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二,我们驱车来到龙虎山。
龙虎山是中国的一座文化名山,原名云锦山,典型的丹霞地貌。全山恰如一块展开的云锦。这里有九十九座山峰,二十四处山岩,景点一百多处。人们称这里为“仙人城”。云锦山之所以称龙虎山,据说是汉朝中叶,张道陵曾在此肇基练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见”,云锦山便由此而改名为“龙虎山”。
我们开车驶过泸溪河桥,到了停车点,想坐竹筏,但怕天冷,就直接走去正一观。在正一观,一个小道姑的讲解让我们对正一观有了了解。知道这最早的名称叫“祖天师庙”,是第四代天师张盛自四川回龙虎山“永宣祖教”,为祭祀祖天师而建的庙宇。宋代时改称演法观。明嘉靖年间称正一观。直到解放前,经过了多次的修葺重建,名称也多次更改。现在的正一观是2000年在被毁正一观原地上按宋代建筑风格新建的,占地60余亩,座东朝西,南北对称,主要包括七星池、正门、仪门、钟鼓楼、元坛殿、从祀殿、祖师殿、玉皇楼、丹房、红门、廊庑以及生活用房等。整个建筑群灰瓦白墙,古朴典雅,气势雄伟。进观的人在小道姑的引领下,学习道家的斋醮仪礼,在手指的屈伸中,都有模有样,别有一番情趣。
外甥女带着她的儿子小米饺一定要去坐竹筏,要体会冬日水上漂的感觉。我们就回到泸溪河边。进入景区,眼前的泸溪河明净婀娜,清澈碧透,波光粼粼,格外诱人。我们分别坐上竹筏。每条筏子上都有一位站在前端上的船工,他不把舵,不使桨,只持一根约四五丈长的竹篙。他们持篙技术十分娴熟,一会儿左边撑一篙,一会儿右边撑一篙,竹筏颇听他使唤,总是稳而急速地前进、遇到河中的礁石或者迎面驶来的船只,他只要竹篙用力一拨,船就顺利地绕开过去。
泸溪河确实很美,河水明洁清悠,撑篙行船划破水面,会溅起一瓣瓣水花。不时有村姑划着小筏子缓缓靠近我们坐的竹筏,卖粽子、鸡蛋及一些其他的农产品。船工告诉我们,这是龙虎山特有的水上超市。
很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悬棺表演。
泸溪河两岸全都是由丹霞地貌构成的形状奇特的石山,像龙、像虎、像桃、像和尚、像莲花、像巨鼓……由于河岸两旁都是倒影清晰地映入水中肖形奇峰。就有文人墨客依势联想出“十不得故事”——尼姑背和尚走不得、仙桃吃不得、莲花摘不得、仙女配不得、玉梳梳不得、丹勺试不得、石鼓敲不得、剑石试不得、道堂坐不得、云锦披不得。
十不得中,最令称奇的是“仙女配不得。”我们是在从泸溪河弃筏登岸之后,去看这处仙女岩奇景。这处仙女岩,又名羞女峰,它的形貌状如毕肖裸露的女阴,故又名女阴岩。岩旁有一石碑,用正楷刻写着散文家石英作的《仙女岩记》:“邃邃乎群山之母,润润兮众水之源。踞万仞之上,俯亿兆生灵。至奇则过客仰叹,绝美则倩女自愧。华夏之唯一,域外更无双。寻根者日夜兼程,膜拜者水陆并进。可望而不可及,可亲而不可狎。集富贵与平易于一表,并巧俏与淳厚于一身。”
石英先生多次亲临龙虎山,顶礼膜拜仙女岩,为文作记,更增添了此处的人文气息。
观赏了女阴岩,我们步行,小米饺蹦蹦跳跳,行走速度特别快,我好几次都拉不住他,被他牵扯着在石级上下快走,就这样一路来到浮桥上。浮桥上留影的、观景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志刚在这里给我们大家照相合影。一路上,志刚言语不多,不知不觉中却在不同的地点,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拍了上百张照片。难怪小米饺指着他说:“博士舅舅照相师!”
