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之余,我翻开了书柜里的珍藏书刊,细心品读了中国作家会员、县作协主席杨云新老师倾力创作的散文佳作《英雄碑》。这篇洋洋洒洒近七千字的作品,刊登于陆军政治部《陆军文艺》2022年第5期、《新宣汉》2022年第5期,占据了整整六个页码。它以质朴而深情的笔触,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深入川东宣汉杨柳关,探寻那些红军无名烈士的英勇足迹,感受作者对红军烈士的无比敬仰与怀念。
在阅读这篇作品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作者通过细腻入微的描绘,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毅然投身革命,最终英勇牺牲,这种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文章开篇,作者巧妙地借助外婆对民国22年的深情回忆,引出了杨柳关红军无名烈士的话题。外婆口中的两个弟弟,怀揣着对信仰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毅然加入了红军队伍,最终在战场上英勇献身。这种对红军烈士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不仅是对个人的缅怀,更是对那个时代、那种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随着文章的深入展开,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杨柳关这个充满红色文化气息的地方。烈士陵园的设计巧妙而富有象征意义,大坟堂、小坟堂、号棚梁构成的前后三角形,仿佛一片静谧的住宅小区。小区内步道纵横交错,曲径通幽,花卉点缀其间,塔柏成行排列,将陵园映衬得宁静而庄严。墓碑之间拉开了适当的间距,从不同的角度望去,队形又转换为横成行、纵成列,仿佛这些英烈们在生前就站成了这样的队形,随时准备出征迎敌,展现出他们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两千多座土堆,位置纹丝不动,但焕然一新。花岗石墓、祭台、墓碑一一矗立,一墓一碑,勒名位置刻着‘无名烈士’。谁说他们无名?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天地英雄!凝视着这三处墓地,我仿佛能感受到烈士们依然鲜活的生命气息。就像那些从危房搬入新居的人们,他们在新居中安居乐业,享受着美好的生活。如果这些烈士没有牺牲,他们或许会成为元帅、将军……我在陵园中徘徊,目光逐一凝视每座坟茔,猜想哪两座属于我的舅公。我的思绪飘到了外婆的坟前,奢望她能告诉我她两个弟弟的名字,但外婆无语……我突然领悟到:红军无名烈士的英勇事迹,已经被上苍镌刻在天地之间,永不消逝。”
杨柳关战役虽非中国革命的最后一战,但对于那些英勇无畏的红军将士而言,却是他们人生中的最后一战。在这场战役中,他们的生命如大山般永恒地定格在这片土地上。其中,大部分英烈都是红33军的将士。他们在面对敌人的铁蹄践踏时,毫无畏惧、挺身而出,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
在描述这场战役时,作者详尽地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战场形势。国民党军阀的“六路”围攻使得川陕苏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向前与川东游击军司令王维舟紧紧握手,泪花闪闪,表情严峻但又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他们带领部队迎击敌人,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在杨柳关,作者不仅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厚重,更对自己的无知和肤浅感到自责。这种自责实际上是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英雄的敬仰。作者通过反思自己的不足,表达了对红军烈士的深深敬意,同时也启示我们要更加珍惜和传承红色文化,铭记那些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生命的英雄们。
“怀着敬仰之情,我遵嘱完成了碑文,并刊刻在了杨柳关红军无名烈士陵园:‘尔本有血,有名,有籍,有室,有欲。然,为实现崇高理想,英勇捐躯,一无所有。癸酉之秋,烽火连天。敌军八团之众,天上地下,火力俱发,六路围攻红三十三军、红四军,十万火急。红军大智大勇,抢战先机,集结杨柳关。将士誓师,誓歼顽敌。战旗猎猎,铁骑纵横。军号激越,气吞山河。枪炮轰击,肉搏杀敌。追歼神速,坚守如磐。宁死不屈,雄关共存。血染山河,惊天动地。激战二十余天,以少胜多,以劣胜强,歼敌五千余众,挫败敌军阴谋,再谱“兵备三千铁甲,地连二百雄关”之英雄传奇。数千忠魂,‘留守’战地。生为盖世英雄,死为惊世英杰!大音稀声,大无大有。战地黄花,百代芬芳。杨柳依依,千载和煦。英雄杜鹃,万世火红。“后其生而生先,外其生而生存”。功昭日月,永垂不朽!’”
作者317字碑文,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红军将士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读后让我深感震撼和敬仰。
总的来说,《英雄碑》这篇散文以其深厚的情感基础和扎实的史实依据,成功地塑造了红军无名烈士的伟大形象,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辛与不易。作为读者,我们不禁为这些英勇无畏的红军将士感到自豪和敬佩。同时,我们也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传承红色文化,让英雄们的精神永远熠熠生辉。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