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对那些古城镇情有独钟,我乐此不彼的向往古城镇。我也曾用深深浅浅的脚印探寻过诸多古意恬然的老村镇,那些简朴故旧的地方,在我的心里写意成一种静意的美,总能触动我的心怀,让我津津乐道。
竹桥,这个隐居的小村一次又一次地让人们走近,以它那些古旧的苍凉和生生不息的悠远与稳重向我们走来。它已经成长了八百多年的光阴故事,它的山水人文,无一不潜在着深深的古意。
先前数次游历竹桥,都是做陪伴人,做向导,甚至好几次碰到的是举袖为云的人潮,那种浮躁的喧嚣掩盖了古村固有的神魅。所以,在心中对古村竹桥萌生一腔安静的妄想。我奢望它恩赐我一场静遇,少一些尘俗的纷扰,在青瓦黛墙的屋檐下,悠栖七星伴月池塘边品茗听泉,让潺潺流水拨动心弦,和弦一曲高雅的心律。又想夜宿竹桥去寻一枕亦幻亦真的幽梦。还想去聆听“锡福寺”的暮鼓晨钟,感化心中向善的禅意。更想在“养正山房”“苍岚山房” “余大文堂”这些古村印书的老屋里去回味这个小村悠远的历史线索。古镇悠悠,历久弥新。古村的一切,肆掠着我的感官和心境,心魂终究走不出这古老的竹桥。
经年不往,心中对竹桥的风物人情更加切情惦念。于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再一次与竹桥不期而遇。在这样的春日,且避开了曾经来时的喧嚣和拥挤,少了往日里摩肩接踵的耽搁。从村后通往“镇川公祠”的小石板路一脚踏进古村,那种古意深沉的气息便扑面而来。那些古朴幽远的古村巷,在游人的穿行中不失一贯的风度。古村巷里纵横交错的石板路上,古时奔走过南北的竹桥生意人,慢行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人,也穿行过红军将军周建平的足迹,在岁月的长河里,印证了多少前人跋涉走过的艰辛,如今积淀下来成了风景供后人敬仰和观瞻。
那些错落有致,宽窄有度的村巷两边是自然而安静的,那些青石板路都不经意地显现这里的古意,它们穿村连屋仿佛是古镇灵动的脉搏,古檐旧舍,罗织其间零星的人影让今天的古村平添几分平静祥和的姿态,我很是喜欢这样的格调,它让我品味见识了古村的几分静美和风雅。古村中弥漫的淳朴清雅的气息,让我心旷神怡。
我惬意静心的去欣赏精致如画的“十家弄”,“八家弄”古巷里弥漫的陈情古意,终于寻觅到古村别样的姿态。一条完整的石板路如川流不息的溪水,石板上往日鸡公车压出的石槽像一根琴弦穿越一如既往的时光,迂曲的小巷深处,还有幽静的庭院,没有官府大宅的架势,充满质朴的气息和静意,在一方池水的映照下,别致宜人。 落日熔金时分,我踏至“文隆公祠”,穿过“怀仁书院”,最后驻足“公和堂”,眺望着“品字三井”, 感悟着千百年来,竹桥人的顽强奋进的心态,以及他们不论为官、为商、为学、为农的责任感、使命感。
我独自委身一家古意淳朴的小酒家,酒店里的摆设古朴,我特意要了一个大蓝面碗,老板成全了我阳刚的烈性和怀旧的美意。在淡黄的灯光下,我注视着天际一份淡薄的弱光穿透古香古色的窗户洒进旧屋,这光弥漫着一股暧昧朦胧的深意。沉醉在五谷浓缩的醇香里,酒精升华出的私语,在这寂静的空间诗意缠绵。村巷里少有人行,出奇的安静祥和,也许在他人的眼里,古村这样的寡淡氛围了无情趣,而我独爱今夜古村这份少有的静意。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在灯火的映衬下古村更加的安静而深沉。退却人潮喧嚣的古村,犹如一幅浑厚的中国画,凝重而苍茫。踏上长廊木桥,倚栏远望,红红的灯笼依偎在一面面古墙上,倒映在池塘里,美轮美奂,却上心头的那份酣畅的醉意,着实让人分不清天地来。夜色朦胧里,灯火暧昧,安静下来的古村在无声无色的酝酿一场华丽的梦境。
一丝凉薄的清风拂面,我任由自己的思绪在古村角角落落不羁的游荡,思绪中,每一处入眼的景物,都让我浮想联翩,去憧憬属于这座古村的过往和古村曾经的辉煌。如今,它的繁荣因为时光的更迭而淡化,它今天的存在,早已湮灭了过去的雕书刻印的声息,消失了车载肩挑的印刷传承,已是数百年风雨洗礼后积淀的一种厚重的风骨。
在这安静的夜色中,当往日车水马龙的古村以一种安静的姿态与你不期而遇,你无法设想它浑然天成的那种赏心悦目的静美。它的那些历史陈情没有被流逝的时光席卷尘封。站在村头的长廊木桥上,举目四望,村子对面的黄婆岗仿若腾空而起的蛟龙,给古老的竹桥弘扬着磅礴的生机与新意。村前的古樟树见证了竹桥的书香,金东临古道在这里交汇、伸展,滋润着这一方人杰地灵的沃土无处不是迤逦秀美之色。无奈笔墨短浅,我无法细述古村丰厚的陈情故意,但它这份恬然的静美,却深深地烙印在我心底。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