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留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亦愿两贤弟之用以自惕,且即以自概耳”。读完曾国藩于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致九弟、季弟的家书,掩卷长思,感慨颇多。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此乃曾国藩学生为他撰写的一副对联,对其一生给予极高评价。1853年,曾国藩临危受命,组建湘军,历经多年艰苦卓绝战争,将摇撼京师、占领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打垮。也许是深谙“誉满天下,谤也随之”道理,攻占南京后不久,曾国藩就奏请朝廷,即行下令裁撤湘军25000余人。其建功立业谋略甚多,然均未流传于世。留给后人的,除了相人之术的《冰鉴》,就是其日记与家书了。
“死当谥文正”,此乃中国古代多少士大夫的梦想。曾国藩去世后,朝廷赐予其谥号“文正”,人尊“曾文正”。其襟怀境界,从其于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致九弟、季弟家书可见一斑。
“劳”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精神。曾国藩“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则知宣勤王事之处无多,更竭诚以图之,此劳之工夫也”,其忠诚履职之担当精神可见一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其实,不仅仅是党员领导干部,作为社会肌体的细胞,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责任和使命。如果我是一名普通公民的身份,我就要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我是一名中共党员的身份,我就必须要牢记党员的身份,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是一名国家公职人员,我就要不忘初心、牢记责任,不辱自己的神圣使命。
“谦”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原则。曾国藩以为,“谦字存诸中者不可知,其着于外者约有四端:曰面色,曰言语,曰书函,曰仆从、属员”。其在家书中肯定其弟“此在他统领断做不到,在弟尚能集事”的同时,批评其弟来函“常多讥讽之词,不平之语”,更有“沅弟仆从随员颇有气焰”,告诫其弟“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此谦之工夫也”。曾国藩认为居功不可自傲,这是一种求实的态度。自以为是,才有“讥讽之词,不平之语”;趾高气扬,乃至 “仆从随员颇有气焰”,故以“以后宜于此四端痛加克治”作为原则要求告诫其弟。毛泽东主席此生非常佩服曾国藩,青年时期,其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即使是在晚年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在全国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即将夺取全国政权,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全军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非常深刻、发人深省。
“廉”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修养。古人云:“廉,清也”。清正廉洁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执政理念和基本要求。曾国藩与历代清官廉吏一样,视清廉为从政的最宝贵的品质,重个人名节、道德品行和自我修养,严以律己,并告诫其弟“以后宜不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2013年4月1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主题为“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会议指出: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可见,借鉴先贤独慎自律的品行和廉洁自清的高尚情操,有利于让我们的党员干部从先辈的故事中去体会、去深思、去感悟。《菜根谭》里有句话说得好,“看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冷落,不取万古之凄凉”。“廉以修身,俭以养德”,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廉洁修身,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社会也就有了存在与发展的根基与动力。
身居将相之位,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不敢忘“劳”、不敢忘 “谦”、不敢忘 “廉”、并时时自惕,其从政品行、人格操守与精神气质,无不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心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编辑: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