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几场绵密的秋雨接踵而至,天气仿佛被大自然的巧手拂去了燥热,变得清爽宜人起来,天刚蒙蒙亮,我便驾车前往樟溪乡。樟溪乡有几位老战友,他们一直约我去玩,今日终于得空,开启这相聚之旅。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后,我抵达了目的地。
首先,我来到了战友老江的家中。我俩都是 1978 年入伍的战友,缘分颇为深厚。虽说并非在同一个连队,但都曾于师训队学习驾驶,一起度过了整整一年的难忘岁月。见面之后,一番热情的寒暄过后,战友带我在附近的小吃店享用了早餐。而后,我提议出去走走,瞧瞧这几年樟溪的变化。
战友边走边介绍,樟溪乡附近有店上村、中洲村、东港村,乡政府就坐落在店上村。樟溪乡素有“千村万村不如樟宏两村”的美誉,乡政府所在地更有“千户人家十板桥”的美称。
我们一路走,一路聊,不知不觉来到了中洲村的双溪廊桥。这座廊桥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伫立在村中两条河流的交汇之处。它始建于南宋时期,桥长约 50 米,历经岁月洗礼和多次修缮,最初的石墩桥虽曾被洪水冲毁,但如今依然是村民通行、休闲与展示文化的重要场所。今日,正巧几位老人在桥头纳凉闲聊。
“这里的清晨真是美极了!”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
“是啊,我们每日都在此迎接新的一天,看着太阳冉冉升起,感受着生活的美好。”一位长者微笑着回应,那眼神中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眷恋。
我加入了他们的交谈,话题逐渐深入,了解到村庄自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从最初艰难的基础设施建设起步,到如今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施行,每个阶段都凝聚着党和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不懈努力。老人们纷纷回忆往昔艰苦岁月,感慨当下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你们瞧,咱们的村子如今真是焕然一新啊。”一李姓老者激动地说道,“曾经,村民生活环境糟糕,房前屋后的厕所简陋不堪,满地都是猪粪。而现在,村里都建起了干净整洁的公厕,为村民打开了文明卫生之门。以前清晨只有鸡鸣狗吠,如今空气清新宜人。”他的话语如赞美诗,满溢对新时代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热爱。
老王头紧接着说:“以前家乡道路尘土飞扬,雨后泥泞如沼泽,举步维艰。如今,多亏党的英明决策和政府努力,‘村村通’工程为村民铺设了平坦水泥路,打通了富裕之路,农副产品顺利走向城市餐桌,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老人们还讲述,教育方面变化巨大!曾经学校破旧,师资匮乏,孩子上学难。如今,国家重视,农村学校盖起新楼,配备精良设备,政策吸引优秀老师,教育资源更公平,教学方法更多样,孩子未来充满希望。同时,医疗卫生条件极大改善,新建卫生室配备先进设备,村民看病更便捷。
聆听他们的谈话,我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不仅是物质充裕,更是精神的富足,这种全方位的变化,从基础设施到文化生活,从教育到医疗,如璀璨星辰,彰显着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气象。
深入了解老人们对生活变化的感慨后,让我们聚焦中洲村在各方面的显著成就。
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中洲村充分利用丰富红色资源,加强保护传承。设置专岗、开展巡查,组织“红色大讲堂”,将革命旧址变“教室”,让红色基因扎根。
传统文化挖掘与保护:村党支部挖掘保护历史遗存,“一队一品牌”,老党员牵头成立板凳龙艺术队,宣传古老艺术。打造杨氏“四知”文化品牌,杨家祠堂成文化传承摇篮。
乡风文明建设与提升:积极探索创新模式,组织传播文明思想。成立理事会,出台村规民约,组建合唱团,开展活动,弘扬正能量,文明风吹遍角落。
基础设施完善与升级:“七改三网”建设完成,改善基础和人居环境。拆除乱建,改造房屋,新建排水管网,整治到位。打造活动场所,建设文化广场,实现“三化”,成休闲乐园。
中洲村的变化令人震撼,如璀璨明珠,展现乡村振兴力量,体现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努力。
离开中洲村途中,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这些老人见证新中国发展,言语满怀对党和政府感激。正因党引领和人民拼搏,才有今日繁荣美好。
展望未来,相信在党的带领下,中洲村将更加美好,乡村振兴之路将越走越宽!
【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