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异乡为异客,追寻家乡的味道,便成了一种欢愉后的伤。印象中有几年,在东莞长安工作的时候,时不时利用周末难得的闲暇,和一伙老乡,驱车近两小时赶往石碣刘屋。不为别的,只为到于都老乡开的一家普通的家乡菜馆里,去整一桌家乡菜解馋。一伙老乡,一边回味着家乡的味道,一边用家乡话畅聊,其乐融融。浅酌几杯,更是一种难得的放松和惬意!点的菜,自然是家乡常见的菜肴:棕包炒肉、烧皮肉、鱼丸、肉丸、青菜芋子……。
尽兴而归时,心里却每每会念想起一道儿时家乡的美味——雪豆、泥鳅汤。这道汤菜,说不上是家乡独有的特色,估计南方诸省很多地方都有。石碣刘屋的家乡菜馆,在初春到阳春这段时间,制作这道菜的食材都会有。记得点过一两次,但雪豆是用尿素、大棚规模种植出来的,不仅煮不烂,而且没有儿时家乡农家肥栽种出来的鲜香;泥鳅也是养殖出来的,肉质偏硬且腥味重。无论是汤、雪豆、泥鳅、蘸味的酱料,感觉都跟家乡儿时的味道相差太远,便不再点。怀念家乡雪豆、泥鳅汤的鲜香,儿时捉泥鳅、烹制美味的场景便一层层漫上心头。
老家位于赣南于都一个难得的冲积小平原——梓山固院村。儿时,老家房子和五里地外的古城隍庙两两相望,中间隔着的是一垄一垄的田野。这一大片田野,便是我们抓泥鳅的沃土。
抓泥鳅的季节,一年当中,对孩童而言,有两个好时节。一个是晚稻收割后的深秋至初冬。这时去抓泥鳅,就要到微微有点水的田里,找到泥鳅的透气孔,用食指顺着光滑的孔洞下挖,一般 5 至 10 厘米深,便能将泥鳅挖出。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在泥里土里玩耍劳作,自是能够将蝼蛄孔和泥鳅孔轻易分辨出来。印象中,一上午或一下午能掏挖到一斤到一斤半,算是很不错的收获了。挖到的泥鳅,便成了家里用来改善伙食的美味。一天的量如果不够,就养到水桶里慢慢凑拢来。只是这个时候雪豆刚种下,时节不对,倒是没法烹制雪豆、泥鳅汤,更多的是烹制干煸泥鳅了。
干煸泥鳅,先要取一只碗倒入泥鳅,再放入适量盐,盖上盖子,将泥鳅生腌。干煸时,一条一条泥鳅从大铁锅的底部往上铺排好,小火慢慢煸,等朝锅的一面干了时,便会拎起油壶,从底部沿着铁锅周边螺旋往上均匀地走一到两圈薄油;等有微微的焦黄色了,就用筷子或锅铲子,一条一条由锅底往上,依次翻煸另一面。干煸火候的掌握是影响这道菜美味程度的关键,不能煸得太干,又不能没煸到位。煸得太干,鲜味、嫩味就基本没了,肉香味也会差些,而且口感就变柴了;煸得不够,偏湿的话,肉香味不显,而且还会留有腥味。干煸好泥鳅,放入几个当季新鲜的朝天椒,再撒点辣椒粉,倒上清水、少许酒酿和梓山酱油,放入适量盐,盖上木锅盖,焖 3 到 4 分钟,开盖,再将兑好的红薯粉、味精倒入,翻炒,收汁、出锅,一道冬天里的农家美味便成了!在那个物产不丰富的年代,这也是不逢年过节时,农家难得的美味佳肴了!特别是有家乡的梓山酱油调味,鲜香味就更浓郁了。长大后,才知道,清代,梓山酱油曾为朝廷贡品,是拥有几百年传承的地方名优产品。梓山固院村的农家菜一直在于都享有盛誉,可能也跟梓山酱油的调味有关吧!
