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初,我自江西吉安市乘车奔赴青原山风景区。甫至山脚,便见一座石桥如弯月卧波般横跨青原溪,名曰“万善桥”。相传踏过此桥,便与佛缘初结,自此顺遂安宁。桥南端红亭飞檐翘角,匾额嵌“青原山”三字苍劲如篆,恍若尘世与梵境的第一道门扉。
穿“祖关”牌坊,檐角铜铃轻响。左畔待月桥枕水静卧,右首迎风桥依柳斜横。桥下溪水泠泠,游鱼戏石可数;两岸古木翳天,蝉鸣揉碎斑驳光影。野花沾露摇曳,暗香浮动,只余山风穿林、泉声漱石。这般清幽,恰似诗中所云:“老僧携我前溪去,共看悬崖剪雪花。到处青山到处家,柴敲石火煮新茶”——尘世纷扰,竟在茶香氤氲里悄然落定。
沿溪涧边上的游道至净居寺,依山傍水,古树参天,四柱三门的实体墙门上书“青原山”三字横额,乃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文天祥手书。左为“解脱”二字,右为“般若”二字。墙壁上张贴有一块吉青公路17号门牌。第二重山门上的“祖关”二字,乃唐书法大师颜真卿手书八分体。由第二重山门进院,映入眼帘的是寺院广场上的青石照壁,上书“曹溪宗派”四个大字。相传为明代理学大师王阳明题碑。曹溪宗始祖道义和尚(753---814年),于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在江西开元寺拜六祖惠能的第4代弟子智藏禅师为师,在中国生活37年后回到朝鲜半岛,创立了曹溪宗。因此曹溪宗与中国关系源远流长,实际上是禅宗的一支。照壁右上方为净居寺老斋堂遗址,当年宋名相李纲游玩青原山乘兴写下《游青原山记》,但字迹不完整。北宋文学家黄庭坚也曾畅游青原山,雅兴所致留下长诗《游青原山记次韵周元翁》一首。后人分别把他们的宝墨刻在石碑上,以作永志。
雅致的天王殿门上悬有“净居寺”三字。门两侧有“净水犹有味曹溪,居处常思祖师禅”楹联。寺中有“胸中无所得漫倚安隐漫青原,尘外不相关几阅沧海几桑田”对联一副。两副对联巧妙地把净居寺的历史与古木辉映成趣的环境勾画出来。但与之不协调的是寺院各角落堆放的建筑材料,原来寺庙正在维修扩建。天王殿中供奉有弥勒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殿前广场上生长有两株古柏树。传为当年行思禅师亲手种下,至今有1300余年历史。此外,在去往祖塔的鹅卵石小道旁,也生长有古樟树一棵。树干中空,可容二人站立,从残存的庞大身躯可以推断,树龄应该在百年以上。
阳明书院,亦称九邑会馆、青原会馆。整个院馆坐东朝西,分南北两院。南院为教工楼、号房、厨房和浴室,中轴线上有传心堂、五贤祠、魁星阁前后三进,北院为客室。整个中轴线上有山门、大雄宝殿和毗卢阁等建筑。两边厢房为念佛堂、药树堂和僧房;还有地藏殿、藏经楼等。四面有拱桥横跨池面。放生池的那汪清水是引青原溪活水而来。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吉安九县学者首先在净居寺北侧设置会馆,后因讲学规模庞大,影响了净居寺正常佛事活动,经王门弟子邹元标等人倡议,建青原会馆在翠屏山之阳。道光十九年(1839年),会馆年久失修,吉安知府鹿春如倡建阳明书院在现在这个地方,光绪年间废除科举,书院停课。
寺后的望林楼,高三层,环层回廊,呈六角形,远望像一座宝塔。登塔眺望,林海茫茫,山峦起伏,周围虎形岭、象鼻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加上有溪涧、潭瀑点缀其间,故北宋诗人杨万里赞叹道:“山川江西第一景,千寻青壁是青原。”山川、人文之美尽在青原山。
寻景出寺溯青原溪,游览园两侧上悬有“青山不墨千秋画,原水无弦万古琴”对联一副。由此朝后山行进,沿途可以看到清雅丽水的小三叠泉、碧波荡漾的钓鱼湖,湖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弋,偶尔跃出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木鱼堆、仙人写字、猴子望月、观音坐莲等景点,形态逼真,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忽见一片竹林,翠影婆娑,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诉说着山间的故事。每一处景点都充满了诗意与画意,不仅是对眼睛的洗礼,更是对心灵的抚慰。
人行寺院,智慧绽放,顿悟生命,实乃风水宝地。自古以来,风水宝地多指北面有绵延不绝群山,东西侧有护山环抱,南面有低山小丘,中间地势宽敞,屈曲流水,藏风聚气。外部环境开阔,能容万马,象征后代鹏程万里、福禄延绵,体现天人合一理念。居住于此,能助人事兴旺、发财,令后代富贵、显达。现代社会,风水宝地不仅在住宅选址中受到重视,还在商业、办公场所的选择中有所应用。许多人相信好的风水能够带来好运和成功,因此在购房、选址时会考虑风水因素。
【编辑:杨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