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飞龙说他的家乡陈坊西桥杨家有着独特的魅力,今天终于有机会来这里一探究竟。
刚踏入这片土地,我就被那乡村田野的美景吸引住了。田地里,农作物长势喜人,那生机勃勃的绿色仿佛是大自然用最浓郁的色彩精心绘制而成的画卷。田埂上的野草开着不知名的小花,星星点点地散落着,就像大地的彩色发卡。远处山峦起伏,像是大地涌起的绿色波涛。清澈的溪流在田野间穿梭,溪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银光,宛如流动的水晶。
来到壶溪边,我不禁想起飞龙抄写给我的《肃纲四景》中的那首《壶溪泻碧》:“水石孱颜锁一丘,如瓶小注碧溪头。”壶溪两侧的石头和水相互映衬,形成独特的景致。溪边石头形状各异,有的圆润,有的嶙峋,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下午时分,晚霞映照在溪面上,那色彩由橙黄渐变到深红,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晚烟着暮流霞漾,夜月分明大白浮。”傍晚的壶溪笼罩在暮烟之中,那淡淡的烟雾与晚霞融合在一起,让整个溪面看起来如梦如幻。我想象着夜晚月光洒下时,那溪面就像浮着一块巨大的白玉,该是多么美的景色。
离开壶溪,走进树林,就像走进了一个绿色的童话世界。“瘦甲苍鳞万树齐,清风謖谡隔林西。”树林里的树木高大而茂密,树皮上的纹理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每一棵树都挺拔地站立着,像一个个谦虚的学者在以自己独特的精神彰显杨家山村的魅力。清风从树林间吹过,发出轻柔的声音,仿佛是学者们在低声交谈。“疑闻龙啸来江畔,似有莺歌接柳堤。”有时候,那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像是从遥远江畔传来的龙啸,又像是黄莺在柳堤上欢快的歌声。
从树林出来,不远处就是鳞次栉比的村庄建筑。可惜村子里只留下少数几栋古建,但清一色的现代建筑,让我们看到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所有的建筑有着现代乡村特有的韵味,同时,那些白墙黑瓦,错落有致的现代建筑又不失传统的身影,活化出一副现代版的肃冈美景。古时肃冈《东邻烟树》之景油然而现——“家在东头隔水滨,田庐相望接芳邻。”房屋依水而建,和对岸的农田、房屋相互呼应。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下,烟囱里升起袅袅炊烟,那炊烟在微风中缓缓上升,笼罩着通往渔樵的小路。“烟光缭绕渔樵路,树影依微罨画春。”傍晚时分,树木的影子在夕阳下变得模糊起来,就像给这幅乡村画卷增添了一抹朦胧的美感。
在这片美丽的乡村景色中,我却对这里的义学故事充满了好奇。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这在历史上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像班昭著书告诫后人,她凭借着渊博的学识在汉代被尊称为曹大家。韦母宋氏精通经学,她在闺房之中讲学,被世人尊称为姆教,她在红色帷帐里传授知识,所传授的知识成为儒家学术的典范,她的故事成为了千古美谈。
而在这里,清朝道光年间的两位妇人更是让我敬佩。太学生杨芝亭先生去世后,他的正妻邓氏和妾室蔡氏两位妇人,在长达近三十年的寡居生活中,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操守,并没有改嫁。她们虽然身处困境,但心中却有着对家族长远发展的宏大计划。
当时,像肃纲杨家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整个家族的教育资源紧张,家族子弟渴望知识却没有足够的途径去获取。附近的村庄也都没有兴办义学的成功范例。义学的创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需要资金、师资、场地等各方面的支持。通常情况下,需要有有才德的人牵头管理,还需要世家大族积极参与,大家捐资助学才行。但是这两位妇人却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
她们开始仔细盘算自己的家庭产业和资产。她们深知家庭的正常生活需要一定的费用,所以她们把除去家庭必需生活费之外的收入,都用来创办义学。在道光五年腊月初一这一天,邓蔡二人在家中设宴,她们还邀请了族叔杨长清先生,让他帮忙召集家族里的其他人到家里用餐。
当时,亲朋好友们纷纷来到她们家中,大家围坐在一起。两位妇人怀着激动又坚定的心情,向大家宣布了要兴办义学的想法。在那个时候,即使是有很大才德的人来做这件事,都需要依靠众多人的力量才能成功。可是这两位妇人,她们没有多少权力,也没有雄厚的资金和广泛的人脉,她们却凭借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对家族的热爱,独自承担起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少闪耀人性光辉的事迹,邓蔡二位妇人兴办义学便是其中极为亮眼的一个,其意义非凡,值得深入探究。
