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之际,县城的大街小巷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应有尽有,五彩斑斓,数不胜数。
花灯的起源可追溯至汉武帝时期。“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样的词句仿佛在描绘花灯的盛景。那时,汉武帝于正月十五在皇宫设坛祭祀太一神,由于祭祀需彻夜进行,得点灯照明,这便成了元宵节点灯习俗的开端。如今,花灯的寓意大体为团圆红火、平安如意、富裕兴旺等。
花灯也被称作“灯笼”或者“彩灯”,其造型与色彩极为丰富。自我到县城工作以来,从腊月末到正月十五,花灯始终是新春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别具韵味,节日氛围浓郁,相当引人注目。而正月十五闹花灯这一传统习俗,正是这浓重一笔中最为夺目的部分。
夜幕刚刚降临,花灯就像迫不及待登台的演员一般匆忙亮相。刹那间,街头巷尾就被花灯装点成了梦幻之境。这些花灯宛如繁星从浩瀚夜空飘落人间,散落在大街小巷;又似繁花在夜色中绚烂盛开。它们色彩各异,有的红如燃烧的火焰,那火红的颜色散发着炽热的气息,仿佛要将周围的一切烤焦;有的蓝似无垠的大海,幽蓝之中蕴含着深沉而宁静的力量,让人一望便觉心安;还有的黄若闪耀的金子,其璀璨的光泽如同阳光般耀眼,在夜里格外醒目。
这些花灯形状不一,各有韵致。瞧那晶莹剔透的莲花灯,花瓣仿佛是由纯净的玉石雕琢而成,微风轻拂时轻轻摇曳,宛如害羞的姑娘低头,透着含蓄之美;再看那模样可爱的熊猫灯,标志性的黑白身躯在灯光下极为惹人喜爱,仿佛正抱着嫩竹大快朵颐,那贪吃的模样令人忍俊不禁;还有那飞龙灯,在空中盘旋飞舞,恰似即将冲向云霄的巨龙,身上的鳞片在灯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大有翻江倒海的气势,似乎一声龙吟便能震动天地。
回忆儿时,闹花灯是一年中最令人期待的事。有一年正月十五,我跟着父亲的木船初次到县城拉生活用品。当晚,我和父亲逛街时,看到县城街道上挂着红红绿绿的灯,大人小孩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挤来挤去。我拉着父亲的手问:“爸爸,这些花花绿绿的灯叫什么呀?”父亲回答:“这些灯叫花灯,也叫灯笼。”从那时起,花灯于我而言,就像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奇妙天地。每一盏花灯之下,似乎都隐藏着一个神秘的小世界,充满未知与惊喜。那晚,我像自由的小天使,和城里的小孩在花灯间嬉笑玩耍、欢快追逐,清脆的笑声犹如串串银铃,在夜空里长久回荡。看着那些漂亮的花灯,我幼小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觉得世界就像眼前的花灯一样美好如梦,充满希望。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到县城已有二十多年。年复一年,我扛着摄像机在县城的花灯下穿梭,周围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欢声笑语如潮水般被摄入镜头。这些花灯,在我眼中已不再是普通的灯,更像是岁月长河中的珍贵沉淀,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与情感;它是古老文化的传承者,将先辈的智慧和民俗风情代代相传。在花灯的海洋里,老人们脸上带着慈祥的笑容,笑容里满是对往昔岁月的深深怀念,每一道皱纹似乎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年轻人则兴奋地呼喊,呼喊里满是对新鲜事物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孩子们那一双双纯真无邪的眼睛里,满是对世界最纯粹的好奇,犹如初升的朝阳,充满生机与希望。
正月十五闹花灯、猜灯谜,并非只有我居住的县城在欢庆,全国各地都热闹非凡,这是一场慰藉心灵的盛大集会。每一盏花灯、每一盏灯上的灯谜,就像明亮的灯塔,照亮漆黑的夜空,也照亮人们内心最柔软之处。
闹花灯,它不只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情感的纽带,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人们心中的美好向往。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