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来到人世间的孩童,不会说话,大约到十五六个月时,才开始牙牙学语,在婴幼儿期的前三年里,都不能认识作为符号的文字,就无法经由文字的中介,受到文字所承载内涵的资源,学习具体知识。在这段时间里,作为孩子的父母或长辈,如何实施教育教学呢?这是初为人之父母,所面临的绕不过去的问题。古人在对于婴幼儿的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例如,颜之推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绪散逸,故需早教,勿失机也”(《颜氏家训集解·勉学》)。张载说,“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不能忘”(《经学理窟·学大原下》)。古人的认识确实能够给人许多启示,然而,由于婴幼儿不能认识作为符号的文字,无法阅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孩童时期的敏锐的记忆力呢?在育儿教育实践中,张晓山与李云丽摸索出了耳濡法。那么,何为耳濡法?
一
1992年国庆节,张晓山与李云丽,经历了四年时间的你恋我爱,终于牵手走进了婚姻的神圣殿堂。他俩都于1990年毕业于巢湖师范专科学校,都分配到了安徽省庐江县偏远山区的云山初级中学当教师,晓山教语文,云丽教数学。不久云丽便怀孕了。从这天开始,小夫妻俩就着手准备两项重要事务:其一,自己的本职工作,研究各自学科的教育教学,与此同时,将两人的教学经验与学识进行必要综合,达到更为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边远山区的孩子,尽可能地学好知识,提高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争取走出大山去;其二,探讨如何教育即将出生的孩子。这两项任务,具有密切相关的性质,都是讨论未成年人的教育教学问题,因此,能够做到公私兼顾,一举两得。
二
他俩(尤其是张晓山)都喜爱教育事业,尤其各自都十分喜爱自己的学科教学,一直就在马不停蹄地大量地阅读文献,现在开始偏向于寻找与细读婴幼儿教育教学专著与文章,目标是发现婴幼儿的教育教学方法,或者试图从所阅读的文献中,获得比较明确的启示,从而创造出教育婴幼儿具体的新方法。在阅读与神经心理学有关的教育教学文献时,张晓山获得深刻的体验,发现一段令其醍醐灌顶的文字:
大脑结构可分为四层,顶层是大脑皮层部分,是人们处理思考、策划、计划、语言、推理、价值观等方面的智能区域。底层是脑干部分,主要发挥具体的调节性态与行为的功能,而不涉及思考、语言、推理等的感知区域,具有人类最为原始部分的遗迹。然而,大脑获取与处理信息的流程环节,却是从脑干起始的,是脑干处理与传递来自于感觉器官的信息,接着将新信息与储存在记忆、经验中的信息匹配,激活主体的应激反应。然而,大脑皮层被激活却具有滞后性环节,因此,在顶层被激活的那段时间里,大脑皮层大部分高级功能是关闭的,于是具有逐步激活的过程的特点,是基于人的个性经验逐步形成的。在孩童时期,大脑会把源源不断接收来自于听觉、触觉、嗅觉、视觉的信息,储存于最初的记忆库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晓山揣测大脑产生这项功能后,坚持认为,由于大脑皮层所作出了思考、策划、计划、语言等,是针对于已经掌握了外在信息而作出的,否则这些高级思维活动,就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毕竟巧媳妇煮不出无米粥儿。而收集信息则必须要依靠大脑底层的脑干,脑干连接着被外在信息所包围的耳眼舌鼻身这些感觉器官,直接素面接触外在信息,从外在信息中辨别出所需要的信息,传递给大脑皮层,从而为大脑皮层提供能够加工的原材料。
晓山从阅读的这些内容获得的心得及启示,分享于云丽,同时建议云丽也细心地阅读相关书籍,在云丽也掌握了这些内容后,两人进行讨论与商量,希望从中找出教育即将面世的孩子的具体方法。作为数学教师,云丽曾经仔细研读过波利亚(美国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数学教师培训专家)《数学的发现》这本著作。在这本书的第二卷中,波利亚强调指出,“一个动物的个体发展过程也是在重复着它所属于那个类的动物进化的历史,也就是说,一个动物的胚胎,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经历循序的发育阶段到达成熟的形体,在每一关键性阶段上都类似于它同类的祖先。这种现象被生物学家称之为‘个体发育重复种系发育的原则’”。他俩经由大量的心理学与教育学内容的阅读,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