这两位妇人兴办义学的行为,就像在一片荒芜土地上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当时社会环境下,教育资源多集中于少数阶层,很多家族子弟尤其是贫寒者很难得到受教育机会,可她们却敏锐地察觉到教育的力量,从而让义学诞生。这义学对家族而言,是养育贤士的基础,犹如一个孕育家族希望之星的温暖摇篮。
从家族子弟的角度来讲,义学无疑是通向外界的桥梁。以前家族子弟想改变命运困难重重,缺乏教育使他们难以接触外面的广阔天地,更不易获取知识考取功名。但义学改变了这种状况。子弟们进入义学就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能在那里学习经典文化知识,像儒家经典、诗词歌赋、历史典故、算数几何等都涵盖其中。知识的不断积累为他们走向更广阔社会奠定了基础,凭借这些知识考取功名后,他们自身社会地位得以提升,家族也跟着受益。家族里有子弟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会给家族带来更多资源和发展机遇,家族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也会逐步上升。
而且,这个义学也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家族文化包含对经典书籍的诵读和圣贤志向的传承,子弟们在义学里不断研读经典,领会古圣先贤的思想智慧,将家族传统代代延续。在义学接受熏陶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培养出高尚品德和远大志向。
在提升子弟修养、扩大功业方面,邓蔡二位妇人很有先见之明。她们深知教育对一个人乃至整个家族的重要性,于是积极行动起来。当时兴办义学面临诸多困难,资金筹备、师资聘请、教学场地设置等都不是简单的事,但这两位妇人凭借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建立起了义学。她们的这一伟大成就不仅改变了家族子弟的命运,使家族发展向好,还对当地的文化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一行为还彰显了女性的伟大力量。传统社会里女性大多处于弱势地位,但这两位妇人却突破了常规,在教育领域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行为激励着更多女性关注社会事务,在家族和社会发展中贡献力量。邓蔡二位妇人兴办义学的行为仿若灯塔,于历史天空中散发着智慧与爱心的光芒。她们的贡献成为推动社会发展、重视教育、传承文化的重要动力源泉。
我走在乡村的小路上,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当年那些在义学中学子的模样。他们每天早早地来到简陋的教室,坐在桌椅前,手里捧着书本,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他们在先生的教导下,从简单的诗词诵读到深入的“四书五经”研读,从算数基础到为人处世道理的学习。
这里的孩子们在田野间玩耍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因为这个义学的影响,整个村庄的文化氛围变得浓厚起来。村民们虽然没有太多物质上的财富,但他们重视知识的观念却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片土地上闪闪发光。
现代社会的教育虽然已经非常发达,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专业的教师队伍。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陈坊西桥杨家的义学故事中学到很多。比如那种对教育执着追求的精神,那种为了他人、为了家族、为了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
当我再次走到北涧流泉边的时候,泉水依然欢快地流淌着。这泉水就像那些在义学中默默奉献的人一样,源源不断地为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生机和活力。
在这片土地上,历史与现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自然的山水美景和人文的义学故事相得益彰。每一寸土地,每一道溪流,每一棵树木都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希望。这是一次难忘的旅行,我在这里收获了美景,更收获了对传统文化和教育精神的深刻理解。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