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白露会在每年的9月8日至9日到来,今年的白露是9月7日。届时太阳抵达黄道165度,气温也会开始由闷热转为凉爽,秋老虎退场,天气要转凉了。
关于白露,不少古籍均有记载。比如《孝纬经》就说:“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又说,“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即是说天气要逐渐转凉,日夜温差增大,因为夜晚水气遇冷就会凝结,于是,我们在清晨能够看见路边的小草、庭院中的树叶,田间地头的稻子、蔬菜和河滩上各种不知名的植物都悬着晶莹剔透的水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露珠。因秋天属于五行中的金,金代表的颜色是白色,古人遂将秋天的露水称为“白露”,这便是这一节气名称的由来。
一年的时令,到白露时节气候出现明显变化,旧时有三候之说,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意思是说,鸿雁自北往南迁徙,大为鸿,小称雁,它们为了避寒,燕子朝南飞去,群鸟们感知到了秋天的肃杀气息,开始储食,藏珍馔准备安度寒冬。而在民间则流传“白露不露身”这一俗谚,这是先人对气候的经验总结,意在提醒民众,白露节气一到,切勿裸露身体,避免寒气入侵身体,产生病症。再如“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就更详细说明白露的前一个节气处暑,气温还是偏热,致使人每天使用一盆水洗澡,但过了十八天后,白露降临后,则因为天气变冷,民众不宜再打赤膊露出身体,避免受寒着凉。这些与白露相关的谚语揭示了天气跟身体健康的密切联系。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到来后的天气会逐渐转凉,大地开始出现寒气。所以民谚说,“白露水,卡毒鬼”,其实就是告诫民众,白露时节气温转凉,身体抵抗力下降,要多加注意,避免染病。于是,在民间就有了收清露、吃龙眼、补冬从白露开始的说法。
古人认为白露期间产生的露水,是绝佳的养生品。因此,会选择在白露时“收清露”,就是将凝结的露水收起来煮过后饮用,以获得延年益寿之神奇功效。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这样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或许“收清露”就源于这条药理。
收清露有一套特别的仪式,这套仪式现在基本失传了。
古人还相信,白露的露水还有净化、挡煞的作用。如果白露是在俗称的鬼月(黄历七月)间到来,还可拿白露的露水洒在家门口,借此净化晦气,清除煞气。
南宋时期人们喜欢喝白露茶。在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好喝,秋白露。”的说法,可见,白露茶是秋季的特色茶。实际上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茶叶在历经了长期的淬炼,它的品质会在白露到来期间达到顶峰,因而口感最佳。在宋时一些茶肆便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一帮人一边品尝白露茶,一边吟诗作对,高谈阔,乐陶陶而不知露从天降了。除了白露茶,两湖一带的乡间还会选择此时酿制白露米酒,甘醇的琼浆令许多文人诗性大发。
白露期间还是龙眼的盛产期,此时的龙眼颗大核小十分鲜甜。以两广、福建为代表的“南桂圆“和以长白山为代表的”北人参”就成了白露进补的优选。百姓认为,在白露日吃一颗龙眼,就等同于吃下一只鸡的营养。况且,龙眼不只能补身体,还因谐音关系,具有开运之美意。
而在江南一带还流传“白露鳗鲡霜降蟹”之说。鳗鲡就是指鳗鱼,因为白露时期的鳗鱼肥美,又具有补虚养血、祛湿等功效,因此南方人喜欢在此时吃鳗鱼。
先秦已有关于白露的文学作品了,最有名的当算《诗经·秦风·蒹葭》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三章成篇,一唱三叠。白露时节,挺立于萧瑟中的蒹葭(芦苇),与思慕的伊人、隐居河畔的贤人君子、故人好友……彼此联系着。这首诗传递了深刻道理:若人生目标是要做道德高尚的贤人,在遭遇困难时,理应想起“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接着再认真思考为何会如此,是否自己有何处并未按照道德礼仪的要求来做。只要及时修正,继续依循道德礼仪的规范来进行,相信不久即会发现道路变得顺畅,目标仍在前方等着自己。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诗集传》中点评说:“(此诗)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清朝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点评说:“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民国大师王国维则在《人间词话》中点评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战国诗赋大家宋玉则在《楚辞·宋玉·九辩》写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之句,反映白露的天气特色。东汉末刘桢在《赠五官中郎将诗四首之三》写下的“白露涂前庭,应门重其关”,也同样反映白露的天气特征,及要人们防范秋寒袭人。南北朝时期,《子夜四时歌·其十六》,(作者不详)“白露朝夕生,秋风凄长夜”,则鲜明地点出白露时节的景致特别触动人心,甚至引人萌生关于老病死的悲凉感触。西晋左思在《杂诗》中描述了关于青春日渐消逝,着实难忍年华老大之悲凄:“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文人之所以如此,无非是因为白露节气一到,仿佛是岁末在向人召唤了。
诗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也提及白露: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创作于唐干元二年(西元759年)白露时节。当时身处秦州(现今甘肃天水)的“诗圣”杜甫遥望明月当空,不禁思念起弟弟来。这首诗大意是说:戍楼上的更鼓响过后,路上已无人行走,只剩悲鸣的孤雁自秋天边境飞过;今天是白露了,虽然月光皎洁,但相信故乡的月亮会更加明亮;我与弟弟早就分散四方,失去家园后,我无处打听兄弟们的生死;寄出去的家书时常难到达对方手中,更何况现在正值烽火连天的战时呢!许多人阅读此诗,都非常喜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特别是“月是故乡明”这句千古金句,成了漂泊在外的华人张口而来的思乡之情,潸然泪下,他们深深思念故土之情也就在这个没有白露节气的海外游子中弥漫开来。
【编辑:王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