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去参加一个会议,听了报告,让人触目惊心,满篇的“大”字。诸如,大开放、大发展、大跨越、大手笔、大结局等等。关于展现未来的宏图,也是资源大县、能源大县、畜牧大县、旅游大县、工业大县……似乎除了“大”字不说话,或无口号可喊。
首先,看“大”字的含义。就是指容量、体积、面积、数量等超过一般或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后又引申为“范围程度深广”,或作“敬词”来使用等方面的意义。“大”字起源较早,见于甲骨文,象形人,后演变成“大”。在六朝以前,没有“太”字,“大”即为“太”,亦读“大”为“太”。六朝之后,另造“太”字,将“大”和“太”区分开来。于此推演,若将“大”扩大,或超出范围,那就叫“太大”。要是继续加大,那就叫无法无天。俗话说:“有七尺长的身,就缝八尺长的衣,刚好合适。”超出合适就是浪费,也没有必要。
其次,看数理变化。“大”是“小”的发展,就算是吹气球,也不是想大就大,就算有吹的本领,也还要看承受力。假如一味的吹,终究是“吹爆”。所以,无论作报告,做工作,谋发展,都要立足根基。去年春天,我在步行街看到一个姑娘穿一身白色裙子,非常漂亮,似如白雪公主,可是遗憾的是裙子有点过长,因害怕弄脏,于是就提起裙子走路,结果摔了一跤,伤了脚。
有的人管他合适与否,反正就乱吹,甚至不顾命的吹,大到天大无事,海阔无边……细想而知,发展是要消耗资源的,资源随发展而不断枯竭,最后影响和制约发展。面对有限的资源,我们真要从“小”处出发,从节约出发,以最小的投入寻求最大的产出,或者说做到合理配置资源,发挥资源的潜在优势,做到产品优化升级,这才是脚踏实地的发展。
就算要大,到底是相对大,还是绝对大?是适度大,还是无穷大?能否做到确数,或大有边际。如果是没有边际的大,那叫“空大”,用农村妇女推豆腐说的“三碗豆子五尺锅,就得个行李大”,大来起啥用?再说大到顶破老天,恐怕就是一场灾难。大跃进时期,口号连天,粮食亩产上万斤,更有甚者,晚上田间照电灯,想提升光合作用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结果改变了作物生长的黑暗时数,水稻出现徒长,最终颗粒无收。问题出了怎么办,牛皮还得继续吹,仓库底上放稻草,草上堆稻谷,总是应付上级,百姓饿肚皮,领导求政绩。粮食“丰收”不算,还要大炼钢铁,超英赶美,漫天风雪,最终是什么结局?
第三,看哲学思想。“大”的反面是“小”,观其大小,本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有大就有小,有小才有大;大可变小,小可变大;大是小之和,小是大之差。所以,无论是报告还是工作,都要立足大小适中,而且要善于从小到大,以大求小,以小见大,千万莫要做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事情。
再说大小之间,还有一个“中”字。所谓“中”,亦即“中和”“中庸”,就是不大不小,刚好适中。谋求发展,要善于综合分析,做到适度发展,或从小做起,莫要高指标,“大”字当头,“小”字不见,等到大不上去,又才从小而来,这样就耽误了时间和阳春。“大”字如高楼,“小”字如基础,绝不能因小而忽略,甚至忘“小”而从“大”。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不读幼儿班、小学和中学,哪来大学是一样的道理。
时下,有的地方,有的人,忌讳“小”字,生怕因为小而影响自己的能力和政绩,所以习惯刮大风,好像一般的大还不行,要天大、特大、顶大,甚至有时害怕吹不到上级耳边,从而影响自己的升迁和发展,干脆去掉“小”字,或“大”字上来也不收小,将计就计,让其大上去,大了自己,又大别人,借吹牛皮,功劳所得,人情也在,何乐而不为?这样一级大一级,级级而大,给决策带来失误,这就是最大的危险。
所以,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打糊涂仗,一是要思路清晰;二是要有计划;三是要有行动,四是要有实效。其中思路清晰,不等于非得要用“大”字来说明问题,或舍“小”求“大”标榜自己。如此来说,是不是就不能说大了呢?然是孙悟空的金箍棒,该大就大,该小就小;不要一味求大,也不要一味缩小,甚至大到无边,或小得像针……就像有些统计数据,年年在增加,不增加就不行,这种坚持一帆风顺,而没有波折的发展观点是错误的,也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就像养孩子,不生病,不跌倒,哪有可能,且不是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吗?所以,时大时小,在所难免,实事求是,绝对可行。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