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当选广东省作协主谢有顺南方+访谈有感
作为一名跨界的文学爱好者,近日阅读了南方+记者对新当选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的独家专访内容后,深受触动,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首先,谢主席不仅是复旦大学文学博士,还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博士师导师,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等职,文艺素养之深,可见一斑。在通篇访谈中,深切感受到他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广东文学的过去、现在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以及未来的走向与前景了如指掌,分析客观,且观点十分鲜明、非常有思想性,极具独立性和前瞻性,是位是非分明、黑白分明,非常务实和接地气的大师级文化学者。这一番发自他内心的肺腑之言,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在业余文学创作中遇到重重迷雾的我,也滋润和指明了我文学创作的真谛与方向。谢有顺主席首先提到“最好的文学有着自己的精神根据地。”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非是无根之萍,而是扎根于深厚的精神土壤之中。每一位文学创作者都应当有自己独特的精神领地,这是创作的源泉,是灵魂的栖息之所。这个精神根据地或许是对故乡的深情眷恋,或许是对人性善恶的深刻洞察,又或许是对人生价值观的坚定捍卫。因为,只有拥有这样坚实的根基,作品才能在时间的长河中屹立不倒,散发出永恒的魅力。其次,谢有顺主席大胆地提出了“新南方写作,要有成为新的文学一端的自觉”的这一观点的。让我看到了文学发展的多元与创新。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社会变迁和人文风貌为我们广大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新南方写作”不应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描绘,而应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探索新的文学表现形式和主题内涵,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南方的新风貌、新精神,为广东乃至中国文学的版图增添新的色彩。
同时,谢主席又清醒地提出了“广东作家要坚持长期主义,进窄门、走远路,出大作品”。这是对广东作家毅力和决心的考验。因为,文学创作绝非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马拉松。选择进窄门,意味着要面对孤独、困难和挑战,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走远路,则要求广大作家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宏大的格局,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不被一时的挫折所打败;而出大作品,更是作家的终极追求,需要不断地积累、沉淀和磨砺,用时间和心血去铸就传世之作。
谢有顺主席首次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也可以是个文学概念”。这为广大大湾区的作家们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变革,也催生了无数动人的故事。作家们应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时代脉搏,以大湾区为背景,展现人们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的梦想与奋斗、失落与希望,书写出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
谢有顺主席告诫青年作家要有写作的雄心,要有一点“比慢”的心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急于求成,追求短期的成功和回报。然而,文学创作却是一项需要慢工出细活的事业。青年作家不应被浮躁的社会风气所影响,要有长远的写作计划和坚定的信念,不随波逐流,不被一时的得失所左右。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态,才能在文学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最后,谢有顺主席再次告诚青年作家不要把写作当成一种职业,哪怕已经可以通过写作养活自己。因为写作是和社会密切相关的精神活动,保持和社会的接触,保持一个介入社会的通道非常重要。很多人早早地把自己关在家里写作,写着写着,他的经验、视野、格局,就会越来越小。这让我明白,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作为文学爱好者,抑或广大作家们,只有深入社会,了解时代,才能创作出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闭门造车只会让作品变得苍白无力,缺乏生命力。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大作家,他们都是在最忙碌的时候往往能创作出重要作品。因为忙碌使他们的创造力更强。这也提醒着青年作家,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现实中汲取灵感和营养。
回顾历史,那些经过时间淘洗的伟大著作和伟大作家,多数是被经典与传统所滋养的。而现在很多青年创作者的写作资源主要来自现代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往往比较新且浅,普遍漠视经典和传统。因此我们应当尽快连接上经典与传统的血脉,从古代文学、经典作品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深厚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的作品。
因此,对于广大文学创作者而言,在文学的道路上,要有自己的精神坚守,要有创新的勇气和担当,要有长期奋斗的准备,要有深入社会的热情,要有“比慢”的沉稳心态,更要有传承经典与传统的使命感。综上所述,谢有顺主席的这一番访谈,对于每一位热爱文学、投身于文学创作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启示和指引。相信广东省作协将在他的带领下,迎来更美好、更广阔的文化春天与前景。
文学,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我愿怀揣着文学梦想和信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手中的笔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为顺德文学、佛山文学,更为广东文学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