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大自然的理想主义者 ——论范晓波散文写作中的原始情怀

作者:野草    发表时间: 2023-08-15 17:21:17     阅读量: 164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行走于大自然的理想主义者

——论范晓波散文写作中的原始情怀

摘要原始主义是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常用术语它可以指人的追怀往古返璞归真的天性也可以指怀疑文明回归自然的文化思潮还可以指用原始来对比和批判现代的文学创作倾向1本文旨在原始主义的理论基础上探究范晓波散文中的原始主义情怀发掘其散文创作中蕴含的独特人文价值

关键词原始主义童年故乡大自然

早在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名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就曾经描绘过一副原始自然状态下和平悠闲的生活图景“漂泊于森林中的野蛮人没有农工业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2据此他提出了“高尚的野蛮人”的赞语和“返归自然”的口号3广义上看原始主义指的是一种尚古的文化现象和思潮反映了人性的一种基本情感和特征4从范晓波的散文书写里不难窥见他是一个极其热爱大自然的人行走于乡村田野漫步于江海湖边对他来说似乎是和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与此同时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也是他的散文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原色那么从人类文化意识形态来看这种寻根式的散文书写植入着作家怎样的人文情怀与生命态度呢

一、童年是情感和美学的故乡

原始主义是人性的一种基本情感是人对自身生命历程在价值评判上向过去看向后看的一种情感倾向根据同样的比喻逻辑我们也能把人的童年时期喻作人的原始时代5对范晓波来说童年意味着什么“作为时间概念的童年是单行道无法逆行抵达但总有蛛丝马迹遗留在对应的空间里那个空间就是某个叫做故乡的城市或乡村6在范晓波的散文里“故乡”这个词化身为一个个独属于他的特殊印记散落在散文的篇篇章章“我想象不出来在时间面前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我同样想象不出的是要过多少年我才能淡忘在瓦片和木地板之间默默长大的感觉7很奇怪的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都在昂着头往前跑,而范晓波却不断地回到故乡回到属于他的记忆中的八十年代“每回来一次记忆不是得到了巩固而是遭受损伤损伤也无法改变还乡的冲动8人们大抵都在翘首企盼着“荣归故里衣锦还乡”而对范晓波来说“就像从不敢正式指认这就是我的故乡我也习惯了每次都像个单相思的偷窥者悄悄地来悄悄地去9他的还乡是静悄悄而又独具个人意义的他或许是想在故乡寻找些什么“像以往一样不愿撞上任何人脚一着地就顺着村庄的边缘往外婆外公那里赶10这里埋葬着他的童年还有他最亲的记忆在散文中他自言自己是在外公外婆的陪伴下长大的外婆是他最亲的人他开口唤的第一个词是“姆妈”姆妈是范晓波故乡对奶奶的亲称)。而外婆的离世几乎掏空了他的整个身体我只身从南昌赶到鄱阳又从鄱阳赶往祥环。满野的油菜花簇拥着外婆的村庄和死亡。11“是的,对于全世界的人,这都是极普通的一天,对于我,它就是一个重要时代的句号。”12范晓波的散文里多次出现小时候的印迹柘港老房子瓦片剑道弄12扎花厂洗麻厂祥环......记得他曾说过大家都以为他在留恋柘港那个地方或者那个时候的自己而没有人如所期地告诉他他其实在怀念一个年代之前很让我疑惑的是他的表达他怀念的那个年代难道不包括柘港那个地方或者那个时候的自己吗想必我也是和许多读者一样陷入了对他的误读之境的反复细读才发现在他心里“那个年代”指的是外婆还在的那个年代是他内心深处最真实最柔软的角落被疼爱的时代而“那个年代”无论再一百次一百零一次也再回不去了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心里暗藏的第三个故乡只剩下一张手绘地图我无论多么迫切都已无法故地重游了13每个人童年的记忆都是不一样的对弗洛伊德学说稍有了解的人都谙熟那些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童年时期将会影响着你随后的一生想必范晓波也是谙熟弗洛伊德学说之一的人吧他不断地回到故乡回到旧城市并把此行当作不断适应新日子的要素之一他在过往中不断找寻着什么或许他就像找寻远方的人一样尽管远方除了遥远其实一无所有仍有无数的人背上行囊无数次地失望又无数次地重新背起行囊他们找寻的或许并不是什么实际的东西而是能让自己蓬勃着活下去的那份遥远“乡野上的任何一条路它既通往乱花迷眼的远处也通往你心里最重要的家14就像范晓波所认为的每个写作的人都会有自己情感和美学的故乡它们在地缘和文化上也许差异很大却都是那样强烈地影响着我们的艺术和人生15

