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
每当这悠扬的旋律在耳畔响起,我的思绪便不由自主地飘回到那个充满热血与豪情的年代,电影《少林寺》恰似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往昔岁月的大门,门后是一段镌刻着时代印记、弥漫着沧桑气息的难忘回忆。
1982年的一个夏日,在合肥市运输公司上班的舅舅听说自己盼了很久,最近很火的一部电影《少林寺》下午在工人文化宫放映,于是吃过饭撂下筷子就拉着刚上小学的我风风火火直奔目的地而去。到了文化宫门口,售票窗口早已是人山人海,场面火爆。舅舅掏出两毛钱,在长长队伍中左冲右突半天才抢到了两张票。
影片中,那古色古香的少林寺建筑,在岁月的洗礼下尽显斑驳。青灰色的砖墙,承载着无数个日夜的风雨侵袭,每一道裂痕、每一处磨损,都似在低语着悠悠往事。寺院的山门,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人来人往、世事变迁。门额上苍劲有力的“少林寺”三字,仿佛是历史的眼眸,凝视着时光长河中的兴衰荣辱。
剧中人物的命运起伏,更是勾勒出时代的沧桑轮廓。觉远和尚,本是一个平凡的少年,却因命运的捉弄遁入佛门。在少林寺的青灯古佛下,他苦练武艺,心中既有对佛法的虔诚敬畏,又有对尘世恩怨的牵挂难舍。他的眼神里,既有出家人的淡泊宁静,又有年轻人的坚毅果敢。面对邪恶势力的欺凌,他挺身而出,以少林武术惩恶扬善,那一招一式间,尽显正义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而他与牧羊女之间纯真而又无奈的爱情,犹如春日里的一场细雨,虽美好却带着丝丝苦涩,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最终只能化作心底一抹淡淡的惆怅。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人命运的缩影——在生活的重压下挣扎,在情感与责任之间徘徊,在时代的浪潮中努力找寻着自我价值与生命的方向。
这部根据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改编,由大陆香港第一次合作拍摄的武打电影,在当时引发了全民性的热情,口口相传、妇孺皆知。全国各地的人们往往拖家带口,扶老携幼一同前往观看,搞得所有影院门口都是一派沸腾场面。有的观众甚至不惜一切地去电影院反复温习这部影片,看了四五遍的大有人在。
因为老百姓爱看,电影《少林寺》所有一切都火了。李连杰一炮而红,打通了功夫、动作电影之路;千年古刹少林寺也火了,一直火到现在;影片的原声歌曲《少林少林》《牧羊曲》更是成了录音机里出现频次最高的歌曲。
电影的播出带动了随后几年大人孩子中的一片武术热潮,因此当第二年由李连杰师兄主演的一部功夫影片上映后,依然好评如潮,观影之人趋之若鹜。影片的名字叫《武当》。
因为这部片子,自小喜欢习武的舅舅一段时间里更是鬼迷心窍般的天天琢磨这个招式那个招式,还比划着说给我听,弄得我一头雾水哈欠连天。找不到共鸣的舅舅于是去买了不少练武的书,还订了一本叫《武林》的杂志,上面有武林故事还有不少武功技巧的练法。我也看,但一般都是奔着杂志中故事去的,即使舅舅很热心地要给我科普一些武功练习技巧我也兴趣索然,因为实在不想为了练杂志上的这个拳那个掌而被舅舅早上五点来钟就拖起来站桩。
后来舅舅不知从哪买了一堆关于气功介绍和练功方法的书,我没书看的时候便拿来看了几眼,越看越觉得高深莫测。后来又看了一部当时关于民间武术的纪录片,说一个农民武术家请了一帮朋友到家做客,各个身怀绝技,吃饭之前都表演了一番,有人用手指头对着电扇一杵扇叶就不转了,有人拿着啤酒瓶当头砸下丝毫无伤,有人拿块砖头手一捏就碎了。剧中介绍这叫内家功夫,让我惊喜万分,原来气功如此厉害。于是相当感兴趣的按照书上的方法正儿八经打坐于床修炼起来,想象着归元守一丹田之处有个小太阳在体内转来转去。可惜资质鲁钝,真气没练成任督二脉也没打通,却常常把腿给坐麻了,一瘸一拐把来喊我吃饭的外婆吓了一跳。从此将一众书籍弃之敝履,一代失败少侠就此相忘于江湖。
《少林寺》的上映对于那个时候的孩子们影响确实也挺大的,当时有个笑话,说有个小朋友酷迷《少林寺》,前前后后各大小影院看了不下十几遍,有点走火入魔的感觉。一日课堂之上正昏昏欲睡,老师突然把他喊起来提问:“1+9(酒)等于几?”此货当时眼睛一亮张嘴就来:“醉棍!!!”
更有些胆子大而执着于理想的孩子,偷了家中的钱坐火车、坐汽车北上少林要去拜师学艺,结果那段时间把嵩山那边警方给忙得手忙脚乱,天天要面对不少往家乡遣返的流浪孩子。我家所在的汽车厂里类似事件也发生了两三起,把妈妈吓得够呛,已经和爸爸做好了严防死守的准备,并且一个劲地告诫我和弟弟不准离家出走。不过观察了很长时间发现我俩确实兴趣不大,才长长松了口气。
回首《少林寺》上映的那个年代,物质生活虽不似今日这般丰富,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因这样的影视作品而被深深触动。街头巷尾,到处都洋溢着关于电影情节的讨论与赞叹,孩子们模仿着少林武僧的招式嬉戏打闹,青年们被影片中传递的侠义精神所鼓舞,仿佛找到了前行的力量。
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人们在有限的娱乐生活中汲取着无尽的精神养分,电影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心灵上的共鸣与慰藉。它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个相对质朴、纯真年代里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高尚品德和正义力量的向往与追求,成为了时代记忆中一颗璀璨而不可磨灭的明珠,让岁月的沧桑在文化与情感的传承中沉淀出熠熠光辉。
【编辑:张若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