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村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我小时候曾在这里生活过。那是一段充满诗意的时光,我在梦中时常回到这里,静静地徜徉在童年的光影之中。
踩着古老的石板,沿着一条曲折幽深的古巷往前走,每一步都仿佛在叩响历史的大门。那石板,历经风雨的洗礼,早已被磨得光滑如镜,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使命,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古巷的两旁,是鳞次栉比的老屋,它们静静地伫立着,宛如一位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江陵世家、熊家书院、熊家祠堂等古建筑,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条古巷的两侧,向我的眼帘拥来。
来到曾经居住过的老屋,推开雕花木窗,望着远处青瓦马头墙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恍惚间又回到了四十多年前那个扬着竹条蹦跳的午后。那时渡头的老樟树刚抽新芽,枝桠间垂落的阳光碎成粼粼金箔,三奶奶总说这是石门龙脉所在,要我对着参天的树冠叩三个响头,才能带走这里的水土灵气。
我直接走到熊家义井前,这里离老码头比较近。井边有一座亭子,这曾经是南来北往的客人喝水休憩的地方。亭子的飞檐斗拱,古朴而典雅,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悠长。我依稀记得,这是一口“道光七年”的井。岁月如梭,转眼间,这口井已经陪伴了石门村近两百年的时光。我轻轻抚摸着井圈,苔痕斑驳的井圈上深深浅浅的凹痕,像极了一本被虫蛀的古籍。几位银发婆婆正在浣衣,她们的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仿佛这口井是她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棒槌敲打青石板的声响与儿时的记忆重叠,她们说这口井滋养了好几代石门人,井底的暗渠至今还流淌着抚河最纯净的馈赠。我闭上眼睛,曾经三奶奶在这淘米、洗菜,村民们在这里汲水、聊天的热闹场景历历在目。我不禁感慨万分,这口井,见证了石门村的兴衰变迁,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使命,为村民们提供着甘甜的泉水。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岁月的沧桑,在这一刻,化作了一缕淡淡的乡愁,萦绕在心头。
再到熊家祠堂,门楼上刻有“石台熊氏”四个大字。那四个字,苍劲有力,仿佛在诉说着熊氏家族的荣耀与传承。从门楼前向南望去,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温暖的色彩映入眼帘。那是石门村的田畈,金黄的稻田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远处,廖坊大坝截住抚河云影,江水裹挟着上游的星月奔涌而来,在村口形成千尺白练。那河水奔腾不息,水雾升腾处,恍惚看见万国商船的桅杆刺破晨雾,南城的丝绸、广昌的柑橘、建昌的竹器都在码头的石阶上堆积如山。货郎摇响铜铃穿行于深巷,临川的戏班子在祠堂前搭起台子,唱腔混着油纸伞上的桐油香,在雕花梁柱间萦绕百年。一道道美丽壮观的景色,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转,也象征着石门村的生机与活力。
石门村古时水运发达,上达南城、南丰、广昌,下通浒湾、抚州、南昌。这里水势平缓,便于航船;四乡物阜,利于货殖。数百年来,石门一直是金溪南部粮食、纸张、柑桔、木竹等物资的主要集散地和商业中心。我想,这或许就是石门村得以繁荣昌盛的原因吧。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水运无疑是最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而石门村,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那些古老的码头,见证了无数船只的来来往往,也见证了石门村的繁荣与辉煌。
