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万事皆有因果,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古人以善为美德。行善积德是人们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也是对曾经所做恶事的一种解脱。可通过捐款捐物、救济抚恤孤寡老人、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修桥铺路、无偿贡献血液、放生等行为进行改运。
可能是因为我出生地在江西南丰县,小时候就听说县城胜利路西门城堡龙首山的地藏寺依岩而建,且充满灵性,我很小就来过此寺参观。为加深印象,2008年趁回老家过年的机会特意来过地藏寺。古寺依岩壁开凿而建,地势高峻,巍峨的山门为红墙石垒。山门上“地藏寺”三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山门两边有“因何度尽众生,劝善男信女但存一点仁心,便是修行道路;祇是名为教主,论人间地狱不用百般诡计,顿超解脱法门”对联一副。传统观念中,面容慈祥、手持锡杖的地藏菩萨,通常被描绘为骑着金色狮子或在莲花座上的形象。许多人在遇到困难时会祈求地藏菩萨帮助,希望通过礼拜地藏菩萨来减轻自身的罪业,获得心灵的安宁。地藏菩萨常常与冥界的救赎、亡魂的超度,以及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紧密相连,能够拯救众生脱离苦海,实现涅槃。同时在面临生死诀别之际,使人感受到一种超越肉身的支持与力量。面对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地藏菩萨的慈悲理念教导我们关注他人、倾听他人的苦楚是我们共同肩负的使命。
迎阳入门是笑容可掬的弥勒佛,背面是身披铠甲的韦驮菩萨。山门后的大殿正中是紧贴石壁的地藏菩萨雕像,由巨石雕刻而成的石菩萨,身披红缎袈裟,目光正视前方,左手持光焰明珠,右手持金黄锡杖,寓意颇深。菩萨左右两边的石壁上刻有“西林”“佑民”字样。其中“西林”二字乃唐代宰相牛僧孺的八分书。八分书是隶书的一种,具有明显的波磔特征,笔画多作波势,字形变方,笔法不古也不严。书体名称在汉末魏晋之际才开始在典籍中出现,最早由秦代书法家王次仲创造,他通过结合隶字和小篆的特点,形成了这种书体。八分书不仅在书法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还在文化传承和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带着虔诚由殿堂前的膳堂石阶曲折而上,便到了宝殿,殿中端坐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两旁为十八罗汉、普贤、文殊;右侧罗汉前有一尊禅林护法神伽蓝。殿后是普陀岩,安供着观世音菩萨、善财、龙女、五十三参等大大小小的塑像百余尊。2016年春节期间再游地藏寺,发现寺庙靠岩石的右侧塑了一座金光闪闪的三面佛,只见三面佛面容娟秀,和蔼可亲,微微含笑,体现出美丽善良的母性形象。换个角度再看,她眉目安详,俯首下视,慈悲地观望着前来顶礼膜拜的善男信女,提醒众人珍惜现在的同时,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值得一提的是后山的大雄宝殿正在紧锣密鼓地修建。后问女主持,她说:“这些经费均来自于知名人士、乡贤邻里的捐助,才得以修建。”
已在制高点的我驻足寺院,极目远眺,旴江,波光粼粼;橘园,绿树成荫;索桥,人来人往;马路,车水马龙;县城新貌,齐放异彩。旴江河岸,屹立一寺。钟鼓常鸣,香火鼎盛。地藏寺,让南丰这座县城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对其发展旅游事业有着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