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坊村,一个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古村落,坐落于金溪琉璃乡的青山秀水之间,静静地诉说着南宋忠臣谢叠山后裔的故事。谢枋得,这位字君直、号叠山的南宋文学家,他的一生,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充满了正直与坚持。
1226年,谢枋得出生在信州弋阳,宝祐四年(1256年),他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两位忠臣的友谊与共同的理想,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在南宋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谢枋得的一生,是抗争与坚持的一生。他曾组织民兵抗元,尽管兵败,但他的意志未曾屈服。隐遁于福建建宁唐石山中,他如同一位隐士,静静地观察着世事的变迁。流寓建阳,他以卖卜教书为生,尽管生活清贫,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异常丰富。
元朝多次召他出仕,但他坚辞不应,他的忠诚与坚定,如同一块坚硬的磐石,不可动摇。福建参政魏天祐强行将他北行至大都(今北京),在大都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中,他坚贞不屈,绝食而死。他的忠义,与文天祥并称,成为历史上的佳话。
谢枋得殉难后,他的子孙因避祸而四处逃散,其中一支流落到了金溪县谢桥(今琅琚镇谢家桥)。元末“壬辰寇乱”,他的子孙再次四处播迁,最终一支聚落在了谢坊村。这里,成为了他们新的家园,也是他们精神的寄托。
据《谢氏族谱》记载,明清时期,该村文化发达,先后有9人中举,4人中进士,遂有“一门八士登科甲,五代十人列缙绅”之誉。在明清时期,谢坊子弟应试科举捷报频传,先后九人中举,谢杰,曾任广东盐运司副使。谢伦,成化十九年(1483)举人,历任南京中军都督府经历、南京后军都督府都事等职。谢相(1510~1568),字大卿,号九山,谢杰孙,嘉靖十六年(1537)举人。历任湖广东安知县、广西全州知州、湖广房县知县等职。死后入祀东安、房县名宦祠和金溪乡贤祠。谢廷寀(1534~1596),字思敬,号养和,谢相侄,嘉靖四十三年(1564)中举,隆庆五年(1571)进士,历任济南府、福州府推官,吏部稽勋司主事、验封司员外郎、稽勋司员外郎、考功司郎中、文选司郎中等职。谢廷谅(1551~?),字友可,号九紫,谢相长子,万历十年(1582)中举,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历任南京刑部主事、四川顺庆知府等职,约万历三十八年(1610)前后在世。 谢廷赞(1557~?),字曰可,号山紫(亦作山子),谢相次子,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举,次年成进士,历任刑部主事等职。谢继科,字哲甫,号侔东,谢廷寀侄,万历十年(1582)中举,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历任登州府推官,福建布政司照磨,高州府推官,刑部郎中,广东琼州知府等职。谢坊人文蔚起,被载入史乘者众多,有“二谢”之称的谢廷谅、谢廷讚在《明史·卷233》中有传记,谢相附记其中,其他主要人物有谢廷寀、谢继科、谢士鹗等,且著述颇丰,多有刊本传世,亦可称为“文献世家”。
走进谢坊村,自然就想起汤显祖。汤显祖与谢坊村的谢廷谅交往最深。谢廷谅自幼与汤显祖结识,兴趣爱好相同,少年时一同进学读书,同是徐良傅的学生。两人青年时期,便以文选知名海内,常有互赠诗歌之举。现《汤显祖诗文全集》中存有二人交游诗近20首。汤显祖从万历五年(1577)落第至万历六年(1580)在家闲住期间,写下酬答、投赠诗作143首,赋3篇,赞6篇,结成诗文集,取名《问棘邮草》(初名《问棘堂邮草》),由谢廷谅编定。这是汤显祖继《红泉逸草》、《雍藻》(今佚)之后的第三部诗集。这里用为作者姓氏的代称。“邮草”是指这些作品都是作者邮寄给谢廷谅看的。《问棘邮草》问世后,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当时文壇大师徐渭比汤显祖年长29岁,与汤显祖素昧平生。他看了汤显祖寄来的《问棘邮草》,非常赞赏,评论说:“通篇都佳,愈看愈妙”。提高了汤显祖的声名,扩大了他的社会影响。谢廷谅编辑《问棘邮草》,对于提高汤显祖的声望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也许是受汤显祖的影响,谢廷谅也热爱戏剧创作。他除了著有《清晖馆集》2卷、《薄游草》24卷、《千金堤志》(与周孔教合撰)8卷,《带櫑编》、《起东草》、《缝掖集》、《曲晶》等书外,还著有《纨扇记》、《诗囊记》、《离魂记》等戏曲,与 汤显祖并帜词坛,时有“汤、谢”之说。