二、大自然是生命本源的故乡

“我确实是个爱自然的人不止爱而且挚爱而且与日俱增16熟识范晓波的人都知道这个生于春天的人是无法忍受没有四季的城市的如果说不断地回到故乡是为了寻找情感的殷实那频繁地亲吻自然或许是为了追溯生命的殷实大概从2002年开始他增加田野漫步的频率由一个月一次到半个月一次最近两年几乎达到了一周一次“面对田野我的心态不过是浪子还乡并不想惊扰任何东西很随意走走看看听听嗅嗅天气宜人就躺在草坡上让心跳舒缓入定进入一种假想的同昆虫草木共呼吸的状态”在圣经·旧约亚当和夏娃的故事寓含着原始的美妙与文明的罪恶17与此同时马尔修斯学派后期代表作一种新的世界观作者也明确表示赞同希俄德关于原始黄金时代的说法认为原始人比现代人生活得更好18不断地回到自然与自然同呼吸是否可以认为范晓波是尊崇“高尚的野蛮人”的生活状态的呢或者说这是他脱离“心灵荒原”的一种途径就原始主义而言文明陷于困境是产生抛弃文明返归原始情绪的主要土壤19我想范晓波许是真切地感受到现代文明的困境唯恐自己深陷其中所以不断出走“有些人不解我为何不知疲倦地出门行走还专找那些无名而又艰险的所在我开玩笑地说现在再不去以后看见的就不是真正野生的田野了20确实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动物界兴盛繁衍的自然法则而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在现代文明的推力下把这种自然法则锻造到了极致正因为每个人都想做到“极致”所以整个人类圈都陷入了“极致”保持清醒的人为数不多深谙规则依旧愿意保持清醒的人即是像范晓波这样“闲趣的野蛮人”“这或者就是唯生产力论的现代文明社会必须承受的代价又或者说文明本就是个伪命题为了摆脱野蛮而陷入另一种野蛮21范晓波近两年的散文集里总有一章专门的辑子用来言说“诗心与世俗心”就像他自己认为的这两者并非彼此对立诗心并不比世俗心高尚一二而保持“诗心”却是必要的人性原始主义是本原性的与人如影随形当它投射于群体行为或文化形态时便成了文化原始主义22行走于大自然对范晓波来说是他追溯生命之源的个体行为何其幸运的是那山川湖泊带给他的明媚的眼清澈的心以及优雅的灵魂被他当作精神养料注入到了他的文字中而这如湖水般清澈的文字对整个人类文明来说是莫大的浩瀚山川湖泊不仅陶冶了他的性情更为内在的是塑造了他对生命的通透在范晓波的散文里也曾多次谈到“死亡”这个话题“其实田野上哪天没有丧葬呢田野从不哀恸每天成千上万的诞生都是从田野出发每天成千上万的死亡也不过是回归田野的怀抱23在经历了身边的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突然或必然离世后他面对死亡的态度或许比常人更多了一层豁达而正因为懂得了人不过是来这世上做客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或早或晚的事他才更加懂得了珍惜更加注重生命质量或许失去未尝不是一种得到大自然是通向生命本源的桥梁而死亡只是回归生命本源的故乡。那么,走吧,一起去田野中,带着你那颗怀旧的心。

 

 

 

 

 

 

 

 

参考文献

[1]方克强.《文学人类学批评》(增订本)[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9:7-19.

[2]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