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园林”自然离不开甲天下的苏州,但在合肥城区之北,竟也藏了座造景绝妙的私家园林,名墨荷园,却少有人知。仿若尘世遗珠,静卧于时光的幽僻角落。它带着岁月的沧桑,于无声处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落寞,引人踏入,便深陷于那无尽的幽情与遐思之中。
初至墨荷园,尚未入园,那古旧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园门犹如一位暮年老者,朱漆剥落,尽显斑驳,门环上铜绿深积,似在默默铭记悠悠岁月的流转。轻推那扇厚重的门扉,发出“吱呀”的低吟,似是历史悠长的叹息,就此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邂逅。
入园,举目四望,亭台楼阁依地势错落,却皆被沧桑笼罩。昔日雕梁画栋的盛彩,已在风雨的侵蚀下黯然失色;飞檐斗拱的精巧,也被岁月磨损了边角。然,恰是这般残损与破旧,如同一曲低回的古韵,弹奏出别样的深沉与厚重,让人不禁对时光的飞逝和世事的无常感慨万千。
蜿蜒小径,石径崎岖,缝隙间倔强生长的杂草,于风中瑟瑟,似在诉说生命的坚韧与不息。路旁池水,近乎干涸,仅存的些许淤泥中,残荷枯枝横斜交错,或折或断,却依旧以一种傲然之姿,对抗着岁月的凋零。忆及往昔盛夏,此处定是荷香四溢,莲叶接天,“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的盛景仿佛就在眼前。可如今,繁华落幕,空余残枝在风中孤守,那份“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凄美与寂寥,弥漫心间,久久不散。
遥想当年初建时,墨荷园很是声势浩大,预计投资2.5亿元,占地总面积达210亩,仿明末清初的园林造型很有几分古韵,亭台楼阁间是“入目三分景,步移景异”。而且按原计划,园内还将放置三十万册历代皖人名著,摆满价值连城的古玩字画等。真如设想般建成,它是能成为合肥“新十景”,尚未完全建成,这里已是雅士云集,墨客纷至。于楼阁之中,他们铺纸研墨,挥毫泼洒诗意才情;于荷香幽径,他们抚琴弄弦,畅抒胸臆幽思雅情。那时的墨荷园,满园欢声笑语,墨香与荷香交融,才情共美景一色。
然流光无情,往昔如梦,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让墨荷园的资金链断裂,甚至欠下巨额债务,连投资商都不得不远走他国以躲避债务。盛景渐逝,独留这荒芜园林,在岁月长河的岸边,默默守望,寂静无言。伫立其间,仿若能听闻历史的轻诉,那是对昔日荣光的追念,亦是对今朝寂寥的喟叹。
墨荷园,你究竟承载着多少人间故事?见证了这几度春秋的兴衰变迁?
踱步其间,偶遇一位老者。他静坐在石凳之上,目光悠远而深邃,仿若穿透了眼前的荒芜,望见了曾经的繁华。我悄然走近,与之攀谈。老者言辞低沉,语调舒缓,徐徐道着墨荷园的过往今昔。听闻它历经风雨无数,数易其主,辗转反复,然风骨犹存,恰似这片脚下这片千年的沃土,无论风雨如何肆虐,始终坚守内心的信念,于困境中不屈,在磨难里前行,存在着,经历着。
与老者的一番交流,如醍醐灌顶,使我对墨荷园的感悟更深一层。此园非仅为砖石土木之堆砌,此后或许是一部鲜活之史书,它以无声之语,教诲世人于繁华盛景中莫失清醒,于困厄逆境里坚守希望之光。人生之路,又何尝不是如此?风雨常伴,成败交错,每一段经历,皆是生命的珍贵馈赠。或喜或悲,皆能磨砺心智,使灵魂愈发坚韧,让生命的旅程愈发丰盈厚重。
行至墨荷园深处,见一座小楼。登楼而上,凭栏而立,全园景致尽收眼底。此刻,夕阳西下,余晖如金纱,轻柔地披拂于园林之上,如梦如幻,似真似假。极目远眺,园外城市繁华,高楼鳞次栉比,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与园内的清幽寂寥形成鲜明反差。此景此情,不禁引人深思:于这瞬息万变之时代浪潮中,我们是否匆忙得忘却了倾听历史的呢喃?是否在追逐未来的道路上,遗失了对生命本真的体悟与思索?墨荷园,恰似一位睿智的长者,无声地警示着我们:无论前路奔赴何方,莫要忘怀那来时的旧路,莫要迷失于尘世的喧嚣与纷扰之中。
终了,缓缓迈出墨荷园的那一刻,心中满溢着感慨与眷恋。这座饱经沧桑的园林,宛如一颗被时光遗忘的明珠,虽蒙尘染垢,却难掩其深邃内涵与迷人光辉。它赋予我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感恩,于这纷扰尘世,为我寻得一方心灵的静谧港湾。耳边,依稀飘过的是那段熟悉的古曲:“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编辑:王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