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拐角处的成都书店(散文)

作者:张仕文    发表时间: 2025-01-03 14:57:26     阅读量: 1426     作品授权:A级       收藏 打赏

小小的书店,承载着多少人的温馨记忆。那是蒙昧初开的第一缕阳光,是触摸文明的智慧之门。

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家的书店设在一个历经百年的老房子里,由供销社经营,中间一排玻璃柜台,把顾客和书籍分隔开。顾客站在柜台外面,睁大眼睛往货架上看书的封面,相中哪本,让服务员取下,付款走人。柜台里的新书售货员不允许随意翻动,担心翻脏了卖不出去。

最让我心仪的是《三国演义》这套小人书,一共四十多本,像连续剧一样,每一册都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比如“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等等,故事环环相扣,看完一本,眼巴巴期盼着下一本。这有点像茶馆里说书人故弄玄虚,醒木一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以此来吊读者胃口。

那时文化生活单调,获取知识的渠道狭窄,出版业也不发达,出一本书的周期很长,书店每次只能进一两集,要凑齐整套书很不容易,很考人的意志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钓鱼的耐性,我集齐了这套梦寐以求的《三国演义》。从中,我知道了很多历史故事和歇后语,比如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暗淡的刀光剑影逐渐在我头脑显影,远去的鼓角筝鸣又撩拨着我情感的琴弦,历史的风云卷起阵阵波澜。运筹帷幄的主帅,个性鲜明的将军,气势恢宏的战场,带给我无穷的震撼。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知不觉中,中国传统文化涵养了我的心灵。尔后一发不可收拾,又喜欢上了《水浒传》《说岳全传》《三侠五义》《红楼梦》《官场现形记》《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磁石般吸引着我,我像一个饥渴的孩子,突然发现一桌美餐,一头扑了过去,完全不顾吃相是否优雅。书籍为我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口,将我从懵懂无知中剥离出来,虽然偏安小镇,却知道了外面的精彩世界。从此,我与书店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书店的“老”买主。

  书店的店面虽然不大,但气势却很足,门口悬挂着“新华书店”四个毛体大字,大气磅磗,恣意汪洋。环顾那个时代,能够享此殊荣的商店大概仅此一家,别无分店。最高领导亲笔书写店名——那才是真正的“金字招牌”。而今眼目下,一些老板喜欢给自己脸上涂脂抹粉,想方设法利用领导合影、名人题字来装点门面,给自己贴金,给人一种拉大旗作虎皮的感觉。

后来我当兵到了部队,依然不改买书的习惯,特别是当了军官之后,囊中不再羞涩,经济可以自由支配,爱逛书店的习惯更加“变本加厉”起来。

我现在居住的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不想走自然有不想走的理由,除了西南地区经济引擎这个龙头优势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是吸引人的地方。金沙遗址沉睡地下三千年,甫一亮相,就像窖藏多年的老酒,仍然散发出醇厚的文化醇香。出师之前在朝堂之上慷概陈词的诸葛亮,为报先主三顾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声音至今还响彻在蓉城的苍穹之上。也许是受好友李白“九天开出一成都”诗句的影响,为躲避安史之乱,惊魂未定的杜甫选择逃往成都。让他喜出望外的是,成都竟然有很多“美粉(杜甫字子美)”,他们没有把他当“难民”,争着为他接风洗尘。有人带头一吆喝,大家七手八脚在浣花溪畔帮他搭建了一个茅屋栖身,让他有了安居之所。成都人的热情与包容,让杜甫倍感欣慰,也让他暂时忘记战乱带来的纷扰,把他乡当故乡,在成都“安逸”地住下来,创作出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春夜喜雨》等经典诗作,为雄伟壮丽的唐诗殿堂贡献了成都篇章。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成为无数年轻人克服重重阻力,最后终成眷属的标准模版。才华横溢的蜀中才女花蕊夫人,正是因为她的存在,成都才有了蓉城的美称。至于那个女校书薛涛,不但诗词超群,而且还独创了美观实用便于书写的薛涛笺……

随手翻开现当代文学史,巴金、沙汀、李劼人、艾芜等成都籍作家群星璀璨,熠熠生辉。而在当代,四川名作家更如井喷管涌,层出不穷。周克芹、流沙河、魏明伦、阿来、裘山山等文学大家,个个著作等身,影响巨大。就连柳建伟、麦家两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也是入伍到成都,“潜伏”多年,经过绚烂的巴蜀文化熏陶浸润,方才羽化成蝶一举成名。

此外,居住在成都周边的李白、陈子昴、苏东坡、陆游、杨慎等大诗人大才子,他们游历成都且歌且行的率性之举,也助推了成都文化的繁荣昌盛。在内外文化的相互碰撞下,成都人的骨子里也多了几分浪漫情怀和文化元素,而书店作为堆积和存放知识的载体,也遍布在成都街头的大小角落。小的书店就不说了,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有天府书城、新华文轩、西南书城、经典书城、布克书店、钟书阁、方所等等。这些书店散落在城市的最佳位置,就像黑夜中的那一盏盏明灯,照亮着人们前行的路。又像一座座精神庙宇,引领着人们去朝拜,去景仰,去追寻。

