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华屋归零落”,当我踏上常丰岭这片土地,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便如潮水般向我涌来。千年的时光,百年的风霜,就那样毫无保留地,刻在了常丰岭的深处,历历在目,宛如一幅斑驳而厚重的画卷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
常丰岭村,那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古村落,它是刘姓家族聚居的地方。尊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柳宗元为始祖。每念及此,仿佛能看到历史的丝线在岁月长河中穿梭交织。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刘氏先祖带着行医的梦想从南丰来到金溪,他们在土口建立起了最初的家,而后岁月流转,其后裔们像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陆续分迁至此,一点一点地构筑起了今天的常丰岭村。
漫步在常丰岭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它那极为合理的布局。村落基址就像是被大自然精心挑选的一般,位于山脚的平地之上。它坐东朝西,像是被大自然精心安置的一处宁静居所。静静地迎接着每一天的日出日落。
村口在西南角,那里曾经有祠堂的存在。那祠堂,曾经是一个家族荣耀与传承的核心所在,是祭祀祖先、商议家族大事的神圣场所。然而,岁月的车轮无情地驶过,如今它已被毁,只在记忆和历史的尘埃中留存着往昔的辉煌。不过,村口那一排古枫树却依旧屹立,它们像是一位位老者,用自己的身姿诉说着村庄的故事。那是村子标志性的存在,它们的枝叶繁茂,每一片树叶仿佛都记录着一段过往,每一道树皮的纹理都是岁月的刻痕。在阳光的照耀下,像是无数只红色的蝴蝶停歇在枝头。每到秋季,枫叶变得火红火红的,微风拂过,枫叶沙沙作响,如同奏响一曲秋之乐章,那红色的叶片像是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而后轻轻地飘落大地,为村庄铺上一层艳丽的地毯。
东边有一座落差达80米的小山,山上植被繁茂,种类繁多的草丛像是给小山穿上了一件斑驳的绿衣,偶尔几棵矮小的灌木点缀其间,像是绿衣上别致的装饰。静静地装饰着村庄。山上的树木高低错落,枝叶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村落的整体形状恰似一弯明月,散发着古朴而宁静的气息。外围有一条主干道宛如一条丝带环绕着全村,像是给这个古老的村落画了一个保护圈,将整个村子紧紧地环抱其中。走进村内,巷道就像是毛细血管一样多沿建筑布置,主要呈现出东西向的格局。有七八纵巷弄,交错纵横之间仿佛是岁月的脉络。其中最典型的当属“世科第巷”,这条巷子宛如一位慈祥的老者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尽管门房已经坍塌严重,就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风雨的侵蚀下失去了往日的挺拔身姿,但那墙上的字迹却仍清晰可见,那字迹像是在倔强地对抗着时间的侵蚀,诉说着曾经的荣耀或者一段不为人知的过往。
村外有几处水塘如同明珠般环抱着村庄,给这个古老的村落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秀美。其中西侧的水塘规模最大,它像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在不同的时刻映照出天空、云彩、村庄以及村民们的生活百态。村落内外的空间由路和水塘巧妙地区隔开来,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共同绘制的一幅和谐画卷。路像是线条,连接着村落里的每一个角落,引导着人们去探寻村庄的秘密;水塘则是那画中的留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而最让常丰岭村显得弥足珍贵的,是那一座座保存至今的明清时期的天井院落。现如今村内仍然留存有二十余栋这样的天井院落,每一座都是一部无言的史书。其中不乏有价值极高的明代建筑,它们像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走进那一座最典型的明代木构架建筑院落,就仿佛走进了一个艺术的殿堂。那精美的雕刻让人惊叹不已,每一处线条都像是工匠们用心血谱写的音符。厅椽下施翼型做支架,那造型优美得如同展翅欲飞的鸟儿,细腻而生动,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凝固的艺术,它们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建筑技艺、审美观念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那些明清时期的天井院落里,时间仿佛变得很慢很慢。阳光透过天井洒下,尘埃在光线中舞动,像是历史的小精灵在进行一场无声的狂欢。我仿佛能看到昔日刘氏家族中的长辈坐在天井下,给晚辈们讲述着古老的故事,传承家族的文化与传统;能看到妇女们在天井边晾晒着衣物,忙碌的身影在光影中穿梭;能看到孩子们在天井里嬉笑玩耍,他们的笑声在院落里回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些天井院落,见证了家族的兴衰荣辱,经历了岁月的风雨洗礼,却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上。
村内巷道多沿建筑布置,主要呈东西向,有七八纵巷弄,如同村庄的脉络。最典型的“世科第巷”,狭长而幽深,墙壁是用古老的砖石砌成的,砖石上布满了岁月的青苔,仿佛是时间留下的绿色印记。虽然门房坍塌严重,但仍能看到残留的部分,那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像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往昔的荣耀。巷子里弥漫着一种古老而宁静的气息,地面的石板路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每一块石板都像是在讲述着曾经在这里走过的村民们的故事。
