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诗意入心来(散文)

作者:九羊    发表时间: 2025-04-27 09:45:32     阅读量: 229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寻访完新塘,回到车上,那新塘的记忆,尚还鲜活地在脑海中翻涌,而此刻,车轮已经开始转动,即将驶向另一个充满神秘与古韵的地方——槐树下。车子沿着蜿蜒的乡道疾驰,那扬起的些许尘土,仿佛是在催促着这场探寻之旅。

直奔槐树下,槐树下是新塘村辖下的自然村。当车子继续沿乡道往西行驶了不远,只轻轻扭头向北,不多几步,一个村落就映入眼帘。一眼瞅见那里也有老房子,这对于探寻古迹的我来说,自然是不能错过的。于是,毫不犹豫地停下车,径直朝着一座祠堂式的古建筑走去。那祠堂便是“开万公祠”。只见额匾之上,“开万公祠”四个大字书写得洒脱饱满且力道非凡。

仔细端详着这座经过修葺的古祠堂,从遗留的标语以及那明显改造利用过的痕迹来细细分析,心中不禁猜测,或许在许多的年前,这里曾经是一所学校。那里面承载过多少孩子的欢笑与读书声,又有过多少老师在这里挥洒汗水,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尤其是那异乎寻常之大的方形天井,它宛如一颗明亮的星,在这古祠堂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方天井,不知是始建之初便是如此独具匠心的设计,还是后经人们专门为了采光和通风而改造的呢?但无论如何,它所带来的那种明亮与通透感,让整个祠堂都充满了生机。站在天井之下,仿佛能看到昔日阳光倾洒而入,映照着前来祭拜或是商议族中事务的人们,那斑驳的光影在地上摇曳,如同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展开。

村子说大不大,在这并不广阔的天地间,却有着一座进村门楼。门楼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村庄的兴衰荣辱。而且,工艺非常讲究,是八字撇山的三开间结构。木构架稳稳地支撑着整个门楼,青砖墙庄重而古朴。再看那门框、门墩以及撇山墙护角等处,用的全是打制规整的上等青石。每一块青石都仿佛被岁月打磨过一般,散发着温润的光泽。那精致的花纹,那细腻的质感,无一不显示出当年的族人绝非等闲之辈。他们用自己的财富和智慧,打造出了这座精美的门楼,把它作为村庄的门面,也作为一种家族荣耀的象征。

一座门额上题着“永绥吉劭”的老屋呈现在眼前。我记得这是《千字文》里的语句。前一句是“指薪修祜”,是针对自己这一代而言的,它是因;这一句“永绥吉劭”,是针对子孙后代而言的,是果。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栽什么树,就开什么花,这是宇宙间的基本定律,谁也改变不了。如果自己能够利用有生之年,修德积福,子孙万代都会在你这棵大树下“永绥吉劭”。相反地,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不顾及子孙的利益,现在就吃子孙的东西,让你的子孙们吃什么呢?两句话的意思联起来就是:人的一生只有修福积德,才能像薪尽火传那样长存于永久,子孙后代永远安定、和平、吉祥、幸福。

怀着些许好奇与敬意,轻轻推开门走进屋内,里面看起来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家。然而,当目光再次落在那“永绥吉劭”的匾额上时,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惊叹。这四个字,蕴含着平安美好的祈愿,那是一种对生活最纯粹的向往,是古人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能在老屋门额上写下这样寓意深刻的文字,足以裸露前人屋主的文化学识。这让我不禁遐想,这位屋主定是一位温文尔雅之人,或许他常常在这老屋之中,与友人谈诗论文,品茗论道,而这四个字便是他对生活、对家族最美好的期许。

村子里规制完整的古祠堂、保存完好的村门、那透着岁月痕迹的老屋以及充满故事韵味的街巷,都让我心中多了一份欣喜。可是行程太过匆匆,就像那握在手中的细沙,越是用力抓紧,流失得就越快。我只能怀着不舍,拍了几张照片,便又匆匆奔向槐树下。

走进槐树下村,就像走进了一片宁静的诗意天地。在空旷无人的原野里,风像是一位久违的老友,缓缓地吹着,那轻柔的风声仿佛是大自然弹奏的美妙乐章。在这里,心情就像是一只挣脱了束缚的风筝,自由而放松。我可以尽情地呼吸暮春时节乡村的气息,那空气中弥漫着各种花草的清香,它们交织在一起,释放出乡村独有的味道。而那刚插进稻田的新苗,散发出了一种湿润气息。那是一种混合着泥土芬芳的清新,带着生命的力量。我整个人都为之一振。

村头,有一棵老槐树。它宛如一位慈祥而又庄重的老者,高扬着双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执着坚定地履行着对近亲远客的礼迎。它的存在,就像是村庄的标志,又像是村庄的守护者。老槐树粗壮倔强的树干上,敷满了毛茸茸的青苔。那青苔像是大自然为它披上的一件绿色的绒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每一根青苔都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记录着老槐树经历的风雨沧桑。而在老干萌发的新枝上,新叶一派翠绿。那鲜嫩的绿色,像是希望的颜色,是生命的颜色。它与粗糙的树干和毛茸茸的青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像新生命在古老的传承中诞生,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村路从老槐树旁绕过,弯弯的村路就像一条灵动的丝带。它弯着腰身,温柔地绕过村舍,像是在与每一座房舍轻轻低语;又绕过密林,似乎在与那些高大的树木打着招呼。然后,它带着一种悠然的姿态,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缓缓地隐没在极目处的田野里。那无尽的田野像是一幅巨大的画卷,在村路的尽头展开,充满了未知与神秘,吸引着人们不断地去探索。

