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的宅家抗疫,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心绪放飞自然的愿望可以在这个踏青节假期实现了。我和木易向南约上游学新梦的初人涛哥公婆俩,自驾昂科威,朝离浔城180余公里的浮梁严台、沧溪古村驶去。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首先来到严台古村,把车停在河边停车场。因刚出市区上高速时车堵,抵达目的地比预计晚了一个小时,便选择在村口的一座叫“富春桥”的石桥上,边用午餐边赏古桥。
富春桥属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距今有500多年历史。该桥得名源于东汉名仕严子陵隐居于此,后人为纪念他高风亮节而取此名。富春桥是古代人入村和通往东祁门的交通要道,村民都十分爱惜,使得这座石桥至今保存完好。
午餐后,我们由上游的一个水泥石拱桥进到村口,只见村门旁左边石墙上有一块石碑,刻着“严台村”三个字,标明是“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07年),也早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村门是进村的唯一通道,青石门框看上去有好多年头了,门楣上有一匾额:严溪锁钥。
进入村口前,与石桥上的老人攀谈,得知严台村古称严溪,坐落在浮梁县江村乡的最北端,紧邻安徽祁门渚口乡和闪里镇,整个村里人都姓江。严台村起源于东汉光武年间,有1900多年的历史。严台村坐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谷里,东是谷底西为谷口,清澈的严溪自北向南过村门,抵山甩首向西流去。据说村内有徽派古建的民宅140多幢,原有1000多年前的古老戏台,戏台前全是青石板和石柱砌成,从大年初一到元宵,既有龙灯又有板灯,热闹得很。现有两条路可进村门:一为经“富春桥”顺溪铺就的青石板古道,一为经跨溪而筑的水泥石桥直抵村门。
“来,你站在“严台村”石牌下留个纪念。”我对木易向南说完,便用手机给她拍了几张照片,就沿着石板古道向村里走去。
进村门没多远,就见两棵古树遮天蔽日,走进一瞧一颗是红豆杉,另一颗是枫树。红豆杉是严台开族始祖江仲仁后人江合一种植,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我和涛哥围着古树转圈拍了相片后,沿着巷道继续向村里寻去,路旁一木制广告牌上写明村里有“观景台”“古樟林”和“世隆堂”,我们首选向观景台奔去。
顺着弯曲的古村巷道,朝右边的山岗攀去,在半山坡处有一个人工建筑的长廊凉亭,此处便是“观景台”,可以鸟瞰整个严台村。一眼望去,整个村庄像一片树叶,房舍布局较为零乱,没有统一的朝向,更没有徽派建筑的宏大气派,隐约可见二三个弯曲的巷道像是叶子经脉。据说这种没有整齐布局和统一朝向的徽派民居是严台古村与众不同的建筑特色。我也觉得古村房舍布局简洁、朴实素雅,透出一种地道的乡土气息。我们赶紧居高临下拍下了村庄的全貌。
离开观景台,我们循着村间小道来到村后的古樟林,见有一对像是夫妻的游客坐在古樟林中,听一位中年村夫介绍古树林的由来。我凑上前攀谈几句得知,原来此村四面环山,这里过去也建有房屋,但地势较高又属东北端风大。每到秋冬季节,此处北风凛冽、雨雪较少、空气干燥,严台先人为此将房屋慢慢地向南低洼地段迁移,并在村落北面种植树木,犹如建起了一道防风墙,现存的樟树林便是先人保留下了的挡风树林。同时在防风林旁挖了一口水塘,让挡住的北风穿越水塘、带起水汽飘散在村落四周,起到了调节空气干湿度的作用。此景正应了“风生水起”的美好祝愿,显现出严台先人聪明智慧。
可能缘由很久未在户外活动,我们在此感觉空气清新湿润、浑身轻松,都贪婪地大口呼吸新鲜空气,吐故纳新、思维缥缈,真想在此多呆一会。但因还要赶往下一个古村,只好沿路返回。
出村的路上,我们又去了世隆堂民宅,此宅门前有一对石鼓,宅门为青石框门。进门有一个较大的院落,两旁像是厢房,庭院深处是一幢单层的白墙灰瓦民房,门窗都已破旧,好像里面没有人住,院落只有木支架,晒着笋干或挂着衣服。据路牌上说明介绍,世隆堂为明初所建的连体建筑,前为书房,后为宗祠,中间为穿堂贰院落,整个建筑占地面积600多平米,石雕刀法技艺精湛,堪称浮梁雕刻之精品。
走出村门,站在直通村门的石桥上,再回头观望门头上的“严溪锁钥”,似乎悟出其中的含义:纯净的严溪欢快地紧挨着村庄门前流过,犹如一把钥匙锁住严台村古往今来历史变迁和沧桑岁月,留下些许不为人知的古村兴衰跌宕和逸闻趣事,只有走进村门身如其境地体验、探寻,才会有一种古村悠悠、别有洞天而又与世无争的感受。
