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儿时记忆至深的事,莫过于我们村里的榨油作坊,简称为油榨。九曲村,系赣西北修水县所属张澄湖山脉长龙埂西边山下的一个小村庄,村庄分东西两边,九曲村人称东边山和西边山。东西二山之间有一条小溪,小溪终年水流不息,清澈凉爽,小溪发源于江西与湖北二省交界处的双岔里。小溪从源头流下,蜿蜒曲折,水量逐渐增大,溪边有一条上行的羊肠小道,从谷底到双岔里有九个弯,故名九曲岭。溪流到谷底,与从西边山上流下的小溪汇合,形成一条长约二百米左右平坦的小河,小河两岸各有一块面积不大的平地——名叫九曲岭下。九曲岭下既是九曲村的中心地,又是东西二山交流的必经之处,更是九曲村之外通往湖北省的交通要道。古老的九曲人民,在两条小溪交汇处的上游各建有一座石拱桥,两桥互相呼应,至今保存完好,这就是九曲村有名的双桥。在东边平地上,有一名为“五福寺”的寺庙,庙内一棵大树冲檐而出,经很多知名植物学家考证,既不知该树何名又不知该树高寿。九曲村以及外界有很多文人均作诗文介绍过该树,这里就不赘述。不知从何时起(无从考证,一说是清朝末年,但本人觉得应该更早),在西边平地上建起了几间土房,古老的榨油作坊就建于此地。
说起油榨作坊,不得不先说一说九曲的油茶林。油茶,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是常绿小乔木,树高从二米到六七米不等,在我国江南的低丘陵地区或山区均有种植。因它的种子可榨油(茶油),所以叫油茶树。在九曲村,田墈地边以及所有除杉树林、楠竹林之外都是油茶树,到秋天,漫山遍野的油茶树上结着金灿灿的果实(茶籽)。每年霜降前三天,是约定俗成的油茶采摘开始时间,一到这天,村里的男女老少天刚蒙蒙亮就呼朋约伙带着箩篓上山采摘,我们叫“捡茶籽”。后来大集体时,凡是这天,所有的机关学校放假,工农商学无不上山,到处歌声笑语,生意盎然。茶籽球(我们把这时候的茶籽叫做“茶籽球”)采回来后,,先是晒开把茶籽球里的籽收集起来,然后晒干或焙干(用炭火烤),看着黑漆漆的油茶籽,人们的心里甜甜的,期待着榨油日期的到来。
榨油的时间一般都是冬季农闲之时,到了与油榨里的管事约好了的那天一早,一家老小挑着油茶籽,牵着老黄牛,带上干稻草和食粮(条件好的人家会带上米酒),浩浩荡荡向九曲岭下进发,因为整个九曲村去九曲岭下去时都是下坡路,所以去时虽然挑着较重的担子,还是比较轻快的。进到油榨作坊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硕大的“榨”,榨主体约六七米长,二米五到三米高,由四根大树各挖空四分之一组成,内部呈圆形,外面用两道粗大的铁圈(我们叫铁箍)箍住,两端用很大的木头做成支架把榨体牢牢地固定在支架上,支架下端埋入地下约一米余 ,这样就能确保在榨油时榨体不会移动。榨油程序一般为三个,一是碾粉,二是蒸粉和踩饼(我们叫踩箍),三就是上榨榨油了。
碾粉,顾名思义就是把茶籽碾成粉末,这里重点谈碾粉的碾槽。碾槽由若干大小不等的青石块雕凿成“凹”字状,然后连接成一个直径约六米的大圆圈,“凹”字开口宽约四十公分,深约六十公分;一个用青石凿成的直径约一米、中间最厚处约三十公分的圆形轮子(我们叫碾子,也叫滚子),用树木做成独轮车一样的支架,上面可以坐人,前面用牛拉着。我小时候就最喜欢坐在上面赶着黄牛拉碾,整天整晚乐此不疲。
粉碾好后过筛,然后就是蒸粉和踩箍了。蒸粉程序比较简单,把粉倒入木甑,象农村用甑蒸饭一样蒸,看到上面的蒸气矗直(说明下面的粉已经蒸透)向上就可以了。踩箍是关键的一步,需要专门从事该职业的人才能完成。首先要把准备好的干稻草用开水泡,使其变得柔软有韧性。拿一束泡好的稻草,左手紧握稻穗一端,右手握住下端顺时针旋转一圈,放开右手后顺势与左手一起按住,然后反手把稻草放在早已准备好的四个重叠的铁环(铁环的大小正好与榨体中间的圆形空洞相等,这种铁环,我们把它叫作“箍”,箍的直径约四十公分)中间,看上去这一束稻草就像一个轮辐一样,均匀地向四周辐射。这一系列动作,大约几秒钟就完成了。然后,抓一把从已榨干油的茶饼上撕掉下来的废稻草(这种稻草既柔软又不吸油)均匀铺放在箍中间(防止漏粉),放好稻草后,技工迅速端下蒸粉的甑倒扣在稻草上后迅速拿开甑,再立即把稻草的下端向中间折,使其完全把茶籽粉包住,并快速用手按压平整,这个过程叫做“封气”,最后赤脚去踩紧踩平。这时的温度至少应该在90-100℃,没有相当功力的人是干不了这活的。箍踩好后退掉两个环,把余下的两个环排开使其均匀箍住茶饼,目的是防止榨油时油饼外泄(我们叫爆屎),将踩好的茶饼(我们叫茶箍)堆放在一旁备用。粉蒸得是否透彻,茶箍踩得是否匀称和快速都直接影响到出油率。
至此,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榨油开始。把踩好的茶箍一个一个地装入榨体里,装满时,用一块与茶箍面积相等的圆形木块(这木块厚约十公分,叫做“顶子”)放在最后,再用若干快四方的木块放在顶子的后面,我们把这种木块叫做“铁”,然后在铁的后面一正一反两边各加两块楔形木块,我们把这种楔形木块叫做“尖铁”,前面的两块尖铁又长又粗,末端用铁环箍住。在榨体的正面二米左右的地方,悬着一个长五米且非常粗壮的硬树筒子,树筒子首端同样用铁环箍住,正对着榨里的尖铁,尾部比首端要小很多,且做得非常光滑,叫做“尾巴”(作用类似于船舵),这个树筒子的名字叫做“撞”。悬绳固定在撞中间的平衡点上,在平衡点前方还固定一条粗大的麻绳,麻绳两端各留有二尺长左右的一段。撞的重量大约一百到二百市斤。当一切准备就绪,最有艺术且显示力量和灵活性的榨油开始了。只见一个手脚灵活且视力超强的人双手抓住撞的尾巴,前面两个大力士各抓住那二尺余长的麻绳,只听抓尾巴的那个人“咳”的一声,双手抓住“尾巴”身体顺势向后倾斜下蹲,撞的首端高高扬起,这时前面两个大力士“哟”的一声,双手用力向前下方拉麻绳,“咣”的一声巨响,撞首不偏不倚正好撞面前面尖铁上,尖铁向前移动。这个过程,我们叫做“打撞”。随着“咳”“哟”“咣”不断重复,铁不断的前进,榨体下面的油就象小河流水一样源源不断的流出来。打撞的力度和频率相当重要,太急、力度太大的话会“爆屎”,以致前功尽弃;太慢、力度太小出油率不高,影响收成,这个关键在于那个拉尾巴的人。
榨油完毕,一般要在油榨里吃一餐饭,小时候吃过的茶油泡饭至今念念不忘。
【编辑:刘诗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