在这些材料的启发下,他俩本着对于作为种系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认识,展开了相应的推理:人类步入如今的现代生活环境的时间,不足整个人类历史时间的万分之一,因此,人类的基因传承几乎不受现代生活环境的影响。就从单天的时间规划上看,人们多数时间用于睡眠或工作中去了,这些基本上是限定了人们的活动空间范围。正如原始环境中生活在小范围群体的采集或狩猎的封闭部落里的人们一样,一般情况下,个体所认识或熟识的人数,应该只有十人左右。在这样环境下,儿童整天与成人共处于小范围活动空间里,形成的主要是物理连接,很难借助于其他中介产生接连。而那时人与人之间的教育与学习方式,应该是手手相传、口耳相接,成人对于儿童教育更是这样。
如此,积千百万年的驯化,通过演示与聆听的途径促进孩童的学习活动,已经融入了人类的基因,成为人们自觉的学习方式,如此,无须费力,就能够完成必要的学习过程,从而掌握生存下去的知识、技能与能力。因此,这种口耳相传的学习机理,通过遗传基因固化,为婴幼儿言语学习发展做好了布设,这种布设好了的学习路径,伴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而无须格外努力,就能自自然然地显现出来。
在掌握了这些资料的信息以后,他俩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孩童感官进化目标只能是从这种小空间社会中接收语言或非语言信息,在他们的大脑中,能同时处理的信息元素十分有限。正是这种限制,可以使婴幼儿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将注意集中到感觉器官接受的外界信息上来,从而保证信息的充分吸收,为即将到来的更具功能的大脑所应用。因此,这些接收到的信息能够被无意识记载,经由反复强化及意义赋予,可以牢牢地扎根于孩童的记忆中,尽管成长后,遗忘也很难发生。
孩童在不能利用作为符号的文字,进行视觉阅读以前,耳朵听觉,就成为接收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于是,为了表达需要,云丽与晓山将使用耳朵接收信息实现学习目标的方法称为耳濡法。因此,耳濡法作为孩童时期接收语言信息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可以保证成长中婴幼儿的有意义记忆的信息终生不忘。
在充分占有并且分析这些材料的前提下,他俩计议,将来孩子出生以后,在婴幼儿期,不可能利用作为符号的文字,但是,可以采用鼓励小生命用视觉去感知。他们决定,在孩子出生后,即刻采用让孩子听轻音乐这一教育教学内容,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在养成听觉习惯过程中,锻炼孩子感受、辨别声音的技能,最终帮助孩子实现听觉能力的目标,养成敏锐地感知与分析声音的心理素养。接着就选择中国古代的经典典籍内容,依据孩子的听觉特征,挑选每天相应时段,鼓励孩子听播放的录音磁带。如此,聆听人类鸣声,以练就成人子之身,可以收益终身,进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最终使幼儿时所记住的经典典籍的精神营养,转化为生活中的道德长者。
三
晓山与云丽,在汇合综述了这些材料后,云丽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他们的女儿,1993年8月24日,终于呱呱坠地了。从此,一条新的生命来到了人间,他俩给女儿取名为张秋桂。初为人父母,他俩激动不已。一段时间忙碌以后,他们恢复了平静的生活。于是,按照教育小秋桂的设想,晓山便购买了当时比较昂贵的南京产的“熊猫”牌双卡自动选曲播放的录音机,从新华书店购置了正规的录音磁带,这些磁带所承载的中国古代典籍内容,都是由著名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例如,方明,鞠萍等)灌制的。
起初,云丽坐在月子里,播放的是,她自己就非常喜欢听的民族器乐作品,主要是欢快的轻音乐,例如,一张彭修文指挥的《春江花月夜》磁带,就被她及其女儿张秋桂,数以千遍地反复倾听。他们生活的这段时间,就是在诸如此类的轻音乐中不知不觉地流淌了过去。晓山与云丽看着自己的女儿随着音乐的节奏,挥动着小手,伸缩着小脚,或者发挥咿呀之声,真是满怀激情,心花怒放,感到十分美满与幸福。
在小秋桂逐渐长大,云丽时时将女儿带出室外,与其他同龄孩子的妈妈们,交流着哺育孩子的心得体会。在此期间,有时从其他老师家飘散出来的音乐声,在这些同龄的孩童中,小小的秋桂,听到声音,就会产生明显的反应,而其他没有得到训练倾听的孩童,表现不太明显。这显示出了,孩童长期倾听,对于发展辨别声音的技能,甚至于能力,从而激发起倾听的兴趣与热情,肯定都是十分重要的。