接着,我们驱车赶往八公里外的沧溪古村。据资料介绍:沧溪古村是宋代以来赣皖交界具有代表性的村落之一,有着1700余年的历史,于2013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现有住宅250余户,共计村民1000余人,98%以上的村民都姓朱。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早在2002年,沧溪村就建立了核心保护区,规定核心区红线之内的老房子,既不能拆旧建新,也不能出卖。所以,村委会决定整体维修古建筑,打造旅游景点,发展古村旅游经济。
走了十几分钟的县道,我们来到沧溪古村河边的公路旁停车场,感觉此地既开阔又幽静,村庄就坐落在青山秀水边,地理位置优越。一片竹林就在村边河流旁,一条窄窄的石径小道穿过竹林,去年的毛竹依然青翠如新,散在可见紫褐色的竹笋冒出一尺多长。竹林一边分布的是桂花植株,还有人工布置的健身休闲器材,花花和木易向南从石径路走过来,发现这里取名为“桂竹苑”,是沧溪村人的户外休闲好地方。
来到村口,有一口四方水池,池的那边是一个重檐的石质门牌坊“蜚英”,门楣上刻有“登南畿甲子科朱韶”,显然此“蜚英”牌楼是纪念朱韶的。据朱氏宗谱记载,朱韶自幼聪颖,八岁就能熟读诗文,16岁(1497年)中举,26岁(1507年)考取进士,先任池州推官,后任池州知府。当年朱韶官至安徽池州知府,但一直为人谦逊、以礼待人;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朱韶老宅大门两侧的一对低头狮子,和绝大多数张牙舞爪的狮子不同,它们低眉顺眼,底部也没有高大的石头台座。这对罕见的低头狮子,想必就是朱韶教育后代子孙要低调做人、淡泊名利的初衷吧,也是朱韶人格品德的真实写照。
走进村里巷道,一种幽深古朴袭上心头,小道中间是石板,两边鹅卵石铺就,上面长满青苔。村里民居建筑白墙灰瓦、破旧斑驳,大体呈现徽派建筑式样,部分建筑有飞檐翘角、砖雕门罩、木雕门窗和马头墙等。我们路过了“三贡坊”、沧溪村史馆和民居古祠堂,但见村舍民居或轻巧玲珑,或气势恢宏,或古气盎然。据村民介绍说,南宋时期,朱氏十三世祖朱宏与婺源朱熹交往密切,于是将一系列徽派建筑构造引入,从此形成了仿徽派又具浮梁特点的建筑风格;明末清初,村内六家茶号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一大批富商,更是留下许多装饰华丽的精美建筑,但保留完好的今已不多见了。
当我们寻访到村后古树群时,正好路过的村民告述我们,这些古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仔细观察古树,好像有银杏、香樟、栎树等不同树种,这个季节都已返青挂绿了。我们从山岗古树群沿着小道走出古村巷口,又见到一颗500年的鸡公古树,就生长在村舍公路边。我们从村前河边游步到此,完全可以体会到,沧溪村前河流绕过,村后青山叠翠,山脉与水体呈东西走向、首尾相连。靠公路边的临河民居建筑,都将家门围成小院垒砌门框,单独伸出朝南开放,错叠有致别具一格,构成沧溪古村当地民居一大特色景观。
“沧溪村以理学为主,南宋进士、理学家、宁宗皇帝老师朱宏(朱克己)先生与朱熹先生是挚友,共同推崇理学文化。在沧溪村,朱宏先生留下深刻的理学文化基础和底蕴,建立了《朱子家训》。”一位村里老人说道。在与一群村民们聊天推荐下,我见到了这位可以当古村解说人的憨厚老人,他继续介绍道:“在沧溪,《朱子家训》世代传承,每个孩子从小就要以《朱子家训》为人生第一课,以“德、善、仁、义、孝”为学习之本,从幼时便学会“忠孝廉节”,使得先祖朱氏尊儒守礼、克己重德、清正廉洁的精神一直流传至今。”
沧溪古村是宋代理学家朱宏的家乡,与安徽省祁门县相邻,素有浮梁“北大门”之称。分明的四季气候、肥沃的土壤环境、璀璨的文化资源,加上沧溪人的勤劳和智慧,使这个千年古村成为中国农村一颗闪烁之星。从我们看到的民居村貌和碰到的和气朴实的村民,无不让人感受到这座传统古村落千百年来坚持“崇尚理学,克己守正”的治家之道。
严台、沧溪两个古村历史悠久,布局相似。村内民居建筑风格相仿:白墙、青砖、灰瓦,青石铺砌街巷朴实厚拙,直线构图马头墙高低起伏,明清时期徽式风格十分明显,故有“袖珍西递”之称。村前溪水潺潺、翠竹摇弋,村后青山叠翠、烟雾缭绕,一派悠然自得的田园风光。两个古村依山傍水,民宅随着山形排布,错落有序层次分明,整个村落布局完全符合中国古代风水理念——枕山、环水、面屏,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古村虽经时代变迁和风雨沧桑,早已失去昔日的辉煌,但秀丽的山川、蜿蜒的河流、保留的民居院落及建筑装饰艺术,使古村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编辑:王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