村子很小,看上去也就几户人家,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渺小的村庄,却有着独特的韵味。一家一户大都起了新楼,新楼老屋一样庇护在老槐树的臂窝里。不然,又怎么能称得上是“槐树下”呢?这槐树,不仅仅是村庄的名字来源,更是村庄的灵魂所在。它将整个村庄笼罩在一种古朴而又神秘的氛围之中,让这里的人们与大自然更加亲近,也让这里的人们心中多了一份对自然的敬畏和眷恋。

在一片新楼老屋的环绕中,一座堪与新楼试比高的,嵌着“曲江余荫”石匾的老屋,孤傲地立在那里。那“曲江余荫”四个大字,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家族昔日的辉煌。看着那古老的石匾,仿佛能看到这个家族往昔的繁华盛景,能听到曾经在这个老屋里传出的阵阵欢声笑语,还有那朗朗的读书声。

这老屋上着门锁,然而却看得出应该保存得很好。那紧闭的门锁并没有将岁月的痕迹尘封起来,反而像是在守护着里面更多的秘密。因为主人显然对它很上心,门上那新贴的春联和门神,那红红火火的喜庆劲儿似乎还未散去。那春联上散发着墨香的文字,那门神那威严而又庄重的神情,都为这古老的宅子增添了一份人间烟火气。这让我不禁想到,在这看似古老的、与世隔绝的老屋里,其实依然有生命在延续,依然有着家族的情感在传承。

再看那老屋的石雕门罩,保存得相当完好。那一块块精心雕刻的石头,像是一部立体的史书,每一处纹路都记载着岁月的痕迹。主人曾用泥巴涂抹覆盖了精美的石雕纹饰,嵌在石雕纹饰凹处的泥巴,许多地方仍未被风雨完全冲刷干净。那残留的泥巴,就像是时间长河中的小小岛屿,记录着那一段特殊的岁月。倒是二层花枋雕刻的“暗八仙”,因纹刻较浅,泥土冲刷得比较干净,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出原本。那巧夺天工的“暗八仙”雕刻,仿佛将八位仙人的神韵都凝固在了石头之上。那灵动的姿态,那飘逸的衣袂,每一处细节都让人惊叹于古人的精湛技艺。这石雕门罩就像是老屋的眼睛,虽然历经风雨,却依然灵动有神,见证着这个家族的点点滴滴。

“曲江”,这显然是张氏的郡望。张姓是我国一大姓,支系庞多,分布在华夏大地的各个角落。而这“曲江”一支,要追溯到西晋“五胡乱华”时。那时,中原大地战火纷飞,中原士族秉持着对华夏文明的坚守,他们拥护司马氏“衣冠南渡”,向着江南迁移,这一历史事件史称“东晋”。

江南张氏始兴祖随同南迁,从此踏上了新的征程。他们跨越千山万水,在江南这片新的土地上扎根、繁衍。一经数朝,张氏家族逐渐在江南站稳脚跟。

至唐初张君政时,因其官居韶州曲江,这一事件成为了张氏家族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他的影响下,其后裔即奉“曲江”为本族郡望。这个郡望不仅仅是一个地名的标记,更是一种家族荣誉和文化传承的象征。它代表着张氏家族的根源,是家族凝聚力的源泉。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分散在各地的族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然而,人们更多的是记起张君政的曾孙——唐开元名相张九龄。张九龄,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高洁的人格品德和斐然的文学才华,成为了张氏家族的骄傲,也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杰出人物。

张九龄身处权力的中心,却不为名利所迷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他直言敢谏,对于朝政的得失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常常不顾个人安危,向皇帝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那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就像一股清流,为当时的官场带来了一股正气。

而才华也令人叹为观止。他所作的诗歌,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和思考。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的文坛上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唐朝的文学天空,也为张氏家族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站在这“曲江余荫”的老屋前,我仿佛能看到张九龄的身影,他那儒雅的风姿,睿智的眼神,正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我能感受到这个家族的文化传承,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滔滔不绝,向着未来流淌。

离开老屋,我的目光再次落在那棵老槐树上。它依然静静地站在村头,见证着村庄里的悲欢离合、兴衰荣辱。它的存在,见证了张氏家族的变迁,也见证了槐树下村的悠悠岁月。我在这短暂的时光里,领略到了这个村子的独特魅力。

坐在车上,我的思绪依然在两个村子徘徊。我想起了那祠堂里曾经传出的朗朗读书声,想起了老门楼那精美的工艺背后所蕴含的家族荣耀,想起了那“永绥吉劭”老屋里主人对生活的美好期许,想起了老槐树那粗壮而充满生命力的树干,想起了“曲江余荫”老屋所承载的张氏家族的辉煌历史。

这一路的探寻,不仅仅是对古村落的寻访,更是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对人性美好的探寻。这些古村落就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颗明珠,虽然有些已经被岁月的尘埃所掩盖,但只要我们愿意去拂拭,去探寻,就能发现它们那璀璨的光芒。

生活在金溪大地,我们只是一个小小的旅行者,但我们应该在自己的生命中心演绎一种亮色,这样,才不会被时间的河流冲刷殆尽。

所有的乡村,无论未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独特魅力都将永远存在。这一次与两个村子的邂逅,就像是命运的安排。让我在生活的旅途中,有了一次特殊的体验。我感恩命运的眷顾,让我能够走进这个美丽的世界。我会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记得与一个个乡村相遇的瞬间,那是生活给我的馈赠,也是生命的一种羁绊。



【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