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通乡墩厚村,承载着悠悠岁月的沉淀,印刻着人们深深浅浅的足迹。这些足迹,宛如岁月谱写的诗篇,生动地书写着敦厚的往昔与今朝。
墩厚村,一个以黄姓为主的聚居村落。当翻开那厚重的《黄氏七族谱》时,一段波澜壮阔的家族迁徙史便徐徐展开。黄氏的始祖孟僯公,字德崇,号广成子,生于唐高宗二十六年(650 年)二月十五日,在湖广安陆州那片古老的土地上开启了人生的旅程。孟僯公自幼聪慧,饱读诗书,唐元宋天宝进士。此后,他身担西台御史之职,在官场沉浮中,来到江南巡行临汝,最终在临川画上了人生的句号。他的子孙后代,也扎根于临川这片土地,开启了新的生活篇章。
孟僯公的五世孙表公,凭借着自身的勇猛与智慧,被封为兵马节度使。镇守上幕之黄通,这一守,便是家族在此地扎根繁衍的开始。也正因如此,黄通这个名字有了它独特的由来——黄表公通了路。让这片土地与外界有了更多的交流与联系,也使得家族的脉络得以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延伸。几代之后,禄一公从盱江泸邑官溪迁居到金溪学前。在那里,他依然是家族发展的中流砥柱,孕育了四个儿子。长子伯章公分居磜上,成为磜上村的支祖。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丁繁盛,分为仁、义、礼、智、信五房,如同五股潺潺的溪流,从磜上村这个源头分流而去,在不同的地方绽放出各自的光彩。
义房元达公迁到磜上建村,将新的村落命名为桐坊。他们在青山绿水间辛勤劳作,守护着这片新的家园。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 1979 年开始了新的转动。金溪兴建马街水库,桐坊被淹,那片熟悉的土地、古老的房屋渐渐被水库吞噬。但村民并未被命运打倒,五房之中礼房迁往何源,其余四房则迁至县城北郊一公里处的山包上建村,沿用桐坊之名。次子伯贞公生子二,分礼义二房。长子礼二公为礼房,次子雯三公为义房,伯贞公成为礼义二房之支祖。礼二公于明洪武年间从一都学前迁居墩头,故名墩厚村。从此,墩厚村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正式诞生,如同一位新生的婴儿,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期望,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
如今,当我们走进墩厚村,转过那庄严的黄氏祠堂,一个现代与古老交织的运动场便出现在眼前。运动场竖着篮球架,水泥地面坚实而平坦。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这片土地上,村民们陆陆续续来到这里,他们换上轻便的衣裳,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开始跳起了广场舞。那扭动的腰肢,飞扬的裙摆,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幸福与美好。这场景,让这片原本可能只是用于劳作的场地,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回想起夏天割稻子的季节,那是一幅充满汗水与希望的画面。村民们把收获的稻谷铺洒在运动场上,金黄的稻谷铺满每一寸空间。他们手持木耙子,在谷堆间来回翻动着。那沉重的木耙子每一次落下,都伴随着村民们有节奏的脚步声,而他们的足迹,就这样深深地印刻在谷堆之间。此时的运动场,弥漫着谷物的清香,那是一种来自大自然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孩子们也不会放过这个玩耍的好时机,他们像一群灵动的小鸟,在运动场上嬉戏打闹。他们那小小的脚印,如同跳跃的音符,给这片原本充满劳作气息的场地增添了几分活泼与欢乐。每一个脚印,都承载着村民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土地的眷恋。
绕过几栋古色古香的老屋,走过一条静谧的小巷,一幅田园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那纵横交错的田埂,如同大地上错综复杂的脉络,连接着每一块农田,也连接着村民们的生活。田埂上,满是农人们的足迹。那足迹深深浅浅,宽宽窄窄,每一个脚印都承载着农人的辛劳与希望。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里,农人们每天早早地来到田间,他们的脚步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精心呵护着庄稼。田埂边的野草,或许是经常受到农人们脚步的摩挲,显得东倒西歪,但却依然倔强地生长着。它们像是一群坚强的伙伴,在风雨中与农人相伴。这些野草,见证着农人的辛勤劳作,也见证着这片土地的丰收与荒芜。每一片叶子,每一根茎干,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村中还有一眼老井,它宛如村子的守护者,静卧在那里。