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傩韵(散文)

作者:唐游记    发表时间: 2025-04-03 08:03:21     阅读量: 1275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踏入江西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的傩庙,这副楹联便映入眼帘,仿佛在悠悠诉说着傩戏的神秘过往。傩,看似是古老戏剧,实则蕴含着敬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深邃文化内涵,因而被赞誉为“戏剧活化石”。

傩,作为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早已深深烙印在石邮村的岁月长河里,成为村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跳傩时,那身姿摇曳,步伐柔美,恰似从远古的雾霭中翩然走来的精灵,人们便以傩名之。在古老的腊月,当寒风似冰刃划破夜幕,一场驱逐疫鬼的盛大仪式——傩舞便隆重登场。舞者的身姿,在昏黄的烛火与朦胧的烟雾间若隐若现,演绎着古老而神秘的祈愿。

那么,为何要跳傩呢?古老的传说中,傩舞是为了驱鬼逐疫,宛如坚固的盾牌,守护人们的平安,期盼丰收的盛景。傩舞起源于夏商周时期,那时的汉族先民怀着对自然的敬畏、对图腾的尊崇和对巫术的笃信,以舞蹈和仪式为利刃,驱赶邪恶力量,阻挡疾病与灾难的侵袭。周代,傩舞被纳入国家礼制,如同精准的天平,调理四时阴阳,祈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傩舞常常在丰收的季节华丽上演,似对过去丰收的礼赞,更如对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的虔诚祈愿。

傩戏,作为中国地方戏曲中一颗别具一格的明珠,演员们戴上雕刻精美的木面具,举手投足间,似与天地沟通,借由灵动的动作,传达请神驱邪、祈福纳瑞的美好愿景。传说中,有一群肩负使命的神灵—傩神,他们宛如正义的使者,专门驱散人间的瘟疫阴霾。傩祓,宛如一阵清风,拂去疫病的阴霾,扫除灾邪的尘垢;傩逐,那在驱除疫鬼仪式中吟唱的歌谣,如穿越时空的呼唤,传递着对安宁的渴望;傩鼓,其声如雷,在仪式中轰然作响,似要震破黑暗,唤醒光明。

傩文化,由祭祀与演出两部分构成,宛如阴阳两极,既有时各自独立,在岁月的舞台上绽放独特光芒,又有时相互交融,编织出神秘而庄重的画卷。每至农闲时节,暖阳慵懒地洒在村落,当地村民便会自发组织起来,开展一场独具特色的民俗娱乐表演。正月初一至十六,是傩文化闪耀的时刻。初一,被称为起傩,仿佛是一场盛大征程的开端,傩班自此踏上四处巡回的路途,将希望与祝福播撒在每一寸土地上;十六,搜傩之际,傩班似凯旋的勇士,回村扫除一切不祥。傩文化宛如一座琳琅满目的宝库,涵盖了傩庙、傩神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诸多元素,蕴藏着民俗学、民族学、宗教学、戏剧学等多方面的智慧。表演时,古朴的傩戏与庄重的祭祀仪式交融,他们通过舞蹈和吟唱,向祖先致以最诚挚的敬意,祈愿家族人丁兴旺、生活顺遂。

起摊之礼,由请神、迎神、祭神、送神四部分精妙构成。仪式通常于傩神庙中启幕,每至晨曦初绽的上午九点,傩事便拉开了序幕。众人先向着天地、日月、山川、祖宗的方向虔诚献祭。相传,在傩舞即将开场之际,需精心摆好六十余座神灵牌位,其中既有慈悲祥和的观音,又有主宰文运的魁星,招财纳福的财神,刚正不阿的判官,以及义薄云天的关公。

起摊之时,八位身着古朴古装的傩神,面朝悬挂于壁上的神秘面具,以及端坐在神坛之上的小木偶,那木偶乃是傩神庙中被奉为代表上天意志的太子。他们神情庄重,缓缓行起叩拜大礼。刹那间,鞭炮声轰然炸响,在噼里啪啦的脆响中,八位傩神中的一位,高声朗诵着饱含敬意的辞章,随后轻轻取下尘封一年的面具。至此,一场震撼人心的跳傩,就此盛大开场。

傩舞的重头戏,当属捉黄鬼。黄鬼,它不仅象征着肆虐人间的洪涝灾害,更是忤逆不孝、欺小凌弱等邪恶势力的化身。捉黄鬼,是一场沿村巡演的无声哑剧,剧中角色精彩纷呈,有掌管生死的阎罗王,明察秋毫的判官,威风凛凛的大鬼、二鬼,灵动跳跃的跳鬼,以及作为被捉拿对象的黄鬼。在民间,人们对神灵既心怀敬畏,又难以直面表达内心诉求。于是,他们戴上面具,于锣鼓喧天之中,以舞蹈为媒介,将人、鬼、神的界限模糊,在虚实交错间达到驱鬼避疫的目的。从表演内容来看,傩舞深刻地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灾难和凶事的恐惧,以及与之抗争的无畏精神;从艺术形式而言,它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巫术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最负盛名的傩舞,当数江西傩,世人俗称“赣傩”。它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古朴原始的形态、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江西傩,始于汉初,尤以南丰三溪石邮为盛。其中石邮傩舞中的《开山》《雷公》《和合》《纸钱》《傩公傩婆》《刘海戏蟾》《小尼姑下山》7个节目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另外,《开同》《金刚》《财神》《魁星点斗》等16个节目编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抚州地区》。据统计,清末至今,南丰县有傩班近百个,不仅留存明代傩神庙,保留古老的傩祭仪式,且流传80余个传统节目和傩面具百余种,从事傩艺人近千名。

究竟是何缘由,傩舞能跨越时光长河,代代传承?它裹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非凡的历史价值,于现代社会的文化版图中,亦占据着不可磨灭的一席之地。这种文化现象,足以彰显其在古代社会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广泛深远的影响力。傩舞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于岁月的洪流中不断蜕变。从商周时期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到汉代逐渐走向民间、融入娱乐色彩,再到宋代,戏乐成分愈发浓厚,傩舞如同一位灵动的舞者,轻盈地穿梭于历史的缝隙间,不断吸纳新元素,从纯粹的祭祀活动,演变为兼具戏乐色彩的礼仪祀典,完美契合了不同时代的社会需求与文化变迁。

时光流转至现代,尽管傩舞的宗教祭祀色彩如褪色的画卷,逐渐淡去,但它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依然在民间熠熠生辉,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为人们带来娱乐与美的享受。傩舞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如同各地的山川风貌,各具特色,通常涵盖献盘、献牲、会手舞、发神舞、面具戏、赛坛等环节。舞者头戴狰狞的大面具,形象凶猛丑恶,舞姿呼号跳跃,宛如来自远古的呐喊,充满了震慑鬼疫的力量,守护着一方安宁。

  在南丰,“跳傩”活动别具风情,竹马、大傩、和合、狮子之戏,衣彩衣,戴面具而舞。数百村民身着斑斓彩衣,头戴神秘面具,如星辰般涌出,串村游堡,演绎古老的故事,在送旧纳新的祈愿中,一直狂欢至元宵之后,为新春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张若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