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溪县城东门麒麟山麓的蔡家巷内有一座进士第,这是蔡上翔故居。
蔡上翔(1717——1810年),字元凤,号东墅,是清东门蔡家人。他自幼便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聪颖与好学。在那个静谧的麒麟山下,家中弥漫着书籍的墨香,年幼的蔡上翔便沉浸其中。家中那一架架古老的典籍,仿佛是他探索世界的钥匙。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无论是经史子集,还是诗词歌赋,都让他着迷。他的眼眸中闪烁着对知识的热切渴望,思维如灵动的飞鸟,在知识的广阔天空中自由翱翔。博览群书的他,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风,写文章纵横有致,仿佛能赋予文字以灵魂,让它们在纸面上跳跃、舞动,表达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
岁月流转,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这一年对蔡上翔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凭借自己的才华与学识,通过了严格的科举考试,成为了一名进士。这是他多年来苦读的成果,也是他人生才华的有力见证。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他被授予四川东乡(今宣汉县)知县的职位。
踏入四川的土地,蔡上翔开始了他的从政生涯。他深知,作为一名官员,身上肩负着的是百姓的希望与信任。为官期间,他始终坚守清正廉洁的原则,谢却一切请托,绝不接受任何包裹贿赂。他一心只想为当地的百姓做实事,真正做到了“公器公图,奉法奉职”。他常常深入民间,与百姓们促膝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看着百姓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在治理地方的过程中,他不摆官架子,与百姓们平等相待。无论是对待富户还是贫民,他都一视同仁,公正地处理各种事务。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让田野里的庄稼茁壮成长。他还关心百姓的教育,推动文化的传播,让书院在巴蜀大地上重新焕发生机。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的政令严肃有序,社会秩序井然,百姓们安居乐业。他的清正廉洁赢得了巴蜀百姓的衷心爱戴,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蔡青天”。当时的巴蜀大地,在他的治理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宁静与祥和之地。
在离任时,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数十年后,必有思我者。”他的话仿佛是一种预言,在百姓们的心中,他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事迹和品德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传奇。后来,他果然被当作名宦载入《四川通志》,这是对他为官生涯的高度认可,也是他在四川这片土地上留下的不朽功绩的见证。
然而,蔡上翔并不仅仅满足于仕途的功绩。他为官之余,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对唐宋古文精妙之处的研究之中。他沉浸在唐宋大家的文章里,细细品味他们的用词、造句、谋篇布局。他从唐宋古文中汲取营养,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学素养。他的诗文创作也因此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诗文不落俗套,奇思横出。他敢于突破传统诗歌的束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真情去书写内心的情感。他的文章往往能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独特的美,在看似无奇的事情中阐述深刻的道理。他自成一家的文风,在当时的文坛上独树一帜。他所创作的诗词也都被刊刻发行,这些作品在世间流传开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他独特的文学才华。
乾隆四十年冬,这是一个寒冷的季节,却又有着特殊的意义。当时的蔡上翔61岁,因为奔母丧,他不得不解官归田。远离官场的喧嚣,他回归到自己的故乡。归田后的他没有选择安逸度日,而是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著述之中。他回到了东墅书屋——这个他曾经精心经营的小天地。他再次与他的藏书为伴,重新走进那熟悉的东墅书屋,开始了专注于著述的生活。
东墅书屋在进士第东侧的小门后,书屋的面积仅仅方丈,却别有一番天地。其门额之上,有蔡上翔亲手书写的“东墅”二字。每当看到这两个字,仿佛能看到蔡上翔当年挥毫泼墨时的专注神情。这里曾经有着令人心醉的美景,茂林修竹环绕四周,山泉潺潺流淌。那郁郁葱葱的竹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宛如一首大自然的乐章。山泉从山间石缝间涌出,汇聚成清澈的溪流,水流在石头上跳跃,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蔡上翔在这样的环境里,或许常常沉浸在文思之中,周围的一切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书屋内有藏书楼,名为“存是”。人们说这里“藏书万卷,囊括古今”,从这简单的八个字中,我们能感受到当年藏书楼的丰富馆藏。这里是蔡上翔的精神宝库,在无数个日夜,他在这万卷书籍中穿梭,汲取着前人的智慧。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看到的却是破败不堪的景象。曾经装满典籍的书架不复存在,存是楼也已坍塌不全,那曾经弥漫着纸张和油墨香气的空间,如今只剩下淡淡的寂寥。
蔡上翔著有《东墅文辑》20卷,《东墅诗钞》4卷、《不求甚解录》4卷、《从政录》1卷、《论语续言》4卷、《王荆公年谱考略》25卷。他的这些著作涵盖了多个领域,有文学创作的理论与实践,有他自己的从政心得,更有对历史人物的深入研究。
他的《东墅文辑》牌记上注“存是楼藏版”。这一细节体现出蔡氏从事著作之余,亦雕版印刷自己的书籍。这不仅仅是一种书籍传播的方式,更是他对自己著作的珍视与自信。他想把自己的思想和文字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他的思想。每一卷《东墅文辑》的诞生,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从文章的撰写到校对,再到雕版印刷的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他希望自己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能准确地传达他的想法,每一个观点都能得到读者的认可。
而《王荆公年谱考略》25卷(另附《杂录》2卷),是他花费了27个春秋的心血之作。嘉庆九年(1804年),当他终于完成这部巨著时,他已年近90,须眉皆白。在这漫长的一段时光里,他如同一个孤独的行者,在历史的迷宫中艰难探索。他针对自宋以来,历代政客、俗儒对王安石的攻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反驳。
王安石,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宋以来的诸多政客和俗儒,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对王安石进行了无端的攻击和诋毁。然而,蔡上翔却不这么认为。他深知,要还原一个真实的王安石,必须要深入研究。于是,他参阅了正史及百家杂说数千卷。在那堆积如山的史籍和典籍之中,他仔细甄别,反复考证。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每一个可能影响王安石评价的证据他都要细细琢磨。
他采用按年系事的方式,精心构建起王安石的人品、抱负以及熙宁变法的真相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的完整脉络。他详细地记录王安石在每一个年份中的经历、成就和面临的挑战。他深入挖掘王安石的内心世界,展现他那宏伟的抱负。他努力还原熙宁变法的背景,阐述变法措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他用自己的考证和论述,为后人研究王安石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他就像一个执着的正义使者,为被冤枉的王安石正名。
想象一下,在那东墅书屋中,夜晚的烛光摇曳。蔡上翔坐在书桌前,周围堆满了古旧的书籍。他时而皱眉沉思,时而奋笔疾书。他的眼睛紧紧地盯着书页上的文字,手中的毛笔不停地在宣纸上挥洒着墨汁。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他要打破那延续了多年的错误认知,让王安石的真实面貌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时光流转,如今我们走过蔡上翔故居进士第的东侧小门,走进那曾经的东墅书屋位置。我们仿佛还能看到蔡上翔忙碌的身影,听到他翻动书页的声音。那茂林修竹虽已不似当年的茂盛,但依然倔强地挺立在那里,山泉虽然不再如往昔那般潺潺流淌,但在干涸的乱石中,我们依然能想象出它当年欢快的模样。东墅书屋的破败,只是岁月的痕迹,而当我们站在这片土地上时,回看滚滚而来的历史车轮,蔡上翔的身影却更加鲜明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