井口的石板,被井绳无数次地磨损,被岁月的手掌无数次地抚摸,变得光滑无比。那光滑的表面,是岁月的杰作,是无数挑水人留下的痕迹。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村子的时候,人们便挑着水桶来到井边。打水时,水桶与井壁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在清幽的井口回荡。那声音,仿佛是老井的呼吸,又像是村子的脉搏。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井口,水面上波光粼粼。人们又在井边忙碌着,打水、提水,一天的生活就在这忙碌的脚步声和水的流淌声中展开。井边的土地因为常年滴水,总是湿漉漉的。每一步踏上去,都会留下浅浅的水印。站在井边,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追溯到那些遥远的、满是挑水的足迹的记忆。那时候,水井是村子的生命之源,它滋润着村民们的生活,也见证着村子的发展与变迁。
在那棵枝繁叶茂的老树下,曾经是孩子们的乐园。粗壮的树干,茂密的枝叶,为孩子们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所。他们在树下捉迷藏,小小的身影在树影间穿梭,寻找着最安全的藏身之处。他们爬到树上掏鸟窝,虽然有时候会遭到鸟儿的惊飞,但却充满了无尽的乐趣。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们欢快的足迹,每一片树叶都见证着他们纯真的笑容。门楼边,是进进出出的人们,不同的脚印在这里交错,不同的故事在这里交汇。敦厚村的生活,就这样在旧故事的沉淀与新故事的诞生中不断延续。
时代的浪潮犹如汹涌的波涛,不可避免地冲刷着墩厚村。现代化的机械开进了田野,它们那庞大的身躯,强大的动力,给这片传统的农田带来了新的生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履带和车轮在田野间留下深深的痕迹,这些痕迹纵横交错,将传统与现代交织在一起。曾经传统的农耕方式,如同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岁月中静静伫立,而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则像一位热情的青年,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它们共同诉说着敦厚村发展的故事,展现着时代变迁的足迹。
一些年轻人,怀揣着梦想,离开乡村,走向城市的脚步匆匆。他们的背影在村口的方向渐渐消失,却在村中的土地上留下了略带惆怅的离别足迹。他们向往城市的繁华与机遇,渴望在更广阔的天空中翱翔。然而,他们的离开,也意味着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正在逐渐改变。那些古老的、充满泥土气息的印迹似乎在慢慢被新的痕迹所取代。村中的街道上,不再是只有熟悉的村民脚步声,偶尔也会传来汽车的喇叭声;田野里,除了传统的农具,也出现了一些现代化的耕种设备。
墩厚村,它是古老与新生交织的地方,无论是古老的还是新生的,都深深刻在这片土地的灵魂深处。每一个足迹,无论是深是浅,无论是古老还是现代,都见证了墩厚村的发展与变迁,都是墩厚村发展的见证,是墩厚村人情感的寄托。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故事,如同珍珠般串联在一起。这些故事,是孟僯公开启家族基业的辉煌,是禄一公及其子孙迁徙繁衍的坚韧,是桐坊村被淹后村民重建家园的勇敢,是运动场上村民和孩子们欢声笑语的幸福,是井边打水者勤劳的身影,是老树下孩子们纯真的童年,是现代化机械带来的生机与挑战,也是年轻人离开村子的惆怅与梦想。
这些故事汇聚在一起,就是一部永远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的墩厚村的史诗。当夜幕降临,繁星点点,村民们围坐在老树下,或许会在不经意间聊起过去的点点滴滴,那些关于祖先的传说,关于村子发展的故事,就像夜空中的繁星一样,照亮了他们的记忆。而这些故事,也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墩厚村人,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故事,继续留下属于他们的深深浅浅的足迹。
墩厚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每一条田埂,都见证着农人的辛勤;每一棵老树,都守护着孩子们的童年;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生活的烟火气。这些足迹,就像一本打开的史书,等待着后人去翻阅、去品味、去传承。在未来的日子里,敦厚村在时代的浪潮中前行时,或许会经历更多的变迁与发展,但无论如何,那些印刻在土地上的足迹,那些流传着的故事,将永远是墩厚村最宝贵的财富,成为这片土地永恒的灵魂。
【编辑:南栀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