这些都是成都的软实力,也是构成成都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基因,更是成都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然而,近年来,我发现一个奇怪现象,这些曾经红红火火的书店,不是倒闭就是转行,让人不胜唏嘘,扼腕叹息。

离我居住不远的五丁桥附近,有一家经典书城,是我一家三口最爱去的地方。刚开张时有三层楼,一楼是工具书和音像制品。二楼是少儿图书、各种专业书籍及教辅。三楼是诗歌、散文、小说、随笔等文艺书籍。每次到了书城,儿子总是撇开我,撒着欢儿直奔二楼而去,而我则坐着电梯直上三楼——我和儿子目标明确,各取所需。

可是,好景不长,不久书城就发生了变化,有一天我坐电梯到三楼选了几本书,准备下楼结账时,惊讶地发现电梯“罢工”了,我只好走着下来。原来书城为了节约成本,关闭了下行的电梯。又过了一段时间,书城开始“瘦身”,由三层缩减为两层,再后来变成了一层,最后直至关门歇业。

站在曾经的书城楼下,抬头看到曾经带给我们精神食粮的书城变成了电玩城、洗浴城,我心里怅然若失,不是滋味。

有一次,偶然在天府广场左侧发现了一家叫“时间简史”的书店,店面虽然不大,但很有特色。既有新书,又有减价的打折书。书店还突出地域特色,为本土的巴金、流沙河、马识途、魏明伦等名家开设了专柜,尤其让人没想到的是还有线装本、毛边书卖。书店的老板很有创意,也很贴心,在书店的最里面,专门辟开一角供顾客读书用,只要花上几块钱,就可以一边喝着茶水或咖啡,一边与喜爱的作家灵魂对话。如果你时间充裕,读上一天店员也不会赶你走。这种灵活的经营方式很受大家欢迎,读者也有一点“上帝”的感觉。

可是,又一个可是,一年后,时间简史书店也倒在了时光的隧道中。目睹书店“变脸”,好像一块巨石压在胸口,心里堵得慌。我像屈原一样发出“天问”,这是怎么了?难道是人们不爱看书了?难道是书籍太贵了?无数个疑问逼着我去寻找答案。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山大,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把很多时间都用在生活打拼上,有的成了房奴,车奴,一睁眼就欠银行几大百,不努力怎么行?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成为常态。每天都保持奔跑的姿态,休息时间很少,逛书店更成了一种奢侈。于是网购应运而生,鼠标一点,东西就可送到家里来,省时省事还省钱。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书也成了人们的选项。一本电子书,就像小型图书馆,可以下载成千上万种图书,想要什么书就有什么书,省去了纸质图书不便携带、占用空间较大的烦恼。而且,现在的智能手机也成了阅读器,在上班的公交车上、在下班的地铁里、在候机的飞机场,手机一拿出来就可以阅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我现在也与时俱进加入了网购大军,也会在手机上阅读,方便确实方便,但总是觉得少了那么一点味道。少了什么呢?对了,少了沉浸式阅读使人酣畅淋漓的快感和那一股沁人心脾的油墨清香。那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香味,自打识字起就伴随左右,深入骨髓。别人是闻香识美女,我是闻香识美文。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在幽幽的书香中遨游书海,与大师进行精神对话,向哲人学习辩证思维,多少次迷思之时,大师先哲伸出手来,引领着我从此岸渡向彼岸。我二十岁的时候,已当了三年兵的我准备退伍回家安排工作。正在这时,我读到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那是我第一次如此痴迷地阅读长篇巨著,并且一读三遍,孙少平、田小霞、贺秀莲等人跌宕起伏的命运牵动着我,他们在苍凉土地上为改变自身命运努力着。他们的执着与坚韧,奋斗与拼搏,深深打动了我,仿佛是醍醐灌顶,我彻底放弃了“躺平”的思想,继续留在部队,后来还当了军官。

传统书店的萎缩,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也是物竞天择的结果,不管是自然界还是商界,都遵循着同一个道理——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书店的调整也是大势所驱,必须顺势而为,改掉一些僵化的经营理念,淘汰那些价格虚高,只重包装不重品质的书籍。风浪涤荡之后,能够坚守下来的,必然能够焕发出生机活力的。

书店是涵养文明的精神高地,是传承文化的有效载体,是提升素质的神圣殿堂。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展,文化始终是助推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即使沧海桑田,风云变幻,书店也将会永远存在,虽然面目可能有所变化,但不变的是它的职能。仰望浩瀚的星空,总有一些信仰值得我们固守,总有一些文化值得我们传承,总有一些传统值得我们弘扬。



【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