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迎来四十周年庆典、著名文学家阿英先生诞辰 125 周年之际,《阿英日记手稿》的出版,无疑是文学界的一件盛事。这部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人文精神的著作,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过去的窗户,让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阿英先生的精神世界,以及那个时代文艺与社会的紧密互动。
阿英,原名钱杏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家。他身兼文学家、剧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藏书爱好者等多重身份,在革命文艺事业的开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以满腔的热忱和深厚的学术素养,在文化创作、古籍整理和社会活动等多个领域展示其才华,作出不可磨灭的工贡献,其笔触始终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作品成为了时代的生动注脚。
2024 年 10 月 14 日,阿英之孙钱荣毅先生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了包括《平津日记(1949)》等手稿,影印出版是对他热诚贡献的回应,更是对百年红色文艺传统的承继。通过这些泛黄纸页上的墨迹,历史的温度与精神的传承得以延续。
《阿英日记手稿》内容丰富翔实,不仅涵盖了《阿英全集》所收录的文献,更新增了钱荣毅近期发现的四个未刊手稿,包括 “烟台日记(1947)”、“大连日记(1947 - 1948)”、“沈阳日记(1949)” 和 “华北文联日记(1953)”,并首次影印了 “平津日记(1949)”。这些珍贵的记录,宛如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以阿英作为亲历者的独特视角,生动复现了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场景。
从胶东地区的调研,助力地方文艺工作的开展,到大连工厂组织工人创作;从天津文化事业的推动,到作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核心成员参与筹备第一次文代会,见证中国作家协会的诞生,阿英在日记中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这些日记不仅仅是个人生活的记录,更是时代的切片,反映了当时社会文艺工作的全貌与变迁。展示了阿英及其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以笔为刀、以文载道的奋斗精神,成为了文艺事业经历筚路蓝缕后走向繁荣的密码。
其中,《平津日记(1949)》尤为引人注目。它详细记录了全国文代会召开前后的重要细节,为研究文艺制度构建提供了珍贵的、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阿英通过细腻的笔触,填补了历史资料中对文代会微观领域的空白。从传统书肆的转型到新文艺刊物的涌现,从戏曲改革到大众文艺出版,这些日记反映了当时文化市场的复苏,描绘了新文学崭露头角的全景,是共和国初创时期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部日记的价值远不止于对文艺活动的记录,它更是文艺与社会互动的生动档案,是对群众文艺运动的实践总结。日记中涉及古籍的抢救以及文献整理的思考,描绘了经济政策与民生的图景,也折射出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阿英以战士的激情与史家的冷静,将个体经验转化为时代精神的片段,为我们理解中国文艺制度的建立及社会转型期的文化治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阿英日记手稿》是对 “文艺为人民” 初心的铭记,也是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回顾。阿英在日记中展现出的对文艺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令人动容。即使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他依然坚守着对文艺的追求,努力推动文艺为人民服务。他深入基层,组织工人创作,关注群众文艺运动,践行着 “文艺为人民” 的理念。这种精神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当下的文艺创作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在新时代,依然需要牢记文艺的初心,将人民的需求和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创作出更多贴近群众、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