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位于江西省西北边陲与湖北湖南毗邻的幕阜山脉与九岭山脉之间的从山峻岭之中,历史上称之为九曲村。之所以把她称之为老家,不但是因为本人已离开她而客居外地,而且还因为这里的原住民均已移民迁居,九曲村已不复存在,这也是我说她历史上称之为九曲村的缘故。
九曲村的地形独特,一道深深的山谷把全村分为东西两边。东边山,位于张澄湖山延伸线长陵埂的西边;西边山是九曲有名的一座山,叫三峰尖。东西二山之间的山谷,有一条从赣鄂两省分界点双叉里流下来的小溪,小溪蜿蜒曲折,沿途收集各毛细血管似的溪流,流水逐渐加大,到达溪谷,与另一条从西边山上流下来的小溪汇合,形成一段不长但很难得的、相对平缓的河流。顺着溪流逆行而上,有一条羊肠小道到达双叉,小路有九个弯,故名九曲岭,九曲村因此而得名,谷底也就顺理成章地称之为九曲岭下了。九曲岭下被东西二山环抱,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因为为是通往湖北的必经之地,且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之势,自古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小溪的分割,九曲岭下形成三块独立的平地,俨然一个缩小的武汉三镇。在三块平地上分别建有寺庙、学校和油榨,平地与平地之间有两道古老的石拱桥相连,九曲村人称之为双桥。
靠东边的一块平地上,建有一个寺庙,名叫五福寺,寺庙不大,面积约三百平方米。寺庙的右边一间开放式的殿堂,殿堂里生长着一棵硕大的古树,这树长在殿堂内,不知道是先盖寺庙还是先有古树,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命题一样,令人费解。
树很高很大。本人念小学时,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光的原理和相似三角形计算出树高约七十九尺,合二十六米。树的下段已经空心,空心处的直径大约一米有余,外面看起来好像只有一层树皮支撑着巨大的树干,其实树皮最薄处也约有二三十公分。树的大小从空心的大小可见一斑。春夏天,树叶浓密,绿阴如盖,整个寺庙和一大片场地都在它的绿荫下面,小学生们下课后爱在树荫下面玩游戏。秋冬树叶较春夏稀疏。该树奇特之处是,叶片上结籽,每片叶子中间的叶脉上结籽二到三粒,少部分四到五粒,籽与叶之间相连的是一根很细小约二到五厘米长的柄。每到秋天,成熟的树籽随叶片飘落下来,经风一吹,周围几百米都是树籽。树籽不发芽,鸟鹊也不吃。据九曲人考证,该树东西方向的叶子形状不同,东边的树叶结籽而西边的不结,但本人没有实际考察,不知此言之真伪。
经国家级和省级植物学家考察,均不知道该树叫啥名,也不知树的年龄几何。文献既没有记载别的地方有相同的种类,也没有记载树的名称。近年来,有人说此树是椴树的一种,但本人查找相关资料得知:椴树属于深根性植物,适合生长在深厚、肥沃、湿润的土壤中,喜光、喜温凉湿润的气候。但是这种生长条件,与九曲岭下的古树的生长环境相差甚远。由于九曲岭下地表土壤很薄、全是岩石,古树的树根浮在地面上一目了然,且因为地理位置处于山谷之中,日照时间很短。就这种恶劣的生长环境,古树竟能长成参天大树,实属不易。仅生长环境一项,我认为九曲岭下的古树可能不是椴树的一种,所以本人一直将此树称之为无名古树。期待有更多的植物学家前来考察命名。
九曲村有很多学者赋诗赞美古树,这里引用周晓工老师的诗作,结束本文。
七律·九曲无名树
半纪分离梦未休,今逢故友亮双眸。
春波影照叹人老,秋叶子生与众殊。
夜助孤灯明月挂,朝迎童稚舞姿柔。
无名却是名遐迩,赤子情怀君永留。
【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