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闻到浓郁的油香和目睹油坊汉子赤膊上阵榨油的情景,我小时候喜欢沿着油榨下村前的那条古道往家走。顺道去看油坊中颜色黝黑的榨油木头,印象深刻的是光着膀子冒汗的古铜色肌肤汉子,那股浓浓的油香正是从他“嗨、嗨”苍劲有力的吼声,以及“哐、哐”的木头撞击声中散发出来的。
距县城65公里的油榨下村,村民以徐、范、彭三姓为主(含江家坪)。截至2025年1月,有21户,65人。根据1984年《南丰县志》载,清康熙元年(1662年),徐姓在此盖油榨作坊,后定居建村。村庄依山傍水,村前缓缓流淌的小溪名叫“里港”。据说,取名里港起到港湾作用,营造家的温馨。里港东面为居民区,西面为农田区。一条古道由南向北,贯穿全村。古道两边,遍植花果树木,鸟语花香,曲径通幽。在历经360年的岁月洗礼后,古宅、古道、古井、古树尚存,俨然一幅世外桃源景观。
矗立里港边上的古宅,名叫里外厅堂,坐东向西,建筑面积193平方米。厅堂分上下两堂,其中,厅堂长14米,宽12米,高6米。偏房长5米,宽5米,高4米。中央有天井。据说古宅由徐氏榨油汉子官公(音,字派),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距今350年的历史。现保留的厅堂和偏房,于2021年由南丰县人大出资6万元抢修。第二年,江西省网信办驻村干部魏建辉,驻村工作队又筹款1万多元为古宅贴好了地面仿古砖,古宅得以恢复。
说到这座古宅,不得不说说主人官公。话说家住江西宜黄县神岗乡龙上应坊村的徐氏官公,人高马大,身材魁梧,不仅身体强壮,还学了一门榨油的好手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一天,他在南丰县紫霄镇朱坊村赶集途中,见藕塘古村土楼前的溪水在此地转弯。转弯的旁边,有一块平地依水势而下,非常适合建榨油坊。于是,他找到藕塘村的长者,说明来意,在征得村民的同意后,便在此搭建草屋,开设手工油榨坊。憨厚老实的官公,凭着低调处事风格和出色的榨油技术,很快就赢得了村民的信赖,大家普遍反映他榨出来的油,不但口味好且出油量多。随着油坊的规模不断地扩大,他也在此安家落户,并迎娶了一位心地善良的农家女子为妻。经过十年的打拼,他积攒了一定数量的钱财,并在榨油坊旁边购买土地,建造了400多平方米的大宅,取名里外厅堂,寓意聚财,为人低调圆滑。现古宅里厅堂已废。村庄也因他的油榨坊而得名。至于为何要在村名后面加一个“下”字呢?除地形低洼外,提示后人低调处世,聚集财富之意。
截至目前,徐氏已在此繁衍生息,延续了十几代人。后人为传承官公的榨油手艺,编撰了一本榨油实操手册,遗憾的是这本实操手册已流失。庆幸的是每逢家里添丁,徐氏后人会在次年的清明,带上美好的祝愿去官公出生地应坊村,登谱造册,传承文脉。生儿育女,人丁兴旺,是一个家族的骄傲。在村民眼里,村中那棵180多年的乌桕树,不仅是一棵古树,更多的是先辈寄予后人多子多福的殷切期望。
只要提及油榨下村,我便会想起老人跟我讲述发生在木桥上的故事。1932年8月19日至22日,红三军团参加乐安、宜黄战役后,第七军二十师五十九团途经村前小桥,他们当中有一位战士被土楼里射出来的子弹打中。考虑到士兵正好需要休整,彭德怀才下令战士攻打土楼。经过战士们三天三夜奋战,在第四天攻破土楼,除打死和跳井自杀的十多人外,未见其它钱财。自土楼被攻破后,再没人管理维修。20世纪90年代末彻底夷为平地,后被政府建了烟房。
如今,当年名扬乡里的油榨坊毁于1995年,油坊所在的位置已成为菜地,那条榨油的水渠已被土填埋。2024年1月已修建桥梁,藕塘村委大楼将在此落成。信步踏入古宅,挂在木梁间的蜘蛛网仿佛在述说着过往荣华苍颜。(本文根据范长文提供的素材和村民口述历史完稿)
延伸阅读:油榨下后山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为“江家坪”的村庄,清康熙五年(1666年)建村,虽然在县志上查不到,但算是一个比较有名的村落。目前居住有范、彭两姓村民。当年,家住宜黄的范氏看到徐氏官公在油榨下安家,生意风生水起,便萌发来此居住的想法,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迁移此地建房。果不其然,他们的房子越做越大,安居乐业。民国时期,范氏三兄弟其中两人被抓去做壮丁,只留下老二在家种地。据范氏后人回忆,抓去做壮丁的大兄弟名叫范告发,至今未取得联系。范氏兄弟当年建造的大宅于2000年拆毁。仅次于范氏移居此地安家的为彭氏,彭氏虽然生意做得没有徐氏、范氏大,但书香门第,高朋满座。时至今日,彭氏后人培养了好几位教师和公务员。截至2025年2月,彭氏兄弟建造的古宅仍在。古宅分上下两进,宽12米,深15米,高6.3米,共计180平方米。
【编辑:杨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