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闻琉璃古楼下村有着独特的古韵,终于,我踏上了这片古老的土地。
刚到古楼下村,它那独特的魅力就像一阵微风,悄悄钻进我的心底。一眼望去,村子依旧较好地保留着古村的界面,宛如一位从古老岁月中走来的苍髯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繁华。在村子里依然保留几段青石板路,每一块石板都像是被岁月打磨过,光滑而有质感,仿佛在脚下低语着过去的历史。路旁依然排列着几栋古老的民居,斑驳陆离的墙壁见证了无数的春夏秋冬,那翘起的飞檐就像鸟儿展翅欲飞,木门铁环则带着一种古朴而凝重的气息。
刚进入村子的时候,同行的李忠福告诉我,这个村子的名字可是大有来头。原来,古时候村前的小山上搭过一座好几层的擂台,所以才有了古楼下村这个名字。我一听,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当年擂台上那些热血男儿们激烈比武的场景,呐喊声仿佛还在山间回荡。而且啊,这个村庄的历史里还有一段家族迁徙的故事。宋淳祐年间(1241 - 1252),李氏家族从南城凤林李家迁到这里,他们就像一颗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繁衍至今,才有了如今这个充满生机的古楼下村。
来到“千尺龙门”牌楼边的时候,李忠福故意卖了一个关子问我:“老姜,你可知道这座牌楼?”我摇摇头,我以前没有到过这里,怎么会知道呢!李忠福告诉我,村子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座牌楼了。整个村子的乡亲因为这座“千尺龙门”牌楼无比自豪。我不禁驻足仔细关注这座牌楼。刚才还没有下车,在车上看到这座牌楼的时候,它那古朴而威严的气质就深深吸引了我。现在,我站在它面前,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扑面而来。李忠福告诉我,这座牌楼在古代那可是有着极高的地位呢。古代的官员们,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只要路经此地,文官就得下轿,武官就得下马。这看似简单的礼仪规定,其实背后蕴含着对这座牌楼深深的敬重。
我对这座神秘的牌楼充满了好奇,于是向李忠福进一步打听关于它的各种说法。一打听才知道,关于“千尺龙门”的由来竟然如此复杂多样。有一种说法是,这体现了古人对于科举登科的那份强烈崇拜和向往。在古代,科举考试就像是一道通往荣华富贵的大门,无数读书人都在拼命努力,渴望能够像鲤鱼跃龙门一样改变自己的人生。“千尺龙门”也许就是这种美好愿望的一种具体象征。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可能是村子里某位文化人发出的对科举考试的感叹。想想看,科举考试是多么的艰难,就像那千尺之高的龙门,看起来高不可攀。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们,在科举的大山面前,是多么的无助和无奈。
也有人说,这个村子里曾经有人凭借自己的才华考取了功名,所以这里的龙门就代表着功名。也许是某位先辈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科举的道路上脱颖而出,给家族带来了荣耀,为村子增添了光彩。这座牌楼就是为了纪念他的成就,同时激励后来的村民们努力学习。
更有一种观点认为,龙门昭示着本村的李姓家族。李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牌楼也许是和李姓家族的某种理念或者期望有所关联。但是至于为什么是千尺,就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了。还有人觉得,千尺龙门是在指望家族,寓意着龙脉能够一直延续下去,就像那源源不断的河流一样,源远流长。不管哪种说法才真的是正确的,这都让这座牌楼充满了神秘色彩。
这座牌楼和总门楼之间,是由石板古道连接起来的。当我沿着这条古道慢慢前行的时候,就像是在穿越一条历史的长廊,每一步都仿佛能跨越到一个不同的时空。而村前的水塘,就像一颗清澈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水塘里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无忧无虑。水面上倒映着周围的建筑、蓝天白云和牌楼的影子,随着水波的荡漾,这些倒影也跟着晃动着,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惬意氛围。
在古楼下村的小巷中,那些与“龙门”有关的古人诗句总是不由自主地在我脑海中浮现。“万里河流九曲奔,飞湍千尺下龙门”。看着眼前的水塘和牌楼,我仿佛看到了千军万马般的河流朝着龙门奔涌而去,那汹涌澎湃的气势让人心潮澎湃。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的人生之旅,就像这河流一样,需要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奋进,才有可能实现心中的梦想,完成那如同鲤鱼跃龙门般的蜕变。“龙门千尺峡,神在倘车斿。”那千尺高的峡谷中的龙门,充满了神秘的气息,仿佛有神灵在那里守护着。这也让我对眼前的“千尺龙门”牌楼更加充满了敬畏之心。
“龙门千尺梧桐树,多在石崖悬绝处。上有古巢生凤凰,凤凰台高山水长。”脑海中映现出这些诗句,我就联想到这个古村的牌楼。也许这里的“千尺龙门”也有着类似的寓意,象征着高高在上、超凡脱俗。而凤凰栖息在此的意象,也给这个古老的村庄增添了一份祥瑞之气。这里的牌楼不仅仅是一座端庄大气的建筑,更是一种美好寓意的象征,它可能象征着村子的和谐、家族的兴旺发达。
“一朝知己百年心,往日青衫泪满襟。凡质果容陪点瑟,痴心还望度牙琴。”“未沾化雨难为石,得入垆锤便是金。千尺龙门山万仞,先登今已近华簪。”这些诗句,有的充满了感伤的情怀,有的则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当它们和这个古村的“千尺龙门”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又让我对这里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站在牌楼前,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毫泼墨,抒发着自己的情感;看到了官员武将在这里恭敬地走过牌楼,展现着对传统的尊重。
我在村子里的各个小巷子里穿梭,就像一个探险家在寻找宝藏一样。哪些老屋门楣上大都有门簪。古代门簪的数量与官阶成正比,官越大,门簪的数量越多。有资料说,1到5品可以为六个,6到7品可以为四个,以下只能为两个,普通大户人家也可以有两个。
我发现每家每户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味道。走进一户现代气派的三层楼房,在庭院里看到满院的菜畦,碧绿的白菜、大蒜、萝卜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芬芳的香气,就像在向人们展示着生活的美好。还有的庭院里晾晒着蒸过的金黄色的糯米,李忠福告诉我这是准备做米糖了,还有一段时间就过年了,乡亲们要做米糖、炒花生、炒豆子,这些年货一样也不能少。
我和李忠福走在村子里,乡亲们的热情好客也让我感受到了这个村庄的温暖。他们会主动和我打招呼,脸上带着真诚的笑容。有些乡亲甚至会热情地邀请我到家里做客。我走进李忠福堂哥的家,他的堂哥捧出一本族谱给我读。那本族谱已经有些泛黄了,纸张也很薄,但是上面的名字却清晰地记录着李氏家族的繁衍历程。堂哥坐在我身边,我指着族谱上的名字,开始给他们讲述李氏家族里先辈们的故事。李忠福堂哥专心地听我的讲述,从他的话语中,我可以感受到了他对自己家族的自豪和惊奇,他表示要把家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古楼下村,宁静而祥和。没有城市里那种喧闹繁华。我和乡亲们交谈着。从他们的眼神中,我感悟到他们对村子深深的情感。当我走出了村子,我忍不住回头张望。在冬日的阳光下,古楼下村显得更加美丽动人。这里古老的建筑、宁静的水塘、神秘的牌楼,都像是历史画卷中的一幕幕场景,永远地刻在了我的记忆深处。我知道,这个古老的村庄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我只是匆匆翻阅了其中的几页,但我已经被它的魅力深深吸引。
【编辑:杨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