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石冈徐家祠堂门楣上的“南州寇冕”石匾,我有些疑惑。我原来读过三国志·蜀书·庞统传》,知道“南州冠冕”是代指庞统的,可不知为什么被徐姓高挂在自家的祠堂门楣上,而且,“冠”字变成了“寇”字。这里的“寇”字或许是错误的吧!但是,这里的人们今天依旧记得明代出过徐日光这样才识出众的人。
万历十三年(1585年)的秋风,带着些许凉意掠过石冈。徐家老宅的庭院里,梧桐树的叶子纷纷扬扬地落下,铺满了庭阶。二十岁的徐映普站在祠堂前,手捧香烛,虔诚地焚香告祖。青烟在祠堂前缭绕,徐映普的思绪也随之飘远,父亲临终前攥着他手,目光坚定地说:“毒草必除。”那时,他还不叫徐日光,更不知这句遗言会像宿命般缠绕他半生。
(一)毒草记
福清县的土地上,断肠草肆意生长,它的血红茎杆攀援在颓败的土墙上,仿佛无数双绝望的手在挣扎。徐知县初到任的那天,衙门前跪着三个服毒未死的妇人,她们的嘴角残留着草汁,在暮色里泛着诡异的幽光。她们为了争半亩薄田,竟相约共赴黄泉。徐日光站在衙门前,看着这惨烈的一幕,心中满是震惊与痛心。他深知,此草不除,民风难正。
那一夜,徐日光连夜点检牢狱。当他走进牢房时,惊见狱卒竟用断肠草熬汤惩戒犯人。他心中怒火中烧,这断肠草本就毒性强,怎能如此随意地使用?他当即制止了狱卒的行为,并下令将牢狱中的断肠草全部清理干净。
更漏声声,徐日光坐在案前,蘸着残茶在案上勾画。他思索良久,终于有了主意:凡斗殴、盗窃者,每日除草十丈抵罪。翌日,布告贴出时,晨雾中隐约传来铁链拖地的声响。犯人们被押送到荒坡上,开始除草。起初,他们心中满是怨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发现,这除草的日子竟也有了几分意义。
三年后的清明,徐日光带着百姓在荒坡栽下桃树。那片曾经被断肠草覆盖的土地,如今已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桃林。有个跛脚囚徒突然跪地大哭,原来他是当年偷牛的少年。如今,他竟成了种桃的好手。春风卷起他褪色的囚衣,露出腰间挂着的桃木护身符——那符上刻着“徐”字。这是徐日光当年为了鼓励他改过自新而亲手刻制的。看到这一幕,徐日光心中满是欣慰,他深知,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二)卸妆记
东安县的黄昏,总是带着一股脂粉气。驿站前,十二名妇人顶着彩漆木箱疾行,她们的鬓边绢花在汗水中蔫萎。徐日光拦住她们,打开木箱,发现箱里尽是县令私藏的岭南荔枝。他心中大怒,这县令竟如此贪婪,不顾百姓疾苦,只知搜刮民脂民膏。
“自洪武年起,妇差便是常例……”师爷在一旁小声提醒,但徐日光哪里听得进去。他随手拿起茶盏,用力摔在地上,茶盏瞬间碎裂。师爷吓得不敢再说话,徐日光则大声呵斥县令,责令他立即停止这种行为。
次日卯时,徐日光命人将全县妆奁集中到衙前。烈日下,胭脂水粉蒸腾出甜腻的雾气,弥漫在整个东安县城。徐日光站在高台上,当众砸碎三只描金妆盒:“自今日始,东安女子只需对镜贴花黄,不必为官家贴金箔!”人群中有老妪颤巍巍跪下,说她祖母曾因运送贡瓷流产而亡。徐日光听后,心中满是悲痛,他深知,这些女子本不应承受如此重负。
从那以后,东安女子再也不用为官家运送贡品,她们可以自由地在溪边浣纱,发间别着新摘的野山茶,过着宁静而美好的生活。
(三)惊涛记
雷州府的海风,裹着咸腥的血气。五更天,徐日光站在城楼上,看着远处的海面,倭船如黑蚁般聚散。他的心中满是忧虑,雷州的百姓本就以打渔为生,如今倭寇频繁侵扰,渔民们的生活苦不堪言。
他深知,要想保卫雷州,必须依靠百姓的力量。他亲手将府库最后一匹绸缎剪成布条,那是给乡勇包扎伤口用的。七十老渔夫献出祖传的“火龙船图”,说舱底暗格可藏硫磺火器。徐日光看着这幅图,心中有了主意。
中秋夜,二十艘草船满载炸药顺潮而出。火光冲天时,徐日光正在给阵亡士卒写家书,一滴墨汁晕染了“父母大人”四字。他心中满是悲痛,但为了雷州的百姓,他必须坚强。自此,倭寇过境皆绕雷州,渔民传说月圆之夜能听见海底传来倭船残骸的呜咽。
徐日光的英勇事迹传遍了雷州,百姓们纷纷称赞他是雷州的守护神。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保卫了雷州的安宁,也让百姓们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四)种月记
邵武府的银杏黄了第八回时,徐日光辞官还乡。他的行囊里,唯有一包桃核、半卷火龙船残图。他走过福清,见当年的荒坡已成十里桃林,有牧童用桃木削成小剑嬉戏。他走过东安,见女子们在溪边浣纱,发间别着新摘的野山茶。他的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得到了回报。
归乡那夜,九十九岁的他在老宅种下第一百棵梧桐。月光漫过廊下藤椅,他想起万历十三年离乡时,母亲将晒干的梧桐叶塞进行囊:“叶脉如掌纹,迷路时就看看。”此刻,百岁老翁数着叶脉沉沉睡去,嘴角犹带笑意,仿佛握住了四百年前的月光。
今人考证,徐日光任福清知县期间,当地自杀率下降九成;东安县志载“徐公废妇役”事,列女德篇首章;雷州海域现存明代海防遗址七处,其中“火龙船”设计早于西洋火龙炮百年。石冈徐氏宗祠存有桃木残符一枚,年轮恰为三重,暗合福清、东安、雷州三任之数。
徐日光的一生,就像那梧桐叶脉,清晰而深刻。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百姓们带来了安宁和幸福。他的事迹被后人传颂,成为了永恒的记忆。
【编辑:杨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