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绿洲记(散文)

作者:李维圣    发表时间: 2025-07-01 15:06:42     阅读量: 316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长江之水,自西向东,浩浩汤汤,奔流不息。其潮汐运动,泥沙沉淀,积年累月,遂于岸边淤出一片荒滩,芦苇丛生,人迹罕至。此即后来之"济善洲",垦民简呼为"新洲"者也。

民国八年,丹徒刘鹤庄先生,人称"大善人",率众来此垦荒。彼时无机械之便,全凭双手,肩挑背扛,历十二载艰辛,至民国二十年,终筑成"大岸"。堤高七米,底宽七米,顶宽五米,蜿蜒百余里,如巨龙卧波,护佑一方水土。此堤既防江潮,又为通衢,诚乃人力之奇迹。

洲内河道纵横,布局精妙。黑桥镇(现扬州市头桥镇)居其中,为四方枢纽。东通江都,西达扬州,南抵镇江,北连古镇。大港穿流,帆樯如林,引江水以溉田,排涝渍入长江。水闸启闭自如,沟渠四通八达,稻秧得水而欢,微风过处,清香浮动,沁人心脾。

尤可称道者,洲上遍植竹木。家家屋后,皆有竹园,连缀成海。竹根盘结,固土护堤;春笋可食,竹材可用。冬御寒风,夏送清凉。刘先生深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理,将此理念发挥尽致。严冬时节,万木凋零,唯见翠竹摇风,掩映茅舍,俨然桃源景象。

黑桥镇上,市井繁华。粮行、酒肆、布庄、药铺,鳞次栉比。尤以毛笔作坊闻名,所制毛笔,分三六九等,挑选之法讲究"一看二捻三润"。每逢集日,商贩云集,更有戏台演出,弦歌不绝。此般景象,在荒滩初垦之地,实属罕见。

刘先生尤重文教。垦荒未及三载,即建"迁垦小学"。校舍青砖灰瓦,二层楼房,在遍地茅屋中堪称"第一高楼"。聘名师执教,设图书室、琴房,操场立旗杆,每日升降国旗,仪式庄严。荷花池畔,书声琅琅;竹园河边,墨香阵阵。日寇侵华时,师生冒险授课,传续文化薪火,其志可嘉。

分田之事,最见公平。大丰圩三十二户,每家水田二亩,另分"后滩一亩六"。地块肥瘠不一,遂按户序分配,不偏不倚。洼地多者,另补宅基,务求均平。当世所谓"关系""门路",在此毫无用处。垦民至今称道:"天下第一清廉,第一公平。"

而今思之,刘先生之"善",非止于施粥赠药,而在以工代赈,授人以渔;非徒具善心,更兼科学规划,目光长远。筑堤垦荒,是为"躯体";兴学重教,乃赋"灵魂"。二者相融,方成完璧。

百年沧桑,当年垦民早已作古。然每临江畔,犹见绿竹婆娑,稻浪千重,恍若故人。这江边绿洲,不仅是血汗结晶,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在荒芜中创造生机,于乱世里坚守文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唯此绿洲故事,当与江水长存。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