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东大地,山川毓秀。距南丰县城68公里的偏僻山村,坐落在海拔870.8米的王家尖山下,仍然保留一个聪慧秀美、原生态的村落,这就是被人称之为“小家碧玉隐深闺”的藕塘丁桥村。
一座七八十年代重建的邱氏宗祠映入眼帘,坐东向西(原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为370平方米。其中,祠堂主体建筑面积为260平方米(包括65平方米的戏台)。上悬“木本水源”四字匾。“木”指树的根本,“水”指源头,比喻事物的本源都是有原因的,昭示宗祠所祀乃家族之本源,喻示后人应敬宗追远,勿忘根本。祠堂门口的院落两侧为厢房,占地面积110平方米。祠堂前面有一口呈半月形的风水池塘,面积为299平方米,寓意财富源源不断,久久不散。分布在村庄的多数半月形池塘,来水清澈,排水难见,寓意钱财得之明朗,财源不断;看不见排水,寓意钱财能聚。
溯溪,一种与世隔绝般的静谧油然而生。横跨溪流的石拱桥,称之为南桥。桥长8.3米,宽3.1米,厚50厘米。两侧无桥栏杆,桥身无装饰,桥面平整,可通行小型轿车。桥之反面,严丝合缝,结构严谨,符合明代初期(1368年)的建筑风格。历经600余年的风雨冲刷,仍保留着古朴大气厚重的古风古韵。
又是一座古石桥,称为北桥。从桥面看,古桥宽大,人畜可通过。桥面两侧无栏杆,放置条形石块加以装饰,保证桥上行人的安全。桥的反面,北半边为明代风格,桥长5.5米,宽1.2米,厚50厘米。南半边为清代风格,桥长5.5米,宽2.5米,厚50厘米。据了解,北半部的桥梁为丁氏所建,南半部的桥梁为邱氏后来建造。据《南丰县地名志》记载:丁桥村为明代初期(1368年),由丁氏兄弟迁移至此建村,故名丁桥。目前,村里居住的多为邱氏,为文种公长子齐之之孙,穆公六十三世机宜公三子方怀公的后裔。方怀公后裔俊可公,为丁桥始祖。至于丁氏,南丰开山祖为细五公(号凤冈),其后传至上饶大叶坞,现有400多人。
在明清两种风格的石拱桥下(即丁邱两姓合建),有一口古井,长138厘米,宽135厘米,深2.3米,上刻乾隆戊申年(1788年,即乾隆五十三年)。观之,四周均用长条麻石镶嵌,严丝合缝,厚重古朴,如一对对相敬如宾的耄耋老人,延年益寿。村民说,村里建筑取材于长条麻石,大部分是因为乾隆年间(1711—1788年),村里有30多个石匠,40多个教书先生贡献。鼎盛时期,村中居住有900人。后来因为遭受瘟疫,兵匪进犯,两次罹难创伤,人口损失过半。特别是第二次兵匪进犯,村民遭血腥屠杀,留下来的人靠躲进村里暗渠排水系统,才得以保住性命。现在,村子里仍保留有高1米,宽50厘米的地下排水暗渠。
古桥南端头,保留有一幢民居兼商铺的古宅。建筑面积为110.2平方米,上面写有“天光云影”。两侧楹联为“碧水环居绿,赤霞映日红”。村民说,主人是一位教书先生,房子的名字引用宋·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当年,主人晚年隐退回乡,便在村中古道旁建宅经营小买卖,在享受天地恩赐财富的同时,但求像天上的月亮,展示内心世界的自我,追求书院般的宁静。
水流过的河床,石头林立,大则成岩,小则有形,阻挡着奔流的水,发出哗啦啦的声音,令人心旷神怡。观之,溪流时宽时窄,时高时低,时而平静,时而跳跃,终积一潭。潭旁有一处旱洞,名曰“龙王抓”。有村民说:当年有一村民在此得到一件金衣,由此发家致富。发财之后,他并没有忘记家乡,继续造福乡民,深得他人敬重。
村头北出口是通往宜黄县神岗乡的古道。山石连绵,似物似神,任人想象。引人注目的是横在古道上的狮头石,长约3米,高约2米,如一头温顺的狮子守护着村民。倚石眺望,远处青山如黛,轻雾笼罩,若隐若现;近处绿水含烟,青山环抱的村庄,像一幅立体的水墨丹青画卷。村民尊祖敬宗意识十分浓厚,村庄后山保留有朝代家族古墓,经过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2005年的两次重修,至今完好。
古宅难觅,许多土房已没人居住,巷道间的两扇石门耸立,名为“五福门楼”。门楼貌似京城皇宫里的金銮殿建筑,清朝乾隆皇帝为了“打国醮”,需大量的草纸使用。正好丁桥村有一位村民在京城做草纸生意,便把携带的草纸全部捐赠给“打国醮”。后来,皇帝亲自吩咐官员为他特制了一面令旗,并护送他回家。回村后,他按宫廷建筑设计建造了一栋仿宫廷建筑的大屋,人称五福门楼,是村里的一大名胜景观,也是当时丁桥堡的一大名胜景观。村里另有一名家荣,字绵堂,号洞齐,太学生。清朝以子岳贵,赠为“文林郎”生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1833年),死于清道光十三年。名恭颂,号福如,字拜赓,例授太学生,生于清同治五年(1862—1874年),死于民国十年(1921年)。他们曾经是丁桥堡里的骄傲和学习的榜样,永远激励着后人。
每逢初一、十五村民都要去殿上烧香点烛。相传,求“先仙”军峰三仙看病治人非常灵验。三仙经常云游在宜黄和南城的麻姑山,崇仁、乐安的华盖山等高山峻岭之中,修行炼丹,看病救人。当时在建昌府看病时,有人问先生是哪里人士,其中一位说家住南丰西乡军峰山下,姓丘。后来越来越多的远方客人来丁桥还愿,村里人才知道是丘仙所为。便在后山建了一座“三仙殿”,以供香火,祭祀还愿。此外,村后山坳麻岭背建松门寺。据《南丰县志》记载:松门寺,五十都,原名麻岭庵,僧岳潭募化续建。置有田租九十四石五斗余,系前后左右四水流内俱属寺业。明诸生刘吉避寇于此,增建寺宇,故易今名。
那抹眷恋的村庄,石桥石路,石井石门,祖茔古墓,古朴沧桑,彰显先民的勤劳智慧,期望在那转角。现在的古村破败不堪,人烟稀少,只有土狗陪伴着一两位老人住在这里。唯独几棵百年银杏树,在诉说着古村凄美的历史故事。(本村于2021年12月2日,依据《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江西省第二批100个省级传统村落已确定,丁桥村编号80,藕塘村编号81)。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