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来,又是荷开的季节。艳阳下,一池的绿色,葱茏在岁月的枝头。来到藕塘铭山村,看到了一池的荷花,白的如玉,粉的如脂,红的如火。各色的荷,在碧水蓝天映衬下,娉婷婀娜,用清丽淡雅的美,秀出一塘的姹紫嫣红。
在各种水生植物中,荷自古就被人们称颂。印象最深当数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莲,花之君子者也。”周公的寥寥数语,勾勒出了莲荷的品格,不张扬,不浮躁,每年都自顾自地花开花落。
“莲花迎我至,婀娜我自痴。”不论古今,人们心中的荷,都宛如从诗经中走出来的清颜女子,羞涩、纯真,又不失妩媚,一举首,一低头,都是那么赏心悦目。
而眼前是满塘婷婷玉立的莲荷,一花一叶都让人动容。这里,时间仿佛突然静止,嘈杂声、喧闹声也顿时销声匿迹。迎面而来的无边清幽,一亩方塘,沐着轻风阳光,是一种逼人的绿。走在绿草小路上,抬头望去,高大的竹子簇拥而生,遮天蔽日。一阵蝉声传来,根并不觉得怎么热。一根卧在塘边的老樟树根,让人感觉古村淡然之美。
沿着小路慢行,清风徐徐,阵阵荷香沁入心脾。荷塘中,荷花绽放,荷叶如碧。那花与叶间都隔了一段距离,互不依赖,恰到好处。它们各有空间,各自呼吸,又不分离。重叠的荷叶间,偶尔还会探出几只嫩嫩的莲蓬头。想起“素手摘莲蓬,馨香肺腑彻”这句诗,大概就是在这种美景中写的。
这荷塘在李家祠堂正门左侧,我循了一幽静处望去,目光流连处,满池的清荷,让我忘了时光、忘了自己。荷在水中,是安静的,我在岸畔,也是安静的。这样的一场花事,也许浅了岁月,却丰盈了心境。此时越发明白了:“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静默中,细观水中的荷,好像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风情。有的已全然开放,嫩黄的花蕊包裹着莲蓬,像是镶嵌了无数颗闪亮的珍珠;有的半边脸隐藏于碧绿的荷叶之后,犹抱琵琶半遮面,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有的刚刚羞涩的打着骨朵……一朵朵,一丛丛,或比邻而居,或亭亭玉立。它们虽挨挨挤挤,却一起翻阅着光阴,婉约成风景。
碧水间,微风过处,缕缕幽香飘然而至。而青翠的荷叶,闪电般滑过一痕碧绿的波纹。淡粉色的花朵,此时也微微摇曳,像是颔首的女子,眉目间更显风韵雅致。伸手,轻轻触摸一株半开的荷,不由惊叹,她的容颜,自然、优雅,妆点得没有半点多余。
在这炎炎夏日,众生喧嚣,唯有荷,独守一方清静。它们生于寒冰,长于盛夏,蘸着些许清水,执着地撰写生命的瑰丽。如若我们也能保持一株荷的姿态,修炼一颗纤尘不染的莲心,日子,即使平淡,生命,即使会凋零,心中也会时时丰盈。
不知不觉间,夕阳渐隐。我走出了那片迷人的荷塘,走出了那丛丛的茂林修竹,走出了那条曲径通幽的小路,却怎么也走不出我对荷花的眷恋之情。
深信,心若菩堤,则步步生莲。我爱盛开的荷花,充满生机,娇艳欲滴;其实我也喜欢枯萎的残荷,它虽莲落叶枯,可谁又能娇颜永驻。尘世间,花开花谢,便是人生。
其实,爱莲者并非周公一人,现代人喜欢莲荷的举目皆是。不独是文人君子,平民百姓其实也很喜爱,因为莲荷浑身都是宝贝—藕可食,藕尖可食,莲子可食,莲叶蒸什么菜都是香喷喷的。尤其那莲花,看一眼便是一种享受,热在外表,情在心里。
夏日里,在这个李觏后代的滋生地,我有幸与莲荷相遇。愿老去之时,能够幽居荷塘,云水禅心,只闻花香,不闻悲喜。
【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