我沿着古老的巷弄缓缓前行,脚下的石板路已经被岁月磨得光滑无比。每一块石板都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它们见证了无数的脚步,见证了村民们的生活变迁。在那狭窄而又悠长的巷子里,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昔日村民们的欢声笑语、鸡鸣狗吠似乎还在耳边回响。这巷子里的风,带着古老的气息,轻柔地拂过脸庞,像是在诉说着那些被遗忘的故事。
村里的那几处水塘,在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景致。春天,水塘边的垂柳吐出嫩绿的新芽,水面上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垂柳的影子,偶尔有几只鸭子在水里嬉戏,搅碎了水中的倒影。夏天,水塘是村民们的清凉世界,在炎热的中午,能看到有人在塘边洗衣洗菜,也有人在塘边的大树下乘凉聊天。孩子们在塘边的石头上捉蜻蜓、钓龙虾,他们的快乐简单而纯粹。秋天,水塘周围的水草渐渐枯黄,水面上漂浮着一些落叶,给水塘增添了几分凄美之感。冬天,水塘结了一层薄冰,像是一面透明的镜子,在阳光下折射出淡淡的光芒。
再看那一排古枫树,在不同的季节也有着不同的风姿。春天,它们抽出新芽,那一抹抹嫩绿像是春天的使者,给古老的村庄带来了生机与希望。夏天,茂密的枝叶像是一把把绿色的大伞,为村民们遮挡阳光。秋天,那满树的红叶像是燃烧的火焰,把整个村庄都映照得红彤彤的,美得让人陶醉。冬天,虽然没有树叶的遮挡,但那粗糙的树干和伸展的枝桠像是在向天空展示着自己的坚韧与顽强。
常丰岭村的历史,不仅仅是家族的传承和发展,更是与这片土地的紧密相连。这里的山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融入了村民们的生活,成为了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耕种、生活、繁衍后代,他们的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这片土地历史的一部分。
那些明清时期的建筑,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从建筑的结构设计到装饰细节,无不体现着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那木构架的巧妙搭建,既考虑到了建筑的稳固性,又兼顾了美观性。而那些精美的雕刻,则是艺术与宗教、文化等多种因素的融合。有的雕刻图案是寓意吉祥的花鸟鱼虫,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体现了古人对神灵的敬畏和信仰。
站在这片土地上,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文明的浪潮不断冲击着这个古老的村落。一些传统的建筑技艺可能会因为缺乏传承而逐渐失传,一些古老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被现代的生活方式所取代。但是,常丰岭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应该如何去保护它、传承它,让它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散发独特的魅力,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修复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时,也可以深入挖掘村庄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文化展览、民俗活动等形式,让更多的人走进常丰岭村,感受它独特的魅力。还可以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传统的技艺,让这些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我缓步走出这个村子。在我的脑海中映现出四季更迭中的常丰岭。春天,村口的小草率先从土里探出脑袋,嫩绿嫩绿的,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山上的树木也抽出了新的枝芽,一点点地绽出嫩绿的叶苞,在阳光的照耀下,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水塘边的垂柳吐出了鹅黄色的嫩芽,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像是绿色的丝带。夏天,村庄被一片绿意所笼罩,山上树木的枝叶愈发茂盛,像是一把把绿色的大伞。村内的树木和房屋的阴影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片片清凉的小天地。水塘里的荷花盛开,粉色和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娇艳,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水珠,像是珍珠在玉盘上滚动。秋天,除了古枫树那满树的红叶如火焰般燃烧,村庄周围的稻田也变成了一片金黄,稻穗沉甸甸地低着头,在秋风中摇曳,仿佛是一片金色的海洋泛起层层波浪。冬天,村庄有时会被一层薄雪覆盖,古枫树的枝干裸露在外,像是水墨画中的线条,黑与白交织出一种简洁而又宁静的美。
常丰岭村,这片充满魅力的地方,它就像一首无声的诗,一幅流动的画,吸引着每一个前来探寻它的人。
【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