来到观景台上,我们继续观赏沿河的瑰丽景色。但见那清澈澄碧的河水,把两岸的青山都揽在自己的怀里。那峰影,那绿树,那蓝天,那白云,那日影……全都在水波中荡漾,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这秀美的山水画廊,确实宛如仙境。
到了无蚊村,据传村里的人是许真君的后裔。历来靠打鱼、种田为生。该村依靠龙虎山,傍着泸溪河,峰峦秀丽,树木葱茏。村子门楼上挂着“绪衍箕山”老匾,游人在匾额的门堂里歇歇,坐坐,喝茶。门堂前有一棵老樟树,挂着牌,树龄八百年。树的上半截已断开,下半段树膛朽空,老枝虬糙,然而抽出的新枝嫩绿茂盛,粗大的树干得几人抱拢,生命力非常顽强。村子里有二十多家餐馆,我就是在停车场等姐夫他们的时候,被许家饭馆的许老板认出,决定到这里吃午饭的。我还是五六年前到许家饭馆吃饭,而许老板却一眼就认出来了我,我真佩服他这个生意人的眼力。
几年前,村子里的人们就告诉过我,村子里有村规民约,村民开餐馆的不开旅店,反之亦然。我想,这大概就是道家“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的思想主张吧!这些年,村民营生有序,邻里相安无事,纯朴民风可见端倪。
去上清的路上,我想起《水浒传》第一回的标题:“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大尉误走妖魔”。书中对上清宫有描写:那是一处气度非凡的所在。在那里,左廊下,九天殿、紫薇殿、北极殿;右廊下,太乙殿、三官殿。至于提到“三清殿”,那份堂皇更是不消说得。那里有镇妖井,井中镇锁着一百零八个魔鬼。仁宗时期,天下爆发瘟疫,在范仲淹的建议下,仁宗皇帝派洪太尉到江西龙虎山请天师来禳灾。洪太尉先是被老虎蟒蛇所吓,又觉得被道通祖师所骗,所以气不打一处来。他想找人发泄,正好看到了伏魔大殿,遂不顾真人的阻止,执意打开由祖老大唐洞玄国师封锁的“伏魔之殿”,推倒了一块镇魔碑,遂使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化作百十道金光逃逸,以致后来有一百零八条梁山好汉出世。由此,“社稷从今云扰扰,干戈到处闹垓垓”。
车一到上清古镇,我们就去上清宫。上清宫屹立在山头,门楼上方题有“道国仙都”的横额。这座上清宫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第四代天师张盛于唐会昌二年(842年)兴建的。这里有九座山峰拱卫着它。这九座山峰,即狮子山、冲天山、应天山、西华山、乌龟山、圣井山、天门山、台山和乌剑山。人们称这里是九龙集结之地,有“九龙集结上清宫”之说。
上清宫原名“真仙观”。明代,朱元璋命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掌管天下道教事务,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赐钱五千贯重修,更名为上清宫。那次重修历时四年完成。据说,当时的上清宫,雄伟壮丽,金碧辉煌,其规模之大,可与皇宫相比,甚至有人说它的殿堂楼阁之高,仅比皇宫低一尺八寸。现在这里的古建筑已存不多。只有九曲巷门楼,御门殿、福地门、午朝门、钟楼、下马亭、东隐院等为清代留下来的建筑。钟楼内,有一口元代铸造的铜钟,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是这里保存较好一件珍贵文物。此外,上清宫还保留着许多元代、明代以及清代的石碑,其中,以元代书法家赵孟頻写的元碑较为有名。
走出上清宫,清风拂拂、花气袭人。我蓦然想到:张道陵系西汉张良的九世孙,死于东汉(156年),《水浒传》怎么说他应宋仁宗的诏示“乘鹤西去,驾云去了东京,还在那里做了七昼夜的罗天醺,普施符灵,禳救灾病、瘟疫全消、军民安泰”。难道这位天师真的长生不死!另外,天罡星,地煞星也好,不都是神仙属吗?既是神仙,又怎么是妖魔呢?散文家陈望衡先生在《话说龙虎山》一文中写道:“仙者正也;魔者邪也。仙魔一体、正邪合一,可深思呼?可细品乎?”我只觉得很荒唐。
从上清宫出来,我们又到天师府。天师府的大门修得很气派,门额上写着“嗣汉天师府”。大门两旁有一福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这是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的手笔。笔力雄浑、道劲、颇有气势。门前还有一对麒麟白玉雕刻,形态生动,似乎把“神仙府”的气势营造得格外浓烈。老妹问我:为什么称这为宰相家?我引用《中国文化新论》一书中的话告诉她:“南方道教、龙虎山为主流,元世祖曾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北上,命主江南道教,曾将他留于帝侧。因他道行学养,俱属上乘,且能洞察世事,知晓天下,又多与文士交游唱和,深通儒学.....深受帝室宠信。因而,具有‘山中宰相’之美誉。”
走进天师府,的确使人感到有“北孔南张”之规模。整个天师府,占地面积五万二千多平方米,拥有大小房屋五百多间,总建筑面积一万二千多平方米。府内古木森森,芳草萋萋,宫观堂馆、壮丽辉煌,曲径回廊,典雅幽静。真个如这里的一付对联所云:“自古南国无双地,而今西江第一家”。天师府的建筑布局按八卦图案排列,座北朝南的中轴线上,置山门、灵宫殿、玉皇殿、三清殿、三省堂。东西两条轴线上,分布着配殿及钟楼,鼓楼等。三省堂位于全府的中心,是天师府的主体建筑,建于同治元年(1867年),分前厅、中厅和后厅三部分。前厅即天师殿,殿内正中供奉着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的座像,座像上方的横额写道:“相国仙师”,两旁的对联是:“道高龙虎伏,德厚鬼神钦。”一看这“相国仙师”的横额。你就知道这山中宰相是指张天师。
三省堂西面有占地六百平方米的玉皇殿,殿中供奉着高达八米的玉皇大帝神像。这样高大的神像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到。再后是三清殿,这里供奉着道教的最高尊神:即居于清微天玉清境的元始天尊,居于禹宇天上清境的灵宝天尊,居于大赤天太清境的道德天尊。
再往后走,就是天师府的灵芝园和百花园,是天师起居与休息之处。行走在这园子里,我不禁想起,在我国的历史上受到皇室赐封的私家府地,仅有曲阜的衍圣公府——孔府和龙虎山祠汉天师府——张府两家,可见,儒道两家在维护皇权统治中有过多大的影响。
下午五点多钟,我们驱车回家。姐夫兴奋地说,“我二十多年前就想到龙虎山一游,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亲家张华文先生也非常高兴,表示以后的节假日还是要我们大家在一起到外面走走、看看,既陶冶了性情,又增长了见识。这一趟行走龙虎山,不禁对生活有了新的定义,只要你有心,任何时候都可以行走在祖国大地,融进文化大地中,让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滋润你。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