据悉,石门村最早因建村于石台山旁而得名石台,约于明代中期改称石门。村南有两座山分别叫龙家脊和北山,村北还有凤兴山和熊家山,抚河从村边流过,故石门古村有着“双龙戏珠,双凤摆尾”之美称。这名字,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石门村的地理环境,更赋予了这片土地一种神秘而美好的寓意。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这片土地雕琢得如此完美,让它成为了人间的仙境。
石门整个村落呈“二横四纵”布局。“二横”为村南板石铺就的老街和村北混凝土铺设的新街。老街是青石板路面,车辙如沟,可以想见昔日商贸盛况。那青石板路,见证了无数商人的足迹,也见证了石门村的繁华与兴衰。老街一侧为规格统一的排水沟,两旁商铺林立,且大多为前店后宅或前店后坊。保存较好的有酒坊、钱庄、染坊、打铁铺、木工坊、刨烟坊、金银店、布店、邮差、旅店等古商铺30余家,均为砖木结构,质朴实用不奢华。
这些古商铺,如同一部部古老的史书,记录着石门村的商业发展史。酒坊里飘出的酒香,仿佛能让人醉倒在时光的长河中;钱庄里传出的算盘声,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财富与繁荣;染坊里五彩斑斓的布匹,仿佛在描绘着生活的多彩与美好。这些古商铺,与石门古村一同走来,虽然已经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但依然保存完好,仿佛在诉说着石门村不息的故事。
沿着老街漫步,脚下的青石板沁着凉意。明清钱庄的鎏金牌匾在斜阳里泛着暗红,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仿佛听见算珠碰撞的脆响混着伙计们的吆喝。转角处的酒坊飘来淡淡酒香,发酵缸上氤氲的水汽里,依稀可见当年挑夫们肩挑酒坛穿越街巷的身影。最难忘是那间藏在深巷里的刨烟坊,老匠人佝偻着背调试烟刀的模样,竟然像画一样嵌入我的脑海。
“四纵”为通往新、老街的4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由西往东分别称永安巷、肖家巷、土地巷、八字门楼巷。这些小巷,如同石门村的血脉,贯穿了整个村落。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见证着石门村的点点滴滴。走在这些小巷中,仿佛能听到时光的脚步声,感受到岁月的悠长。
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集中分布在4条巷道两侧,为清一色的青砖黛瓦马头墙,古朴清逸。那青砖黛瓦,仿佛是岁月的底色,为石门村增添了一份古朴与宁静。马头墙高高耸立,仿佛在诉说着石门村的辉煌与荣耀。即使站在新修的智慧广场,映入眼帘的依然是高大的马头墙,粉墙黛瓦的清水砖。这些古建筑,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石门村的历史与文化。
村中保存下来的张氏宗祠、熊氏良四公祠、胜元公祠、熊氏义塾等明清古建筑已修葺一新。古屋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留住历史记忆和文化根脉,也留住了乡愁。这些古建筑,不仅是石门村的历史见证,更是石门村的文化瑰宝。它们承载着石门村的过去,也指引着石门村的未来。
站在智慧广场看,新旧街巷如同双螺旋般交织生长。混凝土新街的车流与青石老街的静谧构成奇妙和弦,那些修旧如旧的明清建筑在夕阳中舒展身姿,张氏宗祠的彩绘藻井映着晚霞,熊氏义塾的木格窗棂漏下细碎的光斑。几位老人坐在新装的凉亭里,茶壶升起袅袅轻烟,他们谈论的话题从乾隆年间的漕运,转到了村里年轻人一个更比一个强。
石门村,它承载着我的童年,承载着我的记忆,承载着我的乡愁。小时候,我常常在一条条的古巷中奔跑嬉戏,追逐着蝴蝶,听着三公公讲述着古老的故事。那些故事,如同一颗颗种子,种在了我的心里,生根发芽,长成了我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如今,虽然我已经离开了石门村,但我的心却始终牵挂着那里。每当我闭上眼睛,石门村的古巷、古屋、古井,仿佛就在眼前,清晰而生动。
我再次捧起井边的青苔。那些纵横交错的纹路里,藏着石门人代代相传的密码。无论是商贾云集的盛景,还是书香氤氲的岁月,最终都沉淀为青砖黛瓦间的烟火气。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刷下,石门村始终保持着那份独特的从容——既留住商船飞渡的故事,也向未来敞开怀抱。就像那口永不干涸的义井,无论岁月如何流转,始终滋润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