省黔西南州同属少数民族地区,在采访中也获知农村贫困孩子因经济窘困就学不易之事,他们对能到学校读书的渴望比一般孩子更迫切。尽管我参加工作才几年,当时月工资才两百多元,离开学校时,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拿出一张50元钱,请校长转给马海乌呷。
会后回黔西南没多久,我收到了马海乌呷写给我的信,信纸精心折成荷包状,看得出她的用心,钢笔字工整秀丽,透着女孩的气息,信中表达了她的感激,她写道:“许叔叔,当我收到您资助我的那50元钱的时候,我是多么激动,您们能为一个素不相识的极平常的一个女孩拿出自己本不宽裕的旅费给予资助,那种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同时,我从您们对我的关怀中,看到了社会各地人士对凉山许多由于贫困而随时徘徊在求学与退学的十字路口的孩子们的关切与帮助,使我看到了更大的光明,更大的希望。”信中还报告了她参加州统考的成绩:英语91、语文88、数学94……平均分94分。她在信中说,新学期她就将升入初二,现在放假在家,一边帮父母给苞谷培土、挖洋芋、种圆根,一边抓紧学习,做暑假作业、温习功课,还读《十万个为什么》《数学奥林匹克》等课外书。信的结尾,她写道:“对将来我不想高谈阔论,但是我相信,只要自己有信心,加之自己以实际行动去拼搏去奋斗,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两页信纸,字里行间,除了对社会的感激,就是对未来满怀希望,我读了满是感动,没曾想自己一个小小的善意之举,给女孩带来如此温暖。信的文字清新,可以想象她的作文一定写得不错。一个初一学生有这样的理想、情怀、责任,真是不容易,我看到了一个热爱学习、充满阳光、自信坚强、乖巧懂事的女孩。我在心里默默祝贺她取得的成绩,也希望她将来会越来越好。原本我计划给她写封回信,后因当时在筹办婚礼,又忙着采写一组系列报道,就给耽搁了。但她给我的信,我至今仍然保留着,也因这个经历,让我时不时会想起凉山,想起马海乌呷,她后来怎么样了?考取心仪的学校了吗?在哪里工作呢?也时常埋怨自己当时没回信,为什么过后不写信联系呢?
记得有人曾说,人无论走到哪里,总会因那里的人而对那个地方有所记忆。凉山就这样深深地刻印在我心里。这次来凉山的途中,我曾兴奋地向同事说起第一次到凉山的往事,还开玩笑地说:“万一能找到马海乌呷就好了。”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五月的凉山,漫山遍野的索玛花在蓝天下肆意绽放。三天的采风,一路看来,彝乡巨变,曾经“一步跨千年”的凉山旧貌换新颜,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这次凉山采风,在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我看到的是一栋栋漂亮的新房,青瓦黄墙、雕花木窗,尽显彝族文化特色。三河小学新建了一栋三层教学楼,孩子们也走进了亮堂的教室,全村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操场上,女教师惹列日作正领着学前班的小朋友做游戏,身着彝族服装的孩子们眼里闪着光,笑声、嬉戏声不断……
曾经是深度贫困地区的凉山,成为全国决战决胜脱贫奔小康的生动范例。据凉山的同志介绍,凉山脱贫攻坚5年累计减贫105.2万人,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207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投入各类资助补助资金120亿元,实现126余万名学生全覆盖,应读尽读、应助尽助全面实现,充分保障了民族地区孩子接受学校教育的权益,实现了贫困户子女“一个不少受教育”。
孩子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一个不少受教育”,曾是马海乌呷孜孜以求的梦想。如今的孩子,再也不会像马海乌呷那样“由于贫困而随时徘徊在求学与退学的十字路口”了。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