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科学知识中,气是物质的一种形态,无色无形。古代中国文化——尤其中医典籍中——气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而频频出现。但是,在通俗文化中,气又和酒色财并列为需要人的克制的习气,接近现在的“脾气”一词中之义。
但是,生而为人,不能缺少三种 “气”:志气、骨气和胆气。
志气:见未来人生的方向
人当从小立大志。立大志意为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志不求易者成”。 因此,当志存高远。当然,高远目标是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客观实际而树立,而非好高骛远。否则,便成为幻想、空想和异想天开。
树立这样高远的人生目标后,这个目标会激励个人一往无前地为未来的目标努力,一以贯之向着此目标前进,一步步实现这个目标。这样的人,便会是有志气的人。立志当立能如此激励人的志。
但世事难料,因为古语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即使未实现这个目标,但只要有志气,努力就不会枉费,也是“失败的英雄”。更何况存在所谓“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局。
但终究不要“常立志”,否则即是“无志者”。那是毫无志气可言的。
骨气:成向上生长的脊梁
艺术大师徐悲鸿曾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梅兰芳“不为日本人唱戏”而蓄胡的事迹和徐悲鸿的名言都表明骨气的重要意义。
一个人有骨气才不会被困难而吓倒,不会为权势而折腰,不会受利益而失节。即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有骨气才能坚持原则,追求民主、文明、公平、正义,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利益、国家的主权、人类的福祉而奋斗!
这样有骨气的 人,民族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古有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之”,现代有朱自清在抗战胜利后为抗议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而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正是这些有骨气的 人,在关键时刻不出卖灵魂,终究成为民族的脊梁,他们也是真正顶天立地的英雄。
胆气:敢对事业勇于担当
事业都关乎时代之需,人民之声,社会之利,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个体应有为国奉献之胆略,为民请民之气魄,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利益,顺势而为,应时而动。
事业如行路渡海,往往不会一帆风顺,会面临激流险滩,会遭遇深渊暗礁。因此,面对事业的挫折,要有胆气面对困境,克服困难,打破困局。具备渡过难关和跨越障碍的胆气,才能够把事业推向前进。
事业需要实事求是地不断开拓。敢于解放思想,突破常规,不断推陈出新,才会推进事业发展,开创事业新局。因此,应拥有推动事业创新发展的胆气,尤其在事业起步或转型时,更需要有开拓进取的勇气与胆量。
总之,有胆气,才会担当时代与社会责任,才会勇做克服艰难险阻的主力与生力,才会敢于走在事业创新发展的前列。