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包拯是一位铁面无私、廉洁奉公的好官清官。他赏罚分明,严刑峻法,不畏权贵,一生为民,令人深深怀念。今天要讲述的是包拯后裔包深鉴及其子孙的故事,以及他们三代人建造的包家大屋。这段历史不仅传唱着包家人奋斗一生的故事,更展现了他们不忘初心的奋进精神。
2020年10月29日,我与村友细清夫妇一同驱车,来到了江西南丰市山镇乡。一路上,青山如黛,重峦叠翠,桔园里弥漫着果香。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橘子,流水潺潺的小河,绿意盎然的树木,焕发出勃勃生机。南丰种植橘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著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据说,蜜桔年产量达30亿斤,行销全国4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销量和出口量在全国位居首位。
我们寻访至包坊村公交车站,沿着村道水泥路深入村中腹地,映入眼帘的是三栋清代建筑,一字排开,气势恢宏。这便是被人称之为“千柱落地,九十九间”的包家大屋,曾经因包氏家族的商海传奇而门楣光耀。包坊原为吉岭竹林山下,因包氏人丁兴旺,李姓人口不如包姓人口多,故被称为“包坊”。包氏祖上规定,每30年要重修一次家谱,江西包公后裔从1204年开始修谱。1896年,由包金坡、包竺峰、包荃孙三人修订完成了《包氏家乘》,记述了从清道光到光绪年间,包公后裔的事迹。1996年,我有幸参加了江西南丰紫霄藕塘村的唐氏修谱工作,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首士。记得当时修谱发起人为村里最有威望的唐太宗、唐长生、唐带生等几位文化人。首士唐太宗先生,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乡政府工作,由他牵头再合适不过。唐太宗亲自起草了倡议书,并积极动员唐氏族人,相互告知族人和亲朋好友,千方百计参与搜集资料,建言献策,最终将唐氏宗谱编写成一部详尽的家族史料。
走进包家大屋,1281平方米的建筑上赫然写着“大夫第”三个大字。主体建筑为三厢进,菱形门,石窗户,大客厅,砖木结构。最后一厢的神龛上,张贴着包胥公、包拯公的画像。两侧题写着“龙图懿范九州颂,孝肃家风万古传”的楹联。此外,还设有房主的居所、议事厅、仓库、农具间、杂物间、厨房,以及男女厕所,一应俱全。在古代,建造大房子不仅是社会和财富的象征,更有家庭团结和繁衍生息的寓意。大家庭生活在一起,可以更好地互相照顾和支持,促进家族的稳定和发展。包家大屋的辉煌历史不仅体现在庞大的建筑上,更体现在家族成员的品德上。包家祖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子弟皆受过良好教育,不仅文武双全,更注重品德修养。据传记载,包家曾开设私塾,邀请名师授课,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包家的孙子发鸾,更是承袭了这一传统,成为南丰县一代名士。发鸾在教育事业中尽心竭力,深受学生爱戴。他开创了包家家塾的先河,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紧挨大屋的绣女楼分上下两层。楼间有通道,窗台窄小略高,上面饰以花草动植物雕刻,体现出主人对生活的向往与热爱。倚栏俯瞰,可以看到二铭玄内,即大屋正中的古戏台。据说,包家特别重视儿女的教育和培养。当年包深鉴家境并不算富裕,但他的夫人江氏时常竭尽全力助人,还成立了以父亲名号为证的慈善机构“包清冰堂”,主要用于建立义仓济贫、恤老育孤、兴办公益事业。因此,包家在南丰县的山路、隘口上修建凉亭,县城大街小巷中的水沟均由包家出资修浚。后来,包家还出资修纂了一部民国《南丰县志》。这种善行代代相传,使得包家在当地享有盛誉。每逢岁时,包家都会举办慈善义演,为贫困家庭捐款捐物,让更多的人受益。他们不仅仅是一家显赫的大族,更是一座磐石般的温暖堡垒,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的幸福与安宁。
一条青石路延伸而出,通向远处的桔园和寿鱼塘。大屋后面分布着两口池塘,名为寿鱼塘,面积为566平方米。名为半边月的风水池塘,面积为168平方米;剩余面积称之为寿鱼塘。寿鱼塘里的鱼儿游得正欢,寓意着包家子孙蕴含丰硕的智慧和成就。我喜欢鱼塘,更喜欢干塘抓鱼的乐趣和喜悦。干塘抓鱼一般要等到鱼长大成熟后进行,抓鱼前要将鱼塘的水抽干,让鱼慢慢游入水窝中,然后拿起网兜去捞鱼。这种传统的渔业方式需要一定的技巧,对生猛劲大的草鱼、青鱼,需要顺势套住鱼的头把它捧进鱼兜。过程中,村民们互相帮助,一起完成这项工作。小孩们一般会聚到塘坝上,像过节一样热闹。干塘抓鱼不仅是村民们庆丰收的大喜日子,也是农村地区的一种传统文化活动,村民们可以交流养鱼经验,分享抓鱼乐趣,增进友谊。干塘抓鱼象征着年年有余,代表着丰收和喜悦。
寻古探幽,凝霜粼光。数千平方米的庄园和上百平方米的桔园,园中果实累累,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每到春天,山坡上的橘树开满了橘花,香味扑鼻。进入秋季,橘树上结满了橙色的蜜橘,未等你进入橘园,迎面扑鼻而来的是蜜橘散发的清甜,诱惑着你尝鲜。而色泽金黄的橘子,皮薄圆润、香甜爽口。有了响亮的品质,村民栽种的蜜橘自然好卖,而这种原生态、口感好、润肠道,吃过它的人都能感觉到。
寻秋景觅芳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包家大屋,都能显现出一个家族的辉煌历史。这一切都是包家对家族传统的继承,也是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