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两位忘年交,是一对恩爱的老夫妻,梁哥和杨姐。我打心底里羡慕他们如今的退休生活,他们的家如同候鸟的栖息地,随季节迁徙,自由又惬意,健康且快乐。
五年前,两位老朋友双双退休。杨姐每月有五千多元的退休工资,梁哥稍少些,四千多元将近五千。退休那天,我们热热闹闹地聚了餐,大家像孩子般尽情吃喝,用这种略显放纵的方式,宣泄着对退休生活既期待又有些失落的复杂情绪,终于能一觉睡到自然醒了,这份轻松让人忍不住想要庆祝。
热闹了一整晚,调侃、祝贺与嬉笑,却终究掩盖不住他们心底那一丝酸涩。酒精的催化下,伤感愈发浓烈,我瞧见他们眼眶里满是泪水,仰望着吊灯,才勉强没让眼泪落下。同干一杯酒后,杨姐不禁发问:“明天以后我们干什么?希望大家能出出主意,帮我们好好策划策划。”
他们只有一个女儿,赴美留学后嫁给了同学。这对中华儿女毕业后留在当地工作,定居美国。实际上,二位退休后便相依为命,虽说有女儿女婿,却只能在视频里、在脑海中“相见”,除了电话、语音沟通,全然没有家的氛围,也感受不到子孙绕膝的温馨。
女儿女婿也算孝顺,退休前就多次邀请他们去美国生活,退休后还专程回国接了几次。可都被他们拒绝了,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异国他乡,语言不通,人文习俗差异巨大,女儿女婿还要工作,平时依旧是他们俩相伴,何苦去受那份洋罪。
退休前,工作忙碌,日子过得充实。可一旦从繁忙的工作中退下来,整日无所事事,那种不适应感便扑面而来,至少当下是如此。退休前,总幻想着退休后能多么潇洒、多么安逸,可真正离开了工作的忙碌,毫不夸张地说,孤独寂寞之感油然而生。夫妻二人都不会打牌,也不爱跳广场舞,突然没了追求,失去了目标,整天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长此以往,真有可能患上忧郁症。
大家七嘴八舌讨论许久,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考虑到杨姐热爱摄影,梁哥钟情旅游,建议他们制定旅游计划,游遍祖国的山山水水,用影像记录旅途中的点点滴滴。再发发朋友圈,也算为还在工作岗位的我们“谋福利”,带着我们“云旅游”。
二位欣然接受了大家的建议,还进行了象征性的分工:杨姐曾在规划局工作,便负责做旅游攻略;梁哥在单位管办公室,负责采购设备,完善旅游装备,也算是人尽其才,发挥余热。
杨姐可真是下了一番功夫。她通过查找资料、咨询他人等多种方式,从交通工具的选择到景区的安排,从当地气候特征到逗留时长,从路途餐饮到住宿攻略,都做得十分周全。他们选择飞机作为主要交通工具,购买了两人的随心飞套餐,三千多元就能不限次数飞一年,着实划算。虽说出行时间有些限制,必须选在周六周日,但对于退休的他们而言,根本不是问题。
根据气候条件,他们的目的地总是选在温暖如春的地方。冬季奔赴海南,夏季前往云南,春秋则随意挑选,还精心制作了一份详细的计划表。
梁哥这边也没闲着,顺利行动起来。照相器材选了一台佳能5D MarkIII,配上EF - S 18 - 200mm f/3.5 - 5.6JS标准镜头,外加EF 50mm f/1.4 USM定焦头,基本能满足摄影摄像的需求。考虑到两人喜爱潜水,还购置了一台索尼FDR - X3000R运动摄像机,以及一些必备的旅行用品。
他们的第一站是三亚。本计划停留两个月,所以打算租民房居住。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到了地方才发现,租民房这个想法,但凡有点旅游经验的人都能想到,那些资深驴友更是早就想到了,民房的租金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算。辗转好几天,他们才从一位游客口中得知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如今想长期租住的“候鸟族”都去周边农村租房。他们起初不太明白“候鸟族”是什么意思,但觉得去农村的方向应该没错,便前往农村探寻一番。
在离市区十几公里的一个村子,他们发现有许多出租的房子,也碰到不少租客,大多是老两口,都是从内地来的退休老人。他们也是退休后,专门寻找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的地方旅游,像候鸟一样生活,等气候一变就换地方,原来这就是“候鸟族”。这里还有一些外地来打工的农民,有东北的、湖南的、江西的、安徽的、湖北的,甚至还有俄罗斯人、哈萨克斯坦人和澳大利亚人。大部分租客租的是十几平米的单间,每月租金300 - 500元不等。他们觉得单间不太方便,便租下了一套闲置的农家小院,小院主人都去三亚打工、做生意了,两个月租金才2800元,水、电、气齐全,性价比极高。
自己买米买菜、做饭,这些开销在家也少不了,只是多了交通费和房租。但这里的环境、空气质量、阳光都截然不同,更有利于身体健康(悄悄说:身体好了就能长寿,多拿几年退休工资),而且还生活在旅游风景区。
吃喝住安顿好后,剩下的便是尽情享受生活,悠然自得地游览风景名胜、拍照、摄像。出行有时坐公交,有时租共享电瓶车,去远一点的地方就租共享汽车。许多景点在早晚时间对本地居民免票开放,他们也因此省下了不少买门票的钱。原本计划住两个月,可熟悉环境、交到志同道合的候鸟朋友后,他们喜欢上了这里,一住就是半年多,下半年才前往云南。
就这样游玩了一年,直到春节才回家。根据实际需求,他们又花了两万多元添置了一台无人机。平日里,我们都是在两人的朋友圈看照片、影像,偶尔视频互动,朋友之间虽远在天涯,却仿若近在咫尺,和在一起没什么两样。
第二年,他们办齐护照,开启了周边国家的境外游,先后去了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周边国家。依旧采用租房居住、自己买菜做饭的方式,只是停留时间相对短一些。随着经验越来越丰富,旅游范围也越来越广,他们在旅游这件事上愈发得心应手,仿佛成了“亚洲公民”,过上了快乐惬意的候鸟生活。
今年春节,他们回来我们小聚,整整一天加一个晚上,除了吃喝,就是听两位绘声绘色地讲解。他们对照着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影像,结合自己的认识,添油加醋地给大家介绍各地特色鲜明的风土人情,带着我们的思绪一路遨游。期间,许多细节和故事有些重复,有些也已模糊,于是我建议“好记忆不如烂笔头”,从今年开始,用笔记录下旅途中的所有见闻掌故,闲暇时配上照片或录像。要是能建个公众号,定期发布分享就更好了。
梁哥、杨姐立刻接受了我的建议,不过他们表示要花些时间学习,毕竟他们的脚步跟不上时代进步的速度,需要一个更新知识的过程。我们约好,等大家都退休了,各家买一辆房车,组队自驾。驾着移动的家,构筑一个移动的社区,漫游在名山大川、江河湖海之间。
如今,我满心期待着他们的公众号上线,我可要做第一个粉丝。今天为两位践行,明天他们又将踏上新的旅途。祝愿他们一路顺风,永远健康、幸福、快乐!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