而每每这个时候,小小心灵里就会升起一股为家里做了贡献的得意劲!村里经济条件稍微差点的叔伯家,同龄的堂兄弟们,便会将泥鳅养着聚拢来,让家里拿到圩上卖掉,换些钱贴补家用。这,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卖得多的,就一定会骄傲满满地拿来在伙伴面前炫。
抓泥鳅的另一个好时节,便是惊蛰、清明、谷雨这三个节气时间段。这个时期抓泥鳅是在晚上进行,而且是泥鳅、黄鳝一起抓。谷雨前,乡亲们已将农田翻耕耙平准备种植早稻了,田里面都蓄着一层薄水。泥鳅和黄鳝在闷热的晚上,就会从洞里出来觅食、休息,即便隔着水,灯光一照,依然清晰可见。谷雨后,新秧刚插,稻秧间隙还大,此时用灯光探照同样方便。
晚上水田里抓泥鳅和黄鳝,需要用长约 2 至 2.5 米的桂竹准备一个长长的提灯。桂竹头部,用长长的细铁丝,吊挂一内空直径约为 12 至 15 厘米、深约 30 厘米的圆形镂空式铁线篮,铁线篮用于放置大小合适的燃柴。这种燃柴一定是选松树树桩劈成的干柴,这种干柴富含油脂,不仅易燃而且相对来说耐烧,在那个年代也易得。另外,一种中间部位有一极细夹缝的 Y 型鱼叉也是必备的主要工具。鱼叉夹到鱼时,中间夹缝会跟着鱼身的厚度受迫相应增大,而撸下鱼后,在弹力的作用下又会恢复原样。鱼叉也是用约长 1.5 米的桂竹做长柄。此外,还需要带一约 50 厘米长的长铁钳,用于夹松柴入铁线篮里烧燃,同时也是一件防护工具,万一路上遇到蛇,也方便用之对付。
准备好了工具,还需要两个人。一人为主,一手提灯,一手拿鱼叉,在前面引路并在水田里用提灯照寻泥鳅和黄鳝。一旦发现有鱼,瞄准鱼身中段,迅捷地一叉而下,一叉一个准,基本上没有能够跑掉的。而另一个配合的,则左边背一个扁篓,扁篓放置着适量的松柴,右边背一个鱼篓,左手拿着长铁钳。叉到鱼时,右手负责将鱼篓挨近对准斜着朝下的鱼叉口,然后左手顺势往下快速一撸鱼叉,夹到的泥鳅和黄鳝便扑通一声掉进鱼篓里。记得,大概八岁左右,就能配合着父亲,晚上去水稻田里叉捕泥鳅、黄鳝。一般晚上七点半出发,一块田、一块田搜寻前进,每有收获,小心脏就要雀跃一番。一般携带的松柴能坚持到十点半到十一点左右。一晚下来,收获通常非常不错,三、四斤算少的,多时能搞到七、八斤。我们秋冬时节到水田里掏挖泥鳅,一次的收获与此无法相比。每次来回大概要走十五到二十来里地的路程,但似乎从没觉着累过,相反却感觉是最愉悦快乐的时光。每年过完年后,都会期盼着惊蛰、清明的早日到来,期盼着出门在外的父亲早日回来,晚上带着我们去抓泥鳅。
田野里的虫鸣声、蛙声响成一片片,伴着一夜夜的步伐,又合契着语文课本里古诗的意境,让我能够从小就深深地领会什么叫春天,什么是江南!
晚上夹捕回来的泥鳅、黄鳝,量多,所以母亲会拿一些到圩上去卖。但夹捕时有落下明显伤痕的,便会先挑拣出来,拿来家里食用。黄鳝,父亲喜欢拿来红烧,虽然也是极为鲜甜美味,但我跟姐姐、弟弟更馋的是雪豆、泥鳅汤,母亲自然是懂我们的心事,红烧黄鳝时,一定会同时烹制一大锅雪豆、泥鳅汤。
这个季节,雪豆刚好当时,自家菜地里采摘一畚箕,拿回家剥取即可。新鲜得不能再新鲜了!烹制雪豆、泥鳅汤前,也需要先将泥鳅干煸一下,但不用像做干煸泥鳅这道菜时将泥鳅表皮煸到微微焦黄,而是煸到表皮干掉、微黄即可。煸好泥鳅后,旺火热锅,大铁锅底圈微微泛红后,倒入一勺油,用锅铲将油均匀浇到铁锅底部周边,待油烟冒起,倒入满满一大盆雪豆,加入适量盐,翻炒。雪豆炒出香气后,用水瓢倒入两到三勺清水,随后将干煸好的泥鳅放入,添上几块姜片、几颗八角,盖上木锅盖,等水开后,用小火煮大概十到十五分钟,等锅盖的缝隙中飘出来的蒸汽有浓郁的雪豆、泥鳅香气时,便可开盖,放入味精和适量盐调味起锅。起锅前,抓一把葱花洒在汤面上,噗的一声,那碧绿的小段葱花,便像一只只馋嘴的小虫,为了先尝为快,瞬间便铺满了整锅的汤面,增香又增色。
只是开吃之前,一定要再配制一碗调味的酱料。取些姜、蒜,切碎,放入小碗,再放入一小勺家里自制的干辣椒粉,倒入梓山酱油 40 至 50 毫升,放入少许味精、五香粉拌匀即可。雪豆、泥鳅汤这道汤菜,汤是取其鲜甜,雪豆是取其鲜香味美,而泥鳅是取其肉香鲜美细嫩。将泥鳅夹入酱料碗中一蘸,去除最后一点腥味,鲜美细嫩之中更添让人味蕾大开的香辣味,合着梓山酱油的醇香调合,在我们心里便认定是世间最美味的菜肴了!冬天腌制的腊肉、香肠虽然美味,但稍控制不住多吃一点,便易反腻、反胃,而雪豆、泥鳅汤,即便吃到肚子滚圆,也不会有任何的不良反应,了不起吃得太饱,走路不快!
雪豆、泥鳅汤,在儿时那些简朴岁月里,岁岁年年,强化着我们姐弟对美食的最美好记忆。只是这道汤菜时令性太强,基本年年还没过瘾,就因雪豆过了时节,不可得,而无法烹制了。
随着年龄增长,上初中就学后,因为晚上要应对作业和学习,仲春、阳春夜里配合父亲去田野中夹捕泥鳅、黄鳝的快乐和成就感,便交给弟弟去体验和积累了。后来,也因求学、工作而离开了家乡,离开了那片江南水乡的田野!
双亲已故,虽不知家门口的那株千年老樟,年年阳春,是否依然新叶满树!只是之于雪豆、泥鳅汤的美好记忆,一直香飘在心里,慰藉着乡思时的心绪!
【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