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深处是宜黄(散文)

作者:唐游记    发表时间: 2025-04-30 08:16:47     阅读量: 36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宜河潺潺淌过千年,黄水汤汤吟着古调,两条玉带缠绕着武夷余脉的褶皱。宜黄这方天地,恰似被时光遗落的璞玉,藏在尘嚣之外,静守着“八山半水一分田”的天然画境。云兮:山岚漫过眉梢时,草木清气便顺着衣襟游走。那些连绵的峰峦原是大地微蜷的脊梁,晨雾为其披上纱衣,午后又悄然褪作腰间云带。林间光斑如碎金跃动,每一寸土壤都浸着光阴酿的蜜,沉睡的往事随松涛簌簌苏醒。

曹山古寺的香火漫过苔痕,梵音与山风共织禅意;谭纶墓前的荒草摇曳,似在复述当年旌旗猎猎。仙洞书堂的石案犹存墨香,太极石巩驮着流云横跨深涧。笔架山擎着暮色,箭锥岩刺破晨雾,木鱼山叩响空灵,双蛙石正欲跃入云海——大自然在此挥毫泼墨,将奇峰怪石都点化成会呼吸的诗句。棠阴的雕花木窗筛落斜阳,每道裂纹都是光阴的题跋;鱼牙嶂的密林中,华南虎的足印拓着野性的诗行。当暮色漫过最后一道山梁,宜黄便成了山水织就的诗笺,字字皆含天地灵气,页页尽染岁月沉香。

历史的长河中,宜黄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宛如一块温润的璞玉,孕育出无数熠熠生辉的杰出人物。翻开泛黄的史册,那上面镌刻着令人惊叹的数字——158名进士,810名举人,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段刻苦攻读、追逐梦想的动人故事。回望历史深处,明代兵部尚书谭纶,恰似一位智慧超群的谋略家,于帷幄之中从容布局,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沙场,那气吞山河的壮志豪情,至今仍在天地间回荡;北宋时期,著名地理学家、方志学家乐史,以笔为犁,深耕于地理的广袤田野,用文字编织出一篇篇精彩绝伦的地理传奇,为后人探寻世界的奥秘点亮明灯;清代禁烟名臣、爱国政治家黄爵滋,一身正气凛然,在时代的风浪中坚守正义,刚正不阿地力主禁烟,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捍卫着国家的尊严;还有清代乾隆御医黄宫绣,一双妙手,仿佛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凭借精湛绝伦的医术,为无数患者驱散病痛的阴霾,带来生命的曙光。这些闪耀在历史天空的名人,宛如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星辰,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走来,用他们的光芒,将宜黄的历史夜空照亮得绚烂夺目,也为这片土地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精神印记,在岁月的流转中,始终散发着迷人而永恒的魅力。

宜黄的烟火,是一场舌尖上的诗行。干咸菜裹着山风晾晒的咸香,豆角干蜷缩着夏日的阳光,淡鱼干封存着溪流的清冽,而熏鱼干则在柴火香里酿成琥珀。腊肉在陶瓮中沉睡成暗红的月光,盐蛋切开时流出金黄的晨露,松花蛋的纹路里藏着松花江水的涟漪。那些薯粉饺子捏着月牙边,烧卖顶着糯米的云朵,芋圆在木甑里滚成白玉珠,七粉糕叠着岁月的千层浪,每一口都嚼碎了光阴的琥珀。

宜黄豆腐乳是土地写给时光的缱绻情书。饱满的黄豆在石磨悠悠转动间,化作乳白的晨雾,那熟浆升腾的热气里,氤氲着几代人的岁月掌纹。老匠人轻轻用竹匾接住发酵的霉丝,仿佛接住了春天的絮语呢喃。当鲜嫩的豆腐裹上艳红的辣椒面,一坛坛散发着醇厚香气的美味,便成了游子行囊里最温暖的乡愁寄托,也是宜黄递向世界的鎏金名片,承载着悠悠岁月里的独特风味与深情。

灶台腾起的袅袅青烟里,藏着宜黄人深谙的生活哲学。铁锅中翻涌的火苗亲吻着食材,将岁月沉淀的肌理温柔唤醒;竹制蒸笼氤氲的雾气,悄然凝萃出山水的灵韵;慢煨的砂锅轻吐着气泡,像是在喃喃诉说着光阴的私语。这般以文火悉心雕琢,让每一道菜肴都化作时光窖藏的琼浆,在莹白瓷盘里舒展着山川的眉眼,飘散出令人心醉的烟火芬芳,那香气萦绕鼻尖,似是把整个宜黄的春秋冬夏都揉进了这一方小小的餐盘之中。

宜黄的山水,恰似陶渊明遗落人间的绝美诗稿,字里行间流淌着自然的灵韵。当晨雾如轻纱般缓缓漫过碧波荡漾的竹海时,恍惚间,仿佛能听见华南虎踩着朦胧月光巡山的细碎足音——在半个世纪之前,这片葱郁山林,曾是百兽之王那如梦似幻的翡翠宫殿,承载着野性与生机。2000年惊蛰的清晨,时光仿佛在此刻悄然驻足。林业厅的一纸通告,如同一粒投入深潭的石子,打破了宜黄往昔的宁静。消息似山间袅袅升起的炊烟,又似随风飘散的蒲公英种子,渐渐传向远方,让宜黄这个名字,在岁月的长河中泛起涟漪,被更多人知晓。

飞檐在烟霞里洇开墨色,马头墙驮着流云掠过天际。傩舞的面具后藏着千年的心跳,庙会的灯笼染红了青石板的记忆。太极岩石巩寺的丹霞如凝固的火焰,鱼牙嶂的云雾里还飘着华南虎的传说,军峰山的脊梁撑起赣东的苍穹,观音湖的碧波揉碎了满天星子。

我与宜黄隔着一座藕塘村的月光。年少时在鱼牙嶂种香菇的日子,竹寮外的晨雾总裹着松针香。那时县城的青石板上,连吆喝声都带着井水的清甜。而今重踏故土,玻璃幕墙折射着新的晨光,老茶馆的铜壶仍在沸腾着旧时光,这座城像支神奇的笔,在宣纸上写着古韵与新潮的骈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