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场春雨在持续几天后,终是在强劲冷空气的驱赶下,卷起帘幕,恹恹走了!秋天和冬天都难得的下霜,竟然在初春的第一场雨后,连着几天,天天光临。弄得早上起来,刷牙洗脸也只敢用温水解决了。印象中去年的秋冬两季早上用温水洗刷的日子,零零散散加起来,大概也没超过10天。不过,倒春寒一直都有,也就不惊诧了。只是没料想的是,在暖秋暖冬后,寒意明显来得猛了些。早上出去,霜风吹在脸上,都有种明显的冷冽不适,不过倒也没到哈气成雾的地步,戴上手套骑个电车去买菜倒还不会觉着冷得不行。
下霜,天倒是放晴了。晴空高远,蓝天配着白云,蛮是清爽宜人。特别是中午的时光,走在阳光下,却又那般暖和,总让人觉着衣服穿多了,背上闷着、痒着,只是又不敢随意减下衣服。小孩们倒似乎没有那么娇气、矫情,在雨前减下来的衣服,愣是不肯再加回去,提醒他们时,总是硬气地回应道:“不冷”。也许小孩血气旺,相对又更好动,而且从小让他们练篮球,体质耐受力方面估计好些,真的没觉着冷,也属正常。青春少年真是好呀!谁没有少年时呢?想想自己如他们这般年龄时,几乎天天去油菜花田里拔鱼草割猪食,经常弄得满头满脸湿漉漉的也不觉得冷。莞尔一笑,也就随他们比春先暖一步了。
路过河边,柳枝上倒是冒了点新绿,疏落、嫩黄,远没到繁密。落在眼里,整个枝条更多的感觉还是暗褐色的枯瘦,虽随着河边的风摇曳身姿,但并不太美。一如那河边跳广场舞的大妈,虽涂抹了一些腮红,但那身段舞步,终没有妙龄时的绰约婀娜!养不了眼,但会心一笑还是可以的!再说,谁不会老呢?哪株生命没有经历冬呢?
河里的水似乎也变绿了些,微波荡漾着,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鳞次栉比的碎光,生动又迷幻。只是不见春鸭浮水,无法感知河水是暖的还是冷的。穿城而过的河,两边视野的范围,都是高楼和景观楼榭,一江两岸的城市架构将小城装扮成了一座现代化的魅力之都,已再也没有旧时的面貌和景致了。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赶巧,这是小儿今天上的第一节新课要背的诗。看来课文的安排也是合着季节的意味了。但小儿生在小城长在小城,印象中没带过他去看过桃花,桃花他是自然不熟悉的,估计见到了,如果大人先不做说明和介绍,应该也认不出来的。鸭子,他倒是见过,但也仅仅是见过,更多的认识,恐怕也只是市场上那些或关在笼子里,或宰杀后挂着、摆着的吧。在本该出外到处走走,长见识的几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笼在家里,也是没奈何的事。所以一首简单的小诗,费了老大劲才记牢背熟。自己小时候,桃花却是最熟悉的花儿了,房前屋后,田埂上菜地里,随处都可见,花开时,趁没大人看见,随手折几枝拿在手里摆弄,也是几乎每个孩童都曾做过的事。还记得小时候三四年级写有关春天的作文,“春天来了,桃花开了,燕子又飞回来了”,似乎是同学们一致的开头。桃花夭夭灼灼其华,电影电视画面中近年来倒是盛景常有,而现实生活中,即便乡野也逐渐不常见了,想看桃花闹春也要找和碰。
养鸭、放鸭、找鸭、赶鸭,那更是儿时比功课还紧要的事。印象中学习这首小诗时,一下就懂,一会儿就会背了,远没小儿这般吃力。小儿其实非常聪慧,只是环境不同,诗里描绘的场景没在他的生活里出现、沉淀罢了,所以一下难以领会弄懂,只能死记,同时还要凭空记着老师解晰得极美景致,至于是不是真的美、怎样的美?他没有亲见,其实是真的很难明白和体会的。时代在进步和变化,有些时候,确实,古诗和触摸不到的远方在一起。
窗外,有杜鹃鸟的“布谷,布谷”呼唤声穿透小城的喧嚣,入耳而来。看大家微信里晒出来的照片,小城的樱花是开了,但桃花未见。再下一到两场雨,估计春便会浓起来了!想着,到时还是得带小儿去乡野看看桃花,看看田园风景里戏水的鸭,以感知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意和情趣,毕竟他的课文里不会有“和平精英里的吃鸡”;不会有“王者荣耀里的小鲁班”,将闲暇和玩乐全放在这些地方终是不好。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