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斗下的尊严(随笔)

作者:李维圣    发表时间: 2025-06-29 21:29:01     阅读量: 545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衣服不必太昂贵,但一定得整洁。每天早上,上班前,我都将衣服熨烫平整,穿戴整齐再出门。这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如同洗脸刷牙一般自然。

一九八八年高考落榜,父母便将我塞进了一家裁缝铺。六个月的学艺生涯里,"四平八稳针法"没弄懂,"归拔塑型诀窍"没吃透,"四功""九势"的经纬密理更是一头雾水。唯一拿手的,便是那熨烫功夫。熨斗在布料上滑过,蒸汽升腾间,皱褶便一一舒展,如同被驯服的野兽。后来重进课堂,那半年的缝纫生涯便成了过往,唯独这熨烫的手艺,竟伴我至今。

大学毕业后,有了稳定工作,也有了稳定收入。除了单位发的工作服,总得给自己添置些衣物。自小家境贫寒,对衣着向来不甚讲究,但踏入社会后,忽然明白了"人靠衣装"的道理。倒不必追求什么名牌,但总要得体——要与瘦小的体型相配,要与公务人员的身份相称。伊夫·圣·罗兰说:"服装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可以传达出一个人的个性和态度。"这话不假。一个连自己外表都不在意的人,如何让别人相信他会在意其他事情?

孔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古人讲究衣着庄重,不是没有道理的。培根也说:"衣着整洁得体是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我没有洁癖,但我固执地认为,一个人的衣着是他递给世界的第一张名片。从结婚起,家里熨烫衣服的活计便由我包揽下来,三十多年如一日。妻子常笑我比女人还在意这些,我只是笑笑,继续摆弄那熨斗。

我们这个时代,衣着似乎越来越随意了。大街上,睡衣外穿者有之,破洞牛仔裤横行,更有甚者,将邋遢当作个性。每每见此,我总不免想起那半年的裁缝铺经历。老师傅常说:"衣服是人的第二层皮肤,你怎么对待它,它就怎么对待你。"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想来,却颇有深意。

听朋友谈起他单位同事,能力出众却总不得提拔。究其原因,竟是那永远皱巴巴的衬衫和沾着油渍的领带。领导私下说:"一个连自己都收拾不干净的人,怎么放心让他管理一个部门?"这话传到同事耳中,他愤愤不平,认为这是以貌取人。我却以为,领导的话不无道理。衣着整洁与否,反映的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乃至对自己的态度。

熨烫衣服的过程,其实是一种修行。蒸汽升腾中,需要耐心,需要专注,需要一种近乎固执的认真。每一次熨斗的移动,都是与时间的对话,与细节的较量。皱褶被抚平的不仅是布料,更是心中的浮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静下心来熨一件衣服的人,想必也能静下心来对待生活中的其他事情。

我见过太多人,愿意花大价钱买名牌服饰,却不肯花十分钟熨烫平整。他们以为昂贵的标签就能彰显身份,殊不知,皱巴巴的阿玛尼还不如一件整洁的普通衬衫来得体面。

如今的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们买得起越来越多的衣服,却越来越不懂得如何对待它们。衣柜里塞满了从未穿过或只穿一次就丢弃的衣物,而基本的熨烫技能却成了稀罕物。我们拥有了更多,却尊重得更少;消费得更多,却珍惜得更少。这种矛盾,不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吗?

每逢重要场合,我仍会提前一晚将衣服熨好,挂起。这个习惯,从青年保持到白头。有人说这是小题大做,我却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承诺,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在这个越来越随意的世界里,保持一些必要的讲究,或许是我们最后的抵抗。

熨斗下的尊严,不在布料的价格标签上,而在那一道道被抚平的皱褶里。一个人的体面,从来不在于他穿了什么,而在于他如何对待自己所穿的。这大概就是那半年裁缝铺生涯,留给我最宝贵的遗产。



【编辑:杨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