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的最后一天,期待假期已久的孩子们在教室里叽叽喳喳,一片轻松祥和。班主任袁老师推门而入,一派诙谐幽默的主持风格:“同学们,关于暑假,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你们想先听哪个?”
被他折腾了一学期的众位小将早已胸有灵犀,哪还不知道即将又要发生什么,顿时个个沮丧地把身子向后一仰,一片哀嚎:”又要补课啊!!!“
袁老师一楞,继而尴尬地笑:”啊?那个,那个你们都知道了哈,那我就说一下假期补课安排,每周一,三回学校上课,课表一会发给你们,注意别把书带错了啊!”
孩子们开始在底下扳着手指头计算,貌似,好像,大概,假期已经缩水了三分之一吧。
不过袁老师地下一句话倒是激起了大家地兴趣:“好消息是,那个合肥市不是要教育改革试点吗?第一批电脑已经到了南门小学了,今年暑假开两个班,七月份一个,八月份一个班,这样,同学们这个暑假就有机会学习电脑了······”
哇,话音未落,教室里顿时一片欣喜与惊叹。电脑?好高端而神秘的东西啊!
袁老师压压手,继续说道:“先说明啊,张不伦和许文强同学因为获得过市三好学生,免费参加第一期班,第二期班学校和南门小学商量过了,8节课2块钱,有要学的回家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在第一次补课的时候把钱带来报名.”
两块钱,好像其实也就是两三顿饭和半个月冰棒的样子吧,确实不贵。而且还是那种只能在电视上偶尔才能见到的高档东西,是挺划算的。孩子们由衷神往,蠢蠢欲动,巴不得马上下课,立刻回家告诉父母亲这个好消息,尽快加入学电脑的队伍。
几日后,张不论和许文强相约来到南门小学,望着闹市中那栋标志性的,庄严肃穆的教学楼,心中竟有些惴惴不安。周围,是来自全市各小学,和他们一样,参加第一批学习班的同学。
说起南门小学,对于那时候合肥的孩子而言,就如同伊顿公学一般的存在。
一是历史悠久,鸦片战争后,英美等国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1896年,南京基督教会派美国传教士方淑美来肥,买下十字街南侧姚京公馆筹办学堂。一年后即1897年正式办起了一所女子服务社,招收了七名女学生,学习家政、女工,读《圣经》等。这就是现在的南门小学前身。
1908年美国传教士魏特琳任校长,再将“女学”改名为“三育女子小学”,即取西方教育倡导的"育灵、育智、育体"之意。”
魏特琳是什么人物?她被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早在1919年,魏特琳应金陵女子大学之聘,曾二度代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长。在南京大屠杀期间,魏特琳留守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收容和保护了上万名中国妇孺难民。1938年,国民政府特地授予她奖励外侨的最高荣誉"采玉勋章"。直到今天,在每年的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前后,都会有人去南师大缅怀这位和平的使者。
第二年,三育女子小学又升格为三育女子中学,并在今庐江路一带征地筹办新校。1917年房舍落成,学校便迁进了新校,就是现在徽州大道上的校址。
1927年初,国民革命军到达安徽。全国人民声势浩大地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文化入侵,合肥地区也不断发生反帝运动。终于在当年秋天,私立三育女中在反帝运动中停办,校长卫金生和所有传教士都逃离合肥,后学校更名为安徽合肥私立三育中学。
至今在南门小学的校史馆内,收藏着一块至少有着90年历史的老校名牌匾。牌匾是木质的,如今已经有些风化,顶端也有些破损。正面是“安徽合肥私立三育中学”几个字,背面是“合肥市南门小学革命委员会”。这块牌匾也因此成为南门小学校史馆的"镇馆之宝",真实地反映了学校的发展历程。
学校更名为安徽合肥私立三育中学后,又创造了两个历史。一是,开始男女生兼收,不仅仅只招女生了;二是,1932年,学校改由中国人杨绍南出任校长,这也是南小第一次由中国人任校长。
1946年,抗日名将卫立煌之弟卫立贤借用三育女中校舍办学,取名为安徽省实验小学。1953年学校由政府接收,更名为合肥市南门小学,一直沿用至今。
二是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紧挨着省委省政府大院,能在里面上学的孩子个个背景还真不一般,不是想找人转学就能转进去的。
那天,在一片好奇中,第一批参加培训的孩子们排队来到了一楼的电教室,开始了他们盼望已久的学习之旅。
在那个没有抖音、没有微信、没有支付宝的上世纪80年代,电脑还是极其高大上的高科技教学设备,电脑房都是需要穿鞋套才能进入,并且,还特别再三要求不能大声喧哗。
当时南门小学,从市里分到的应该是一批最新的日本生产IBM电脑,配置好像不是286就是386,亲一色的“卧式机箱”,14英寸的CRT显示器,硬盘只有几十M,而1.44M的3.5英寸软盘,就是最便捷的文件传输工具。
在当时,能用上这么牛的计算机,就是在整个合肥市直机关也是凤毛麟角。
其实说是电脑课,真正上机的时间是不多的,只占了二分之一不到的时间。其余的,都是老师在黑板前反反复复强调最基础的微机理论和操作要领。
那时候学习电脑,DOS是最基础的入门课程,虽然当时微软已经开发出了Windows系统,但是在国内主流的还是DOS 6.22,而下面的这些命令,就是打开DOS这座电脑大门的钥匙。
记得第一节电脑课,老师教的就是DOS命令,张不伦记住的人生接触的第一个DOS命令叫“DIR”,显示文件目录,那时候英文很不好,所以对于这些命令,真是伤透了脑筋,在真正上机之前,还用笔记本记了整整好几页。
说是培训电脑课程,其实轮到每个人,上机的机会还是很少的,主要是学校的这批原装IBM电脑,就跟现在的奢侈品一样,对于上机安排,学校更是万分小心,严格管理,生怕兄孩子们万一脑筋短路,调皮捣蛋,把这批宝贝疙瘩整初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问题,那个时候,能修电脑的人还真不多。
等到正式坐在机房电脑桌前上机的时候,插入启动盘,按下IBM台式机的开机键的那一刻,很有一种亲自按下“火箭发射”按钮的成就感,而真正进入DOS界面的时候,却一下子懵逼了,看到满是字符的节目,不知道从何下手,直到老师让输入“DIR”,才算是真正进入了电脑的世界中。
孩子们格外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时刻,很认真地在老师的辅导下一点一点操作,一点一点慢慢熟悉,课堂之上,并无丝毫窃窃私语之声。
培训班最后的几堂课,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孩子们还学会了自己编写小程序,做了个简单的游戏软件。程序很简单,IF,THEN之下不过寥寥数行,编好后,屏幕上边会演绎出一个简单的十以内加减法的小游戏,对了就会出个笑脸,错了便是一张哭脸。
尽管没有音效,画面粗糙,孩子们还是像二十世纪初玩暗黑破坏神一般,忘我投入,聚精会神,玩了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为了能看到那张逗逼的小哭脸,还时不时把答案输错,在沮丧的撅着嘴的小脸出现的一霎那,开怀大笑,特别有成就感。
【编辑:张若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