谢廷谅的戏曲爱好还影响了子孙。他的孙子谢士鹗(1627~1706),字一臣,号翕潭,也擅长诗赋词曲。史称“谢士鄂持躬峻洁,而举止又磊落不羁。填词一道,是其专长。自有元以来,诸家词曲以及宫谱诸书靡不浸淫饫于其中。其所撰《愤商山》、《快目前》及晚年所构《情文》、《种玉》、《蝴蝶》等剧,久已脍炙鸡林,即优伶家学习传诵,演之氍毹,见者皆为绝倒。谢士鄂至得意时,亦间喜为嘤咿唯女奇妮之态,点衬于箜篌檀板之间”。
谢廷寀虽是谢廷谅伯父的儿子,但因谢廷谅父亲谢相早年无子,谢廷寀便过继给谢相为嗣子。后来谢相又生了谢廷谅、谢廷赞兄弟俩,所以谢廷谅还是称其为堂兄。谢廷寀虽比与汤显祖年长12岁,但与汤显祖也有诗文交谊。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晚上,谢廷谅带着已是举人的谢廷寀来到汤显祖家里做客,汤显祖非常高兴,特写了《晚霁,友可俱谢孝廉來。友可才气纵横,孝廉谨重,余並喜之》一诗以记其事。
谢廷谅弟弟谢廷赞比汤显祖小7岁,但汤显祖与谢廷赞关系也不同一般。万历二十八年(1600),考中进士才1年多,官任刑部主事的谢廷赞上书说阁员当补,台省当选,矿稅当撤,皇长子冠婚册立当速,诏令当信,并跪于文华门侯命。万历帝非常恼怒,以“出位邀功”罪名,将他削职为民。44岁的谢廷赞便侨寓扬州,以开馆授徒为生。汤显祖作了《送谢曰可吴越游》、《口号送谢山子再如广陵二首》、《送淮扬分司吴年兄并谢山子》、《吴拾芝访星子吴句容并招谢山子广陵四首》、《拾芝不能得谢山子归从间道去,口号二首》等诗。两次送谢廷赞去扬州,对他“独上东朝疏”的犯颜直谏行为表示赞赏,对他的生活表示深深的关切。
走进谢坊村,穿行在30余栋明清古建筑和古民宅中。村中深藏着一栋“进士第”宅院,还不乏有“科甲第”、“天官第”、“秋官里”等象征谢氏家族科举功名荣耀的深宅大院。一处民居门楣题有“瑶林世家”,落款“九紫”。“九紫”为谢廷谅别号,显然是谢廷谅所题。村中原有明徐氏节孝坊、清科第坊、清徐氏节孝坊,今存遗址。村中存有一块旗杆石,上题“丁酉文元”,此指谢相、谢廷赞。因为他们先后同登丁酉科(1537、1597)举人。它们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它们的风格各异,有的古朴典雅,有的庄重大气,有的精致细腻,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过“大夫第”门坊拐入斜坡巷道往东上行,一路上或是大门紧闭的,或是瓦砾遍地的无人居住传统民居。“天官第”旁有一古道,贴着村落外围弯转延伸,中心地段隔着一方较大的水塘。石板路绕过水塘,在其北侧不远处即是“瑶林世家”门楼。门楼主体砖砌墙体,中间开门洞,顶部盖瓦,为中间高两侧低的三叠式;“瑶林世家”题字据说与汤显祖题有关。
谢坊村的自然风光,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里的山,青翠欲滴;这里的水,清澈见底。山水之间,是一片片绿的稻田。春天,万物复苏,谢坊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夏天,绿意盎然,谢坊村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秋天,硕果累累,谢坊村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冬天,银装素裹,谢坊村静谧而祥和。
走在谢坊村的青石板路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那些古老的建筑,如同一本本厚重的书,等待着我们去翻阅,去品味,去感悟。它们讲述着谢枋得的忠诚与坚持,讲述着谢氏族人的才华与忠诚,讲述着谢坊村的荣光与梦想。走在这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能够体会到文化的韵味,更能够触摸到生活的温度。
【编辑:张若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