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第静静地隐于崇岭深处,在裡姜这个小村子里一隐就是几百年,我在金溪大大小小的村子里见过不少散落的老屋,但我心中记忆最深刻的只有这座大夫第。大夫第是一本厚重的历史,虽历尽沧桑,却延续着我内心深处根的情怀,牵连着我这个游子深深的乡愁。
走进大夫第,仿佛感觉到大夫第里老奶奶正在说着家常话;仿佛听到大夫第里母亲从堂前到厨房的脚步声;仿佛体会到大夫第里父辈人的喜怒哀乐甚至他们的心跳呼吸。这一切都散布在大夫第的每个角落里,这一切都充满了家的味道。抬起头,一股股草木的清香随风入窗,萦绕着我,包裹着我,浸润着我。大夫第的院门两侧赫然刻着对联:“祖宗厚德如山松苍柏翠,子孙志壮齐云桂馥兰香”。在这里,品质和德行是最当紧的,比什么都重要。我想,这需要一种传承,更期待一种希望。一直以来,耕读传家,清白明世,都是我们必须谨遵的家训和深刻领会的要义。
大夫第里温蕴着我们家庭的规矩,传承着我们家庭的风气。在这里有我们家庭的血脉绵延,传承赓续,有我们家庭的生生不息。走在大夫第中,我常常迷恋于一种生活的气息。孩童时代最初的朦胧记忆在大夫第里显现:在偌大的大夫第里跳田、玩耍、捉迷藏,在青石板、鹅卵石铺就的小径上高兴地蹦蹦跳跳,在花圃里的石榴树下用竹竿捅红石榴,在天井洞道中淘乌龟……
进得大夫第,我迷恋于一种木头的香味,这是大夫第里上了年纪的木头发出的清香。在大夫第厚厚的木门上,黑褐色的木墙上,在檐头横梁上,在楼栏廊柱之上,在花格漏窗之间,总缠绕着一种木香,如水流般漫溢,缓缓流淌,久久地在大夫第上空盘桓不散,挥之不去。这种木香,是一种清香,悠长绵延而又含蓄、内敛、深沉,仿佛与生俱来,舒缓,温暖,软和,亲切,是亲人和乡邻的气息,是平淡生活的味道。
虽然大夫第长久没有人居住,但大夫第里浓郁的烟火气息经久不散。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八节,绵绵不断。每年清明回到裡姜,母亲总要到大夫第里,把大夫第打扫得干干净净,尤其是把中堂拂扫整洁,然后奉果敬香。母亲总是认为祖先就在冥冥之中,保佑着家庭的兴旺,子孙的繁衍。祖宗堂的香火已然成为血脉汇聚、精神认同的家族传承。
据母亲说,“文革”中,因为“破四旧”,公社派人把大夫第里的石雕,木雕大都铲除了,还把金漆画板用黑漆涂盖。好在父亲早早地在中堂贴上了毛主席的大幅画像,才使得中堂没有被破坏。父母的这种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情怀一直影响着我们,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人生准则。
大夫第旁有一个书院,书院的木壁上的字让我着迷。“敦、笃、孝、睦、思、德、善、义”。小时候,我一个个字问父亲,翻《新华字典》,却似懂非懂,如“敦”是“厚道,勉力而为”的意思,“笃”的意思是“深厚、诚恳、忠实”。后来,终于有了几分真正的明白:仁义道德,忠孝廉节,都是教导子子孙孙时时不要忘记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规范自己的言行。
大夫第在“土改”时被分给了好几户人家,还闹得几户人家械斗,再后来,乡间来了专门收购老屋的外地人,于是,有人干脆把他们分得得的一部分拆走卖给他人。前几年,父母请人把大夫第剩下的一部分重新修葺,大夫第又被立了起来,一番修缮翻新,重放异彩,再显光辉。
大夫第的背后有着一代一代如父母一样的虔诚执着守望的人,大夫第里有无数双注视的眼睛。大夫第里的家风,规矩默默传承,不须文字记载,不须规整劝诫,但我们代代遵循。大夫第里的清白传家,自是我们历代家人的愿景。我们的祖先都想让后人学好、过好,和睦兴旺,一门清正。当然,我们今天也依然遵循,只有这样,我们心里才会踏实。
大夫第隐于崇岭的青山绿水间,它的飞檐翘角,气宇轩昂间;它的青砖灰瓦,雕梁画栋里;它的古色古香,美轮美奂中;有我们的生生不息的烟火气息,而所有的气息里,是我们的执着与敬畏。
大夫第不言,大夫第隐在云林深山中。在金溪的许多村落里都有这样的大夫第,它们不诉说什么,但是真实;不彰显什么,但是厚重。它们不仅仅是金溪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中的一栋老屋,它们更是金溪这块绿色大地上静立的历史记忆。
【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