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葱郁与宁静之中的九紫岭下,坐落着江坊村。九紫岭不算高,但自有一种灵秀之气,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件艺术品,山势柔和,线条流畅,郁郁葱葱。山脚下,江坊村静静地依偎着,仿佛是九紫岭的守护者,又像是九紫岭孕育出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踏入村子,便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祥和与古朴氛围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古朴而宁静的乡村画卷。村子里的房屋沿着山势而建,老屋多为青砖黛瓦,古色古香,新式房屋也不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走在村道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偶尔还能看到几只小猫小狗悠闲地在村道上漫步,或是在墙角晒太阳,给这个宁静的村子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活力。
这个村子最令人心生敬意的是其素来以诗书礼仪传家。诗书礼仪,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却是这个家族传承数代的文化根基,是融入他们生活血液里的精神内涵。在江坊村,诗书是村民们的灵魂,礼仪是村民们的外在表现。
诗书,对于江坊村的村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修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村子里的每家每户都重视教育,他们让孩子从小便开始接触诗书,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他们的院子里,常常可以看到小孩子读书,做练习的身影。孩子们手捧书籍,或大声朗读,声音清脆悦耳,如同天籁之音。在书籍的滋养下,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与升华。细读《江氏家谱》可以了解到,读书在这里早已经蔚然成风。解放初期,金溪中学的第一任校长江焕就是该村的人。他毕业于西南联大,他的几个兄弟姐妹也分别毕业于早期的复旦大学、江西的中正大学。恢复高考制度以后,这个村庄更是每一个时期独有孩子考入大学。
礼仪,是江坊村的另一大特色。在这里,礼仪贯穿于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之中。村民之间,见面时总是热情地打招呼,面带微笑,言语温和,彬彬有礼。
沿着村子里蜿蜒的小道前行,我开始探寻这个家族的精神纽带——族规。在《江氏家谱》中我读到他们的族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得有箕豆之行为。敬老尊贤,敦亲睦族,不得有忤逆不道之行为。慎终追远,光宗耀祖,不得有辱悖反伦常之行为。崇法守纪,爱国爱家,不得有祸国殃民之行为。”这简短的话语,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与智慧。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江坊村对家庭关系的基本要求。在这里,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他们不仅给予子女物质上的关爱,更注重对子女品德的培养与教育。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也是发自内心的,他们尊敬父母,关心父母的生活与健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共同为家庭的幸福与和谐而努力。
“敬老尊贤,敦亲睦族”,是江坊村对村民之间关系的规范。在这里,尊老爱幼是一种美德,村民们尊敬村里的长者,向他们请教生活中的智慧与经验,同时也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于村里的贤者,村民们更是敬重有加,向他们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与修养。在这样的氛围中,村民之间亲如一家,团结友爱,共同为村里的发展与繁荣而努力。
“慎终追远,光宗耀祖”,是江坊村对村民们的期望与要求。在这里,村民们不忘先祖的恩德,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缅怀先祖,表达对先祖的敬仰与感恩之情。同时,他们也努力为家族争光,为家族的发展与壮大而努力奋斗。无论是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还是在事业上取得突出成就,村民们都会感到无比自豪,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在为家族增光添彩。
“崇法守纪,爱国爱家”,是江坊村对村民们的底线要求。在这里,村民们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自觉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发展与命运,积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们也热爱家乡,关心村里的建设与发展,努力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
江坊村的族规,不仅仅是一些文字,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与力量的凝聚。在族规的指引下,江坊村的村民们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诗书礼仪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村风民风。这种村风民风,不仅让江坊村在周边地区享有盛誉,更让村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时,能够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在江坊村,族规的传承与影响无处不在。原来的江坊小学就设在村子的祠堂里,他们会将族规融入到教学中,教育孩子们从小就要遵守族规,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村子里的日常生活中,村民们也会自觉地遵守族规,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族规的要求。在村子里的节日庆典中,族规更是被反复强调与弘扬,让村民们在欢庆之余,不忘族规的教诲。
在江坊村,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书礼仪传家的魅力与力量。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匮乏。在这样的背景下,江坊村的诗书礼仪传家,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文化滋养。
行走在江坊村,我更加明白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价值。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与魂,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我们应该去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我们也应该去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与价值。
我感受着江坊村的族规文化时,不禁思考,这个家族有着怎样的历史足迹妮?我在《江氏家谱》中寻找,我看到了充满了传奇色彩江氏家族的迁徙历程。江氏始祖江表(号骑虎),他就像是一位勇敢的开拓者。当时,他告别福建建阳麻山,筚路蓝缕,踏遍千山万水,迁居到金溪三十三都陶塘。并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到了第八代孙江淮(二十三公)时,家族又开始了新的迁徙。他们从陶塘迁移到县城西五十里九紫山仙人石旁。江淮公和他的后人们在这里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他们刀耕火种,在仙人石旁开垦土地,建造房屋,辛勤劳作,繁衍后代。后来,江淮公之子汉瑛的儿子显(八一公)更是有着不凡的事迹。在宋宣和年间,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朝廷面临着军事上的困难,而八一公平时积善积德,家中存粮丰厚。他心怀天下,没有犹豫地将自己家的粮食拿出来赈济朝廷军队。这一善举得到了当时朝廷的认可,他被授以迪功郎。这是对他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的肯定。我想,江氏族规大概从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雏形。
八一公在宣和年间致仕归家后,也许是出于对生活环境的考虑,也许是家族发展的需要,他们从仙人石迁居石岭下,并且将此地定名为江坊。这名字就像是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江氏家族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家族的不断繁衍,八一公子孙又开始了分支迁徙。有的分居新溪,在那里他们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新溪的土地肥沃,在那里他们种植着自己喜爱的庄稼,传承着自己的家族文化。江家洲也是家族分支的聚居地。酉塘(临川)这个地方,也有江氏后人的身影。临川向来是文化昌盛之地,江氏家族在这里的成员或许受到了当地文化的熏陶,在传承家族文化的同时也融入了当地的文化特色。东乡含头荀、胥坊、梧城源、龙岗外江等地,都有江氏家族的分支。这些分支就像一颗颗种子,在不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江坊村,我看到了几栋古老的建筑,虽然历经风雨的洗礼,但依然坚固地矗立着。墙上的斑驳痕迹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房屋的布局也很讲究,体现了他们对传统的尊重。
村子里还有一座古老的祠堂,这是江氏家族的祭祀场所,也是家族文化的核心所在。祠堂的建筑风格庄严肃穆,高大的屋檐下是一排排整齐的柱子。走进祠堂,里面干净整洁。可以想象是有人经常来打扫过这里。
村子周围的环境也十分优美。青山绿水环绕着整个村庄,村子里的池塘清澈凝碧,孩子们在水边嬉戏玩耍,他们的笑声回荡在整个村庄。
我在这个村子里品尝了当地的美食。这些美食充满了乡土气息,是江氏家族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饮食文化。有一道菜是用当地的新鲜蔬菜和自家腌制的腊肉一起炒制而成的,蔬菜清爽可口,腊肉香味浓郁,两者搭配在一起相得益彰。还有一道汤品,用的是村里的土鸡熬制而成,喝起来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这些美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我想,江坊村本身就是一本厚厚的诗书,正是因为有了诗书礼仪传家的力量,有了浓浓的家国情怀的传承,才越发会彰显出其魅力。
【编辑:杨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