从小秋桂一周岁开始,他俩决定,鼓励女儿倾听中国古代经典典籍内容,间杂着播放欢乐的民族轻音乐。由于他们长期观察小秋桂,云丽基本上掌握了女儿的感知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规律。
基于对孩子的这些规律性认识,他们采用每天选择四个时间段(每段时间10分钟左右),使用录音机播放经典典籍内容,展开教育活动过程。首先听读的是配乐《千字文》(周兴嗣撰);四个月后,换成了《三字经》(王应麟撰);五个月后,换成了《增广贤文》(周希陶撰);六个月后,换成了《笠翁对韵》(李渔撰);又六个月后,换成了《幼学琼林》(程登吉撰)。
此时,小秋桂接近三周岁了,已经牙牙学语,扩大了接触外在世界的范围,她活泼好动,四处奔跑张望,到处胡乱涂鸦,显现出了非常强的好奇心,见到什么信息都要向云丽或晓山,问几个为什么。再后来,他俩就鼓励秋桂听经典古文,如《岳阳楼记》(范仲淹撰)《醉翁亭记》(欧阳修撰)《出师表》(诸葛亮撰)等。
进入四岁,秋桂已经能够使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观点,或思想愿望了。对于过去她所听读的这些经典典籍内容,云丽或晓山有意无意地说出上一句,大约有一半,小秋桂都可以正确地,跟着答出下一句。这就使云丽与晓山感到特别高兴,说明他俩所创造性构想的耳濡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确实具有很好的价值。他俩敏感地意识到,这对于开拓婴幼儿的教育教学新的方法,可能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后来,晓山与云丽决定,让秋桂通过听英语音标,进行英语学科的启蒙,接着是听英语对话。一直到1998年(那时,在这偏僻山区,对于身为教师家的孩子来说,上小学没有严格年龄限制)上小学一年级,秋桂仍保持一边听古代经典典籍内容,一边听英语对话的良好习惯。到了小学三年级,云丽鼓励(并陪伴)秋桂阅读带有拼音注音的《千字文》,两天后秋桂就能放声诵读,朗朗上口,仅用了八天的课余时间(每天大约40分钟),秋桂将整篇《千字文》倒背如流,一千个字都能准确默写出来。
由于身处偏僻农村山区,秋桂没有进幼儿园学习,小学阶段也未开设英语课。但秋桂对于自己所学习过的教科书上的每一篇课文,及课文中的每一个字的具体位置,都琢磨得了若指掌,伸手就可以翻出来。因此,以云山中心小学第一名成绩考入了初中,进入云山初级中学读书学习。
进入初中后,她的英语学科与语文学科成绩,在学校里都是名列前茅的。云丽或晓山在与秋桂的聊天中,有意无意地问她语文和英语学习的具体感觉如何?她说,“在语文的古文学习上,这些内容似乎过去就记忆在自己的头脑中了,现在只是把这些内容拿出来而已,因此无需费多大力气就能办到;英语学习也是这样,只要把单词写好了即可,那些句子仿佛是从自己的头脑中自动地流出来的一样”。
2007年,进入安徽省庐江中学(省级示范中学)进行高中学习,秋桂自己选择了学习文科,其语文、英语学科在同一个年级学生中始终名列前茅。2010年,秋桂以626分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深造,学习俄罗斯语言文学。其中,语文126分,英语135分。值得一提的是,进入高中,云丽与晓山都有自己的工作,无法去县城陪读,秋桂都是自己处理生活问题,并且在所有学科的整个学习过程,云丽与晓山没有为她请过一次家教辅导。
最终张秋桂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了本科、硕士与博士。在读硕士博士期间,始终坚持使用汉语语言写作,并在国内的大学学报上,发表了11篇论文,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2019年成功地进入安徽大学外语学院施教俄语。在张秋桂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时,云山初级中的很多教师,都感到张秋桂完成了十分不容易的事情,他们非常佩服云丽与晓山,创造性地设计出的张秋桂耳濡法,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四
张秋桂,一个出生于生长在偏僻山区农村,在上高中以前,没有享受到很好的教育资源,且父母亲(晓山与云丽都是巢湖师专毕业的大专生)的智商也并不十分出色,最终能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比较好的高中与大学,这与她在处于童蒙时期晓山与云丽的创造性构想,并进行实践的耳濡法教育教学途径息息相关。如此,应将她的比较成功的学习活动成果,归功于孩提时期数年如一日的耳濡法教学的结果。这就为婴幼儿早期教育教学,开拓了新思